目 录
一、秦始皇个人简介 ………………………………………………………………………………2
(一)秦始皇功绩 ………………………………………………………………………………2
(二)秦始皇过失 ………………………………………………………………………………2
二、货币的定义和发展………………………………………………………………………………3
(一)货币的定义 ………………………………………………………………………………3
(二)货币的发展 ………………………………………………………………………………3
三、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历史背景……………………………………………………………………3
(一)政治情况 …………………………………………………………………………………3
(二)军事情况 …………………………………………………………………………………3
(三)经济情况……………………………………………………………………………………3
四、统一货币的原因 ………………………………………………………………………………4
(一)统一货币是战略举措………………………………………………………………………4
(二)、治国的法家思想…………………………………………………………………………4
五、货币改革的主要内容……………………………………………………………………………4
(一)废除六国旧币………………………………………………………………………………4
(二)国家统一铸币………………………………………………………………………………4
(三)货币载体显示了秦始皇的精神内涵………………………………………………………5
六、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历史意义……………………………………………………………………5
(一)便利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5
(二)创中国货币史的新纪元……………………………………………………………………5
(三)有利于巩固政权,维护家统一……………………………………………………………5
(四)成为主要货币形式…………………………………………………………………………5
七、总结………………………………………………………………………………………………6
内 容 摘 要
战国时期,六国的货币各不同,形状大小、重量皆不相同,计算单位也不一致,价值不同,货币换算困难重重,成为阻碍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情况下,货币制度统一就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此时的秦半两已经依靠它的制作与携带的便利赢得了百姓的青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国。为了巩固刚刚诞生的秦国,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而统一货币,对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秦始皇 统一货币
论秦始皇统一货币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各国都有自己的货币。当时通行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形态。一是布币,形状像农具中的镈(bó,博),主要流通于三晋,即韩、赵、魏。二是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三国。三是圆钱,主要通行于秦、西周东周、赵、魏沿河(靠近秦国)之地。铜贝,形状类似海贝,俗称“蚁鼻钱”,主要是在楚国使用。各国自铸货币,甚至私人铸币。当时货币的不统一使秦始皇深感即使政治已统一,但仍不能掌控经济上的统一。
一、秦始皇个人简介
秦始皇帝生于前259年,死于前210年,赢姓秦氏,名政,因生于赵都邯郸(今河北),故又叫赵政;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第一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位,三十九岁称帝,在位共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上废除封建制,代以郡县制,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
(一)秦始皇功绩:
1.统一、文字,使其成为名族文化传承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2.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3.统一货币制度和度量衡,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5.焚六国史书,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后被毁是由于项羽火烧秦都造的;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7.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9.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二)秦始皇过失:
1.广筑宫室,大兴土木,施以暴政,秦始皇在位期间,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唐朝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评论:“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从此文中,我们可知当时人民大都被征做徭役,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苦役,百姓不能忍受。
2.求仙药,信巫士。 秦始皇指望通过符应、方术、求仙人得不死之药,为此派徐福带领五百童男童女到海上求仙,结果一无所获。
3.焚书坑儒。为防止百姓反抗,巩固统治,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
4.繁重的服役和赋税,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秦始皇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二、货币的定义和发展
(一)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二)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商代在我国历史上也称青铜器时代。西方国家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宋朝年间于中国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时至今日,纸币仍是最重要的货币形态,并且在短期内没有被取代的可能。
三、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历史背景
(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列国争雄。政治上,诸侯割据,连年战争,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从西周灭亡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500多年里,我国名义上是东周的统治,但事实上是诸侯国各自为政,割据称雄,王室衰微,天子形同虚设,统率诸侯的权力名存实亡。春秋时期,全国共分为140多个大小诸侯国。战国时期,虽然诸多中小诸侯国已被吞并,但余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个主要诸侯国继续割据称雄,且愈演愈烈。
(二)军事上,合纵连横,争霸四起,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族人民强烈渴望统一。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列强之间长期进行着掠夺土地、人口、财物的大规模争霸战争,死伤惨重。公元前342年,孙膑在马陵歼灭魏军10万之众;公元前294年,秦将白起大败韩魏联军,歼灭联军24万;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40余万兵士被活埋。连年征战,耗损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社会财富,严重破坏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三)经济上,货币不统一、财权分割,商品交换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战国时期,有布币、刀货、蚁鼻钱和圜钱四种货币体系。韩、赵、魏使用布币。二是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三国。三是圆钱,主要通行于秦、西周东周、赵、魏沿河(靠近秦国)之地。铜贝,形状类似海贝,俗称“蚁鼻钱”,主要是在楚国使用。由于货币不统一、一般等价物便成了交易鸿沟,不仅阻碍了大市场的形成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反过来加重了诸侯割据的砝码,增强了诸侯割据的支撑力。
四、统一货币的原因
秦在春秋时期虽已成为大国,但经济、文化发展不如东方诸侯国。自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任用商鞅(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变法,实行了比其他诸侯国更彻底的封建性经济、政治改革后,秦国在较短时期内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且最具发展后劲的国家。经过几代的兼并战争,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一个广袤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统一货币是秦始皇捍卫王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战略举措。秦始皇的统一情结及其维护统一的战略。追求大一统是历代君王的梦想。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王权就是要在天地人中贯而通之,追求政治、经济乃至思想、行为、社会生活的统一圆融。秦国自秦襄公封侯以后,经过二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至秦始皇时终于实现了“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但在这一片曾经分崩离析、各自为王、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广阔土地上如何建设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维护和巩固这种统一的局面,实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确实是一个前无古人的课题。
(二)在治国思想上,秦始皇独尊法家。秦始皇的宰相李斯,也是法家思想的代表,明确指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始皇的近臣赵高也认为“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在法家思想的基础上,秦始皇逐步形成了大一统的治国方略:在政治上,统一中央集权,“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卫、监”;在社会生活上,“一法度量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在经济上则推出了统一货币的壮举,让统一的观念渗透到老百姓的饮食起居、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秦统一货币开中国货币统一之先河,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意义。
五.货币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废除六国旧币。秦统一后,为便于全国范围的经济往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以及在全国统一征税(公元前348年,秦孝公实行“初为赋”,规定农民除了缴纳实物租外,还要用货币来缴纳赋税“),秦始皇对原来在六国流通的货币大力清理整顿,废除形状、大小、轻重不一的旧币,同时宣布珠玉龟贝银锡不再作为货币流通,只能作为”器饰宝藏“保存。
(二)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以秦半两钱为法定货币推行天下。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改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铜钱以"半两"为单位,并明确铸金币明"半两"二字。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秦一统天下前,虽然存在四大货币体系,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形势的变化,四大货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由于秦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强大,特别是通过无数次的攻城掠地,统一六国前,秦半两钱已很有影响力,流通区域渐广,逐遍全国各地。以秦半两钱为全国法定货币,既便捷,又易行。
(三)货币载体显示了秦始皇的精神内涵,也折射了当时的思想文化,其一改过去刀形、铲形、贝形等货币形态,统一为外圆内方的秦半两,“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造型代表天地乾坤,体现了秦始皇自己标榜的“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的皇权思想。圆形方孔的“秦半两”表面,没有多余的装饰成份,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字,与西方以图案为主的古钱迥然不同。而取舍本身就是在设计,“秦半两”正面只有“半两”二字,采用阳文,没有其它装饰元素,“半两”二字传为由秦相李斯纂写,在“秦半两”背面上无任何其他钱文迹象,没有铸地名,这说明当时秦中央不许民间私铸,通过这一手段,彻底实现了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政治理念,加强了国家的集权观念,使铸币权和发行权牢牢掌控在国家的手中。
六、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历史意义
(一)由于币制的统一,克服货币杂乱,大大便利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促进了经济上统一局面的发展,这是巩固全国政治统一的重要条件。秦始皇统一货币,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货币形制各异、轻重不等、大小不一的混乱局面,克服了货币换算上的困难,消除了商品交换的货币障碍,减少了交易成本,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使粮食等重要的商品物资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加强了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同时统一的货币也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促进了国力的增强。
(二)这一盛举开创了中国货币史的新纪元,废除了那些带有原始形态的刀币、布币、蚁鼻钱等诸侯杂币,选择了最先进的货币形式,使中国货币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秦半两”最初是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发展社会经济而采取的硬通货的法币符号之一,“秦半两”这种货币形式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为事物。
(三)有利于巩固政权,维护家统一。统一货币,是秦始皇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可以从财权、财力上防止六国残余势力,防止旧币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防止地方分离,将货币的铸造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稳定了经济和政治。同时,货币统一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四)由于这种圆形方孔钱容易贯穿,携带方便,磨损率低,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王朝铜币的主要形式。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王朝。其圆形方孔的样式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其形制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最久的货币形态。从“秦半两”不难看出,货币作为一种商品流通的工具,它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特征。
七、总结
通过秦朝的货币制度的统一,对比欧元的建立,我们大抵可推出:
(一)实行单一货币是发展区域政治经济的利器。货币制度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两次货币统一,都促进了经济、政治的进一步融合。秦始皇统一货币结束了战国时期货币不统一的混乱局面,促进了商品交换,强化了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欧元诞生既是欧盟经济一体化和政治联合的产物,又是进一步促进欧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联合,加速欧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催化剂,同时,也是建立“欧洲合众国”、重铸欧洲辉煌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行单一货币是巩固和扩大经济交流与联合的必然要求。秦统一六国前,全国没有统一的货币,各诸侯国自行铸造货币,限制了经济交流,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统一六国后,解决因货币不统一而产生的种种问题,扩大经济交流、发展生产力就很自然地成了立国之初要干的几件大事之一。欧元诞生前,欧盟经济一体化已经取得重大成果,各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十分密切。但是,欧盟十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发行自己的货币,货币不统一成为制约欧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瓶颈。为了巩固、加强欧盟各国的经济联系,在更广泛的空间上进行市场分工和配置资源,推进欧盟经济取得更大的成果,欧元的诞生也提上了日程,并被经济、金融全球化快速催生。
(三)实行单一货币有强制性制度安排和互利性制度安排两种形式, 秦始皇利用全国政治统一的顺位优势,用行政手段,以一种强势货币——秦圈钱即秦半两为蓝本,及时、高效地统一了货币,是在一国内部统一货币的范例,属强制性制度安排。欧盟没有政治一体,但在政治认同的前提下,创造了一种互利性制度安排的模式,即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各国民主参与统一货币各种问题的磋商,并自主决定加入时间表,并遵守一定的规则;同时,欧盟不以任何一国的货币为蓝本,而是另起炉灶,以新的货币形式——欧元来作为统一货币,开创了在不同主权国家间推行单一货币并共享利益的先河。
参 考 文 献
1.《史记·平淮书》
2.《参考消息》2007年9月18日
3.《人民币岂能屈于美元霸权:金钱统治》第18节陈雨露、杨栋,
4.丘光明,《试论战国衡制》,《中国古代度量衡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王献唐,《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上册《环币》, 齐鲁书社,1979年版
6.吴镇烽,《半两钱及其相关的问题》, 《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983年版
7.裘锡圭,《战国货币考》,《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2 期
8.关汉亨,《半两货币图说》,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
9.王学理,《秦物质文化史》,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
10.雒雷,《秦代货币考》,《中国钱币》1989年第1期
11.《简明钱币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2.朱活,《古钱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版
13.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版
14.何琳仪,《三孔布币考》,《中国钱币》1993年第4期
15.郭沫若,《金文丛考·释共》,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16.郭志坤,《秦始皇大传》,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