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分布、特点与贷款现状
工业分布、特点与贷款现状
关于农业贷款的管理机制
关于工业贷款的管理机制
几点思考
内 容 摘 要
产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沿海一些城市,工业是其支柱产业,而在北方很多地区,农业占据半边天下,银行在选择贷款的行业和区域时,可以有很多选择,详细分析各产业分布,执行贷款的管理机制,以避免由于行业的波动、给予贷款的公司利润的波动而造成银行利润波动性,做到区域和行业的多元化,避免某一行业或企业的贷款损失对银行造成太多的冲击,让银行的盈利更有平稳性
银行贷款的选择
一、农业分布、特点与贷款现状
第一产业(primary sector),是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中对产业划分中的一个种类,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我国农业分布:
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为全国最大水果带;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棉花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热带经济作物基地:海南岛、西双版纳。糖料作物基地: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淡水渔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蚕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用材林基地:横断山区、东南林区。全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新疆、内蒙古),最大的长绒棉基地,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新疆、宁夏、河套),重要的温带水果产地(新疆),重要的糖料作物基地(内蒙古、新疆)青藏地区已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且日趋合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数省份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其中,降幅较大的是海南、四川、湖南和江西,分别降低了6%、5.9%、5.4%和5%。
二是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仍处于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有限。2013年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的省份有15个,其中10个为中西部省份。与2008年相比,比重增加的省份有11个,除安徽与西藏外,增幅均在6%以下。
三是第三产业比重普遍上升。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5%的有8个省份,其中6个为东部省份。与2008年相比,比重上升的省份有24个,其中上升幅度较大的有6个省份,增幅均在6%以上。比重下降的有7个省份,除福建外其余均为中西部省份
农业贷款的现状:农贷结构不合理
1、农业信贷投量占全国银行各种贷款总量的比重过低,1980年至1989年每年平均仅为6.5%。
2、农业生产贷款量增长比全国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各种贷款总量增长慢,1980年至1989年每年平均为23.2%;同期工商业贷款增长4倍,农业贷款只增长1.9倍。
3、在全部农业贷款总量中,粮食种植业贷款比重大,1983至1987年每年平均为70%左右,而用于农、林、牧、鱼多种经营的贷款只有30%左右。
4、在种植业贷款中,用于常规性的种子、化肥、农药、薄膜等当年生产费用短期贷款比重过大,约占80%左右。而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农业资源开发、农业科技开发等增强发展农业生产后劲的中长期贷款少。
二、工业分布、特点与贷款现状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
中国的工业中心在长江中下游,分布特点是这些城市都临近长江或大海。其主要特点是:
1.空间地域分布极不平衡。首先东部沿海地区,是近代帝国主义最早入侵的地方。它们和我国民族资本最早在那里办起一些近代工业。如我国的上海、辽宁、天津、青岛、江苏、山东、河北等省市。据统计旧中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上述各地。而广大内陆只有30%;特别是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云南和西藏等少数民族和边疆省区.
2.东部沿海地区也不平衡,主要偏集于少数省市。其中辽宁、上海、江苏、山东、天津、青岛等省市为最多。1949年仅上海一市即占全国工业产值的1/4。辽宁省的工业80%集中于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和大连五市。内地仅限于沿江的武汉、南京、无锡、重庆。山西太原,陕西西安和甘肃兰州等城市有少许的近代工业。2.工业生产与原料地和消费地严重脱节。旧中国工业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严重脱离广大内地的原料、燃料基地和产品消费 区。如全国的轻工和制造业中心——上海,附近无煤无铁;纺织工业所需棉花80%靠进口。面粉工业原料小麦40%进口。
3.工业区内部结构畸形发展。如东北地区是以矿山、军火为主体的重工业畸形发展;轻工业日用品落后。而上海、天津、青岛轻纺织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加工制造业落后。工业内部形不成合理的网络体系,等等
我国工业由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工业、集体所有制工业、个体手工业、国内不同经济性质的联营工业企业以及中外合资工业企业组成。这些企业,划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类。各类工业内部,又划分为工业生产企业和物资供销企业两类。由于这些企业的经济性质、生产过程、经营任务、组织形式以及资金使用和周转的不同,工业信贷在不同部门有不同的特点。
一、重工业贷款的特点
重工业包括冶金、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矿[U开采等行业,生产规模一般较大,生产的计划性很强。这些企业或因生产周期较长,生产工艺复杂,加工工序繁多,资金较长地停留在企业的生产阶段,原材料—-般是大量购进,贷款往往集中支付,而销售收入又集中在某一个时期,表现为资金占用数额较大,资金周转较慢,资金使用和回收比较集中。或因生产过程受自然条件和交通运输情况的影响较大,资金较长停留在储备阶段和产成品阶段,资金周转较慢。重工业企业供、产、销及资金使用和周转的特点,决定重工业企业信贷资金需要量大而集中,贷款占用时间较长,贷款的收回比较集中。在贷款方式上,对生产周期在—年以上的企业,主要是促进企业加强生产管理,加速资金周转,应按资金周转情况掌握贷款。对生产周期在一年以内的企业,可视实际情况,以生产周转时间为贷款期限,以周期销售收人为计算基础,核定销售资金率,逐笔核贷。
二、轻工业贷款的特点
轻工业包括纺织、食品、造纸、皮革、卷烟等生产生活资料的行业。轻工业企业的原材料大部分来自农副产品,生产周期较短,工艺不太复杂,生产、销售受国内外市场和人民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变化影响较大并.存在淡旺季节,资金占用形态上,季节性储备占用资金较多,在产品资金占用较少,产成品资金占用多少与产品的适销程度成反比。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相对较快。轻工业企业供、产、销及资金使用和资金周转的特点,决定轻工业企业信贷资金需求相对较小,贷款借还比较频繁,季节性波动大,贷款一股占用时间较短。在贷款方式上,对轻工业企业采取按“销售资金率”掌握贷款的方式,有利于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减少积压。逐笔核贷时,要充分预计市场变化的影响,避免盲目支持。
三、物资供销企业贷款的特点
物资供销企业(主要是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物资供销企业)负有为国家储备一定的生产资料的任务,其购销计划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工业生产企业供、产、销计划的完成情况,以及国外进口物资提前或拖后集中到货情况的影响。又由于现行物资管理体制以计划调拨、直达运输为主,物资供销企业库存物资在调节生产需求、弥补计划不足方面,有一定的“蓄水池”作用。因此,物资在库时间较长,信贷资金一般占用时间长,周转侵。物资供销贷款具有物资储备和商品流转的两重性质,在贷款作法上,采取逐笔核贷定期收回的办法。企业超越上级规定的经营范围,银行不予贷款。
四、集体工业贷款的特点
要贯彻集体经济“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方针,集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低需要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筹集,在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充分利用自有资金的前提下,资金仍然不足时,银行根据集体企业的实际需要和有关规定,按照用途,分别给予贷款支持。对城镇待业青年兴办的集体工业企业,贷款采取扶植政策,并按现行规定给予低息照顾。
三、关于农业贷款的管理机制
在农业方面一是要大力推行信贷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的运用,增强银行自我约束能力同时,通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信贷总额,优化贷款结构,从而搞活资金,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提高银行的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打下基础,也为降低贷款风险创造条件。
二是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强化监测机制,确保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主要包括建立贷款评估机构,建立贷款的集体审批制度、确定贷款的逐级审批权限, 加强和完善信贷的监测机制,大力发展廉政教育, 提高信贷队伍的纯洁性,同时还要建立信贷人员的上岗考核和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信贷队伍的业务素质。通过以上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全面提高贷款资产的质量,减少和防止风险的发生。
三是建立贷款风险的分散、转移和补偿制度。首先是建立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将贷款风险分散于社会。这是学习日本农业金融的经验,其内容是: 地方各级政府、各基层企业团体、国家和民间信用组织, 以及农民个人根据自身财力情况, 各投资一定比例的资金形成一笔基金,加入该基金协会者在发生贷款行为时,均可以向该基金协会提出债务担保的申请,经基金协会审查同意转交贷款机构后,该基金协会即为此项贷款承担保证还款之责。这种保证保险制度是将各方利益结合起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将贷款风险分散于社会,对我国现实的农村经济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四是建立贷款保险制度,将贷款风险转嫁于保险公司。我国目前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还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各级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和银行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快地逐步实现所有的贷款项目在申请贷款时, 必须在保险公司投保,这样一旦发生风险贷款,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既可以迅速恢复生产,又为贷款偿还做了可靠的保证。
五是建立贷款风险制度, 使风险贷款的报失尽快得以补偿。一方面银行每年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资金,设立风险资金账户,进行专户管理,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是制定《报损条例》,好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四、关于工商企业贷款中的管理机制
工商企业贷款方面一是要健全贷款决策体系,坚持贷款三查制度, 把好贷款发放关严格实行逐笔核贷,对每笔贷款贷前进行贷款情况调查, 在贷款审查时, 对企业的用款时间, 还款计划和担保落实情况进行审查, 根据企业效益的好坏, 决定贷与不贷, 贷多贷少,其次要健全事后监督机制,主要检查三级审批制度是否健全, 担保, 抵押手续是否完备, 贷款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 是否按期还本付息。实行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的责任机制。
二是强化贷款保障机制。加强抵押物管理,防止贷款风险、避免资金损失的一种必要手段所以在发放每一笔贷款中,要严格执行借款合同条例中的有关规定, 严格审查担保资格, 签订有实质性内容的担保合同不管贷款企业的实际状况如何, 都要坚持办理抵押贷款其抵押物, 要符合总行《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是可作为抵押贷款抵押物的财产抵押物品的价值, 要经有权部门评估认可,并取得公证机关出具的证明,对贷款担保期满,重新找保险困难的可以由主管部门牵头设立联保集团或成立担保基金会,按例分户承交担保基金的方式, 或多个企业为一个企业联保的方式使企业在债务不能履行时, 能由联保集团或基金会, 按照事先约定承担责任。外, 还可以积极与当地保险公司取得联系, 共同开办贷款保险业务通过将贷款进行保险, 转移贷款风险, 弥补贷款形成风险后所造成的损失
三.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对已划风险贷款要按清收的难易程度, 确定风险贷款的等级, 建立专门台账单独管理。单独考核并定期监测其变化情况。同时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显示指标, 对亏损, 生产销售不正常, 利息拖欠严重, 逾期贷款比重大的企业, 要建立定期分析预测报告制度, 逐笔逐户, 检查落实, 找出原因, 弄清情况, 随时掌握潜在风险动态。
四、建立信贷资产保全办法,实行股份制, 实行中外嫁接, 作为改造国营企业的一种探索形式,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收, 所采纳。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 探索相应的信贷管理办法,与企业同步接轨, 减少贷款风险已势在必行为此, 要对合资企业的资产进行摸底清理, 弄清其合资的份额, ( 全部合资还是部分合资) 按照公正、合法安全的原则, 处理贷款的划转和账户的转移. 与银行结成新的债权债务关系, 实现企业优劣互补债务转移, 完善抵押担保手续。向银行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还贷计划和来源对不能落实偿还责任的银行贷款, 可以借鉴两方经营模式, 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之路。使银行由间接投资人变为直接投资人, 从根本上保证贷款的安全
五.增强法制观念, 实现依法收贷当前, 金融法规还很不健全, 当国家利益和银行利益受到侵害时, 得不到法律的应有保护, 所以, 要尽快制定《银行法》, 《流动资金管理法》, 以维护银行的正当权益, 使金融管理逐步实现法制化与此同时, 信贷人员要强化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信贷资产风险意识, 认真学法用法, 提高法律素质, 实行依法放贷, 认真办理合同申请借据担保抵押逾期贷款清收等一系列贷款手续, 堵住风险贷款的源头。对已形成风险的贷款, 要完善贷款抵押及担保手续采取一切有效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 主动把握法律诉讼时效。提高收贷的强制性, 达到风险贷款逐年减少的目的。
五、几点思考
产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沿海一些城市,工业是其支柱产业,而在北方很多地区,农业占据半边天下,银行在选择贷款的行业和区域时,可以有很多选择,
银行在贷款过程中, 同样面临多元化经营的问题。例如, 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而言, 就存在向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投放的问题。在不同的时期, 不同行业的风险与收益, 以及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同的。
各行业有自己特定的生命周期, 处于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业, 其风险与收益水平也不一样。另外,一个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的风险与收益水平。
首先, 在整个国民经济总体中, 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水平。面临着不同的风险与收益水平。在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 有的行
业可能已经处于成熟期, 而有的行业可能还处于幼稚期。这样, 不同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和收益水平必然会不同。详细分析各产业分布,执行贷款的管理机制,以避免由于行业的波动、给予贷款的公司利润的波动而造成银行利润波动性,做到区域和行业的多元化,避免某一行业或企业的贷款损失对银行造成太多的冲击,让银行的盈利更有平稳性。
我们认为目前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投放决策时, 必须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为提高收益水平, 可以考虑进行适度的行业多元化,如果要降低经营风险, 那么就要考虑贷款投放的地区多元化,因此,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应兼顾行业多元化和地区多元化问题。
参 考 文 献
1、李燕君,《试论农业贷款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2、罗小红,《工业风险贷款的成因及对策》,企业经济1994年第6期
3、张铁铸,《贷款多元化与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上市银行经营风险和收益的研究》,财经研究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