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5
1.1 研究背景...........................................5
1.1.1 小额信贷在全球发展中取得成功
1.1.1 中国进行了发展小额信贷的探索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5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7
第二章 小额信贷的理论基础................................7
2.1 委托代理理论.......................................7
2.1.1 委托代理的概念
2.1.2 委托代理问题
2.1.3 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
2.2 社会资本理论.......................................8
2.3.1 社会资本的概念
2.3.2 社会资本的特征
2.3.3 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9
3.1 NGO小额信贷扶贫阶段................................9
3.2 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阶段.............................9
3.3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阶段.......................9
3.4 商业性信贷阶段....................................10
3.5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面临的挑战....................10
第四章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绩效评价.....................11
4.1 中国小额信贷的社会经济环境........................11
4.2 中国小额信贷的法律与管制约束.....................11
4.3 制度绩效评价.....................................11
第五章 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政策建议..............11
5.1 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管理.......................11
5.2 稳妥改善扶贫性小额信贷...........................11
5.3 积极推进商业性小额信贷改革.......................12
5.4 推进农发行改革,支持龙头企业发展.................12
5.5 改革贷款条件.....................................12
5.6 完善监管制度.....................................12
参考文献................................................14
内 容 摘 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种旨在为农村中低收入客户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机构――小额信贷机构不断涌现。在政府信贷项目陷入困境、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几近关闭的情况下,小额信贷机构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信贷带来了新的曙光。小额信贷机构有效地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与其他金融产品,解决了农村金融的困境。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长期以来,农民贷款难问题一直困扰着理论界以及实践者。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率先设立专业的小额信贷机构,开始了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实践。本论文集中分析小额信贷制度发展的技术与制度支撑,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论文研究、归纳小额信贷制度建立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小额信贷的制度条件;探究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历程,分析中国小额信贷制度演进的路径;从总体上评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发展的绩效。本论文分为七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本章在小额信贷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论文的研究主题。通过国内外研究综述,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对于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做了说明。
第二章,小额信贷的理论基础。本章对小额信贷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诸如委托――代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以及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介绍。这些理论为以后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四个阶段。1993年,中国社科院扶贫社成立,标志着小额信贷实践在我国正式展开,该阶段以NGO形式为主。1996年,我国政策机构和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导的“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开始发展起来。2000年,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支持下,开始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和五户联保贷款,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介入小额信贷领域。2005年,我国在山西、四川、内蒙古、贵州、陕西展开了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从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面临一些现实的挑战。
第四章,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绩效评价。从国际农发基金最早在中国开展的小额信贷活动,直至2005年商业化小额信贷公司的产生,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经历了约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在机构、产品等方面都体现出与世界各国不同的特征。从总体上对小额信贷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可以了解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总体状况。从而,可以对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绩效进行量化考评,并为下一步改革提供依据。
第五章,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政策建议。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对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商业性小额信贷改革以及扶贫性小额信贷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村金融;制度;金融发展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
第一章 导论
作为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制度的一项重要创新,小额信贷制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理论界对于小额信贷制度的成功给出了理论解释,实践界不断探索克服出现的新问题。我国作为全球发展中大国之一,也对于小额信贷制度进行了试验与推广。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同时,也面临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本章对于小额信贷制度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的主要思路。
1.1 研究背景
1.1.1 小额信贷在全球发展中取得成功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种旨在为村中低收入客户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机构——小额信贷不断涌现。其中,孟加拉格莱敏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乌干达的村银行等已引起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捐赠机构的关注。新的小额信贷机构在政府信贷项目陷入困境,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几近关闭的情况下为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信贷带来了新的曙光。小额信贷机构有效地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解决了贷款难的问题。在有效化解贫困的同时,一些小额信贷机构还取得很好的财务绩效,达到了财务的持续性。2006年,小额信贷的先驱者——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以及窗帘的格莱敏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标志着小额信贷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得到了公认。
1.1.2 我国进行了发展小额信贷的探索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农民贷款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理论界以及实践者。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最先在中国设立专业的小额信贷机构。随后,我国的征服扶贫贷款。又引入了小额信贷方式。2001年,农村信用社开始办理小额信贷业务。2005年,我国又在5个试点省份开始了新型的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小额信贷在中国十余年来的发展,为扶贫开发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改革都金磊了宝贵的财富。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国际上,一般把低收入的人群和微型企业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称为微型金融(Microfinance)。在中国称为小额信贷,其中一个原因是现阶段中国的小额信贷机构只从事小额贷款业务。小额信贷指对低收入的人群和微型企业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小额的贷款、存款、小额保险及其他方面的金融服务。小额信贷包括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的小额信贷的服务。小额信贷所提供的贷款范围,包括各种各样的创收活动——农、牧、渔业、微型非农企业、小商小贩等等。因此小额信贷往往与微型企业的发展连在一起。
1.2.1 研究目的
我国小额信贷制度发展十余年,但却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贷款偿还率、财务绩效,木达到国际先进机构的水平;小额信贷机构贷款积极性不高,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本论文集中分析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发展,剖析困扰小额信贷制度发展的种种因素,寻找小额信贷制度发展的技术与制度支撑,为我国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具体而言,可以将本文的研究目的分解为三个:
1. 研究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发展的历史演变,找出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制度演进路线,寻找中国特有的农村金融演化规律;
2. 分析代表国家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建立以及运行的规律,找出小额信贷技术支撑与制度条件的共性与个性;
3. 在基本技术以外,剖析影响小额信贷制度偿还率因素以及影响的方向程度。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 归纳国际上小额信贷建立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小额信贷制度的制度条件:
2. 探究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发展的特有轨迹,分析中国小额信贷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 通过明确市场环境,从总体上评价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状况。
1.2.2.2 实践意义
1. 为我国农村新一轮的商业化小额信贷制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2. 为我国农信社小额信贷制度绩效的提升提供政策建议:
3. 分析小额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提供小额信贷发展的环境优化建设。
1.3 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相辅相成的两种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在方法论中的运用。本文研究坚持定性和定量分相结合,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国际小额信贷制度的经验以及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发展进行理论分析,从而为小额信贷制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影响小额信贷偿还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对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发展状况进行测量和评估,从而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发展完善提供量化依据。
(2)宏观分析方法和微观分析方法
宏观分析方法主要从经济总量角度分析整体经济运行的动态复杂性过程,并从中揭示出宏观经济趋势规律;微观分析方法则主要从总量分解,要素分形和机制设计等角度,分析整体经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机理,并从中揭示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演变,国际小额信贷的一般经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绩效评价,均采用经验资料进行实证分析。而对小额信贷偿还率的影响因素,则主要采用规范分析。
第二章 小额信贷的理论基础
2.1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在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历史上,企业制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三个阶段。其中,在公司制企业里,企业主已不再亲自经营企业,而只能在保留资产所有权的同时,将资产的经营权委托给具有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这就产生了企业主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2.1.1 委托代理的概念
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授权另一个人或一些人(代理人)为他们的利益从某项活动,并相应授予代理人某项决策权,代理人通过代理行为获取一定的报酬。委托-代理理论,就是以委托-代理关系为研究对象,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契约形成过程出发,探讨委托人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去设计一种契约或机制,促使代理人努力工作,减少委托-代理问题,以最大限度增加委托人效用的理论。
2.1.2 委托代理问题
每当人们按他人要求行动,且代理人比委托人更了解运营情况时,就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产生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即激励不相容;二是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拥有的信息不对称。
2.1.3 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
一是提高信息透明度,以解决博弈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是建立对代理人的有效激励机制。这包括激励性报酬、经理在公司股份中的报酬、按业绩定职位等;
三是建立对代理人的有效监督约束机制。
通过上述三个途径,委托-代理问题就转化为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与监督问题。尽管委托-代理问题今后仍将是企业治理的核心问题,但多数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上述机制的存在对抑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了很明显的效果,使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并没有原先想象得那么严重。
2.2 社会资本理论
2.2.1 社会资本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资本的界定存在明显不同。观点分歧之处主要表现在界定角度、概念主体、范围等几个方面。在界定角度上,一些学者侧重于社会结构资源,另一些学者侧重于社会关系;在概念主体上,一些学者认为社会资本的主体是个人,另一些学者认为社会资本的主体还包括企业、社团等行动主体;在范围上,一些学者认为社会资本范围很广,包括规范、组织、关系等内在的众多社会结构资源,另一些学者认为社会资本只是社会关系网络。正由于社会资本概念的这些分歧,造成了在社会资本的具体研究中,对同一问题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相差甚远,无法相互验证的局限。
2.2.2 社会资本的特征
(1)社会资本具有生产性;(2)社会资本具有不完全替代性;(3)公共物品性质;(4)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转让性;(5)个人特质依赖性;(6)无形性;(7)投资收益不确定性。
2.2.3 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义务与期望;第二种形式是存在于社会关系内部的信息网络;第三种形式是规范和有效惩罚;第四种形式是权威关系;第五种形式是多功能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社会组织。
第三章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
3.1 NGO小额信贷扶贫阶段
1993年12月,中国社科院扶贫社成立,标志着小额信贷扶贫进入新阶段。在这阶段中,采用小额信贷开展扶贫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口号。该阶段以NGO形式为主,联合国发展计划、世界粮食计划、国际农发基金以及扶贫社等机构,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 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阶段
为实现千年扶贫攻坚计划和新世纪扶贫计划任务,借鉴NGO小额信贷的技术和经验,主要采用孟加拉格莱敏银行的传统小组联保模式,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我国政策机构和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导的“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开始发展起来。
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演进,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在一些有NGO小额信贷经验的省(区)如山西、四川、河北、广西、贵州等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3.3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阶段
在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为了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支持下,开始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和户联保贷款。这标志着我国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介入小额信贷领域,而小额信贷的目标,也从“扶贫”领域扩展到“为一般农户以及微小企业服务”的广阔空间。自此,小额信贷的总量规模也大为扩张。
需特别说明的是,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的小额信贷,尤其是小额信用贷款,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也与NGO阶段和政府的政策性小额信贷项目广泛采用的GB传统模式不同。第一,关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农户信誉为保证,使用一户一份的农户贷款证,按照“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进行,贷款期限为1年。第二,关于农户联保贷款,事实上对GB传统模式进行了改进。
3.4 商业性小额信贷阶段
在中央一号文件的鼓励下,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阶段的主导思想是,从以扶贫和社会发展为中心,过渡到既要扶贫支持微型企业发展,又要实现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经营,从而可持续的为穷人和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目前已经开始进行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的地区包括,山西省的平遥县、四川省的广元市中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贵州省的铜仁地区江口县、陕西省的户县。继山西省平遥县和四川省广元市中区先后成立三家小额信贷公司之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和贵州省的铜仁地区,通过公开竞标产生的两家公司和陕西省户县的两条小额贷款公司也已经挂牌成立,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3.5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面临的挑战
第一,来自地方政府的干预,对于小额信贷的基本原则的遵守,造成了影响,导致小额信贷制度的偿还率受到影响;
第二,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小额信贷机构,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经营的合法性受到影响,影响了经营的持续性;
第三,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建立在原有的财务基础上。这样,对于小额信贷的经营绩效,不得不带来负面的影响;
第四,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法律地位不明确,后续资金缺乏,监管主体模糊等一系列问题,商业性小额信贷仍需艰难的探索。
第四章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绩效评价
4.1 中国小额信贷的社会经济环境
由于一系列的中国特色,简单地将其他国家小额信贷的经验移植到中国是不可行的。这些特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中国农村贫困的特点,农村信贷市场的结构,政府的介入。只有考虑到中国小额信贷的这些约束因素,才可以对小额信贷的评估更为科学。
(1)贫困主要集中于偏远山区;(2)农村信贷市场结构复杂;(3)大规模政府介入带来的扭曲效应。
4.2 中国小额信贷的法律与管制约束
除了政府项目的扭曲效应外,非政府组织机构同样面临着中国对小额信贷十分严格的法律与管制约束。这些法律与管制约束可以分为三类:即小额信贷机制不确定的法律地位,对集资与动员储蓄的限制。非政府组织项目,由于法律地位问题,不但限制了动员储蓄,而且限制了取得外汇贷款。从国外转入资金以及兑为本国货币,受到严格限制。这尤其限制了非政府组织计划。
4.3 制度绩效评价
扶贫是小额信贷的主要目标。对于中国的小额信贷制度而言,由于政府的大力推进,小额信贷近年来发展迅猛,对于农村居民的资金供应得到了很好的缓解。
第五章 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政策建议
5.1 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管理
(1)搞好个体经济户的信用评定;(2)加强规范操作;(3)建立责任考核制度;(4)加强信贷员队伍建设;(5)深入开展增资扩股工作,明晰产权关系;(6)建立健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5.2 稳妥改善扶贫性小额信贷
现有的扶贫性的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首先要自救。这包括改善现有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发展和改善电子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财务报表、贷款质量和业务发展情况的透明化。这还包括小额信贷机构能够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不断地改进他们的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要实现小额信贷机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不留后路。
5.3 积极推进商业性小额信贷改革
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是中国小额信贷运动向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的成立和发展壮大,可以增加对低收入人口和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促进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并且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打开一条通道。
5.4 推进农发行改革,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弱质性明显的农产品流通领域,面临较高的信贷风险和较低的收益水平,而且农业发展银行所服务的对象粮棉企业的信用状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好转,信用风险始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日益完备为支持农产业化提供了保障与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相适应,农业发展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日益完备。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以金融品种和服务创新为手段,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职能,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薄弱环节,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5.5 改革贷款条件
根据调研情况,我国小额信贷运行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以及经济条件,不同于孟加拉格莱敏银行的状况。因此,由于早期的贷款条件主要由格莱敏银行移植而来,我国小额信贷的贷款条件应该加以调整。
要适度扩大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调整偿还频率,提供多样化的贷款产品――偿还时间可以固定,也可以变化。同时,要进一步改革机构管理,降低经营成本,以此来降低利率。
5.6 完善监管制度
中国大规模的政府运行的小额信贷项目是失败的,主要是由于高补贴以及无视小额信贷的基本原则。
由于小额信贷在大多数国家尚属新现象,特别在中国,在小额信贷运动的早期阶段,审慎的立法与管制环境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成熟的过程,同样必须伴随一个更加持久的框架,以确保小额信贷对削减贫困有持续作用。在中国,最迫切的需要是,确保小额信贷机构有独立的法律地位,银行从业资格较低的要求,并为小额信贷经营建立标准的监督办法。
参 考 文 献
[1]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2006.
[2]罗剑朝。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杜晓山,张保民,刘文璞,孙若梅。中国小额信贷十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沈明高,程恩江。重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在的方法,挑战与小额信贷的未来[R]。德国技术合作局,2004.
[5]姚遂,汪小勤,陈卓淳。信贷扶贫制度的设计与创新――茅于轼扶贫案例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2(5):22-31.
[6]刘锡良,洪正。多机构并存下的小额信贷市场均衡[J]。金融研究,2005(3):68-79.
[7]周振海。基于垄断和价格管制条件下的中国小额信贷市场分析[J]。金融研究,2007(8):182-190.
[8]孙若梅。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作用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6(8):34-43.
[9]杜晓山。中国小额信贷的管制环境[R]。社科院农发所,2005.
[10]孙若梅。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R]。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2005.
[11]戴中亮。委托代理理论。商业研究,2004(19):98-100.
[12]刘有贵,蒋年华。委托代理理论。学术界,2006(1):69-78.
[13]张广利,桂勇。社会资本:渊源·理论·局限。河北学刊,2003,23(3):17-22.
[14]陈柳钦。社会资本及其主要研究观点。东方论坛,2007(3):84-91,121.
[15]农业银行国际业务部课题组。格莱珉:制度安排与工作模式。农村金融研究,2006(10):57-62.
[16]张勇。孟加拉小额信贷模式的最新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3(6)67-72.
[17]石俊志。小额信贷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