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内 容 摘 要
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多次通货膨胀现象,解释何为通货膨胀。据此分析通胀形成的因素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针对通货膨胀时期对生产力的影响、对市场流通的影响、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对国民消费的影响,得出通货膨胀现象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所产生的重要干预和危害的具体表现形式。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的梳理,并对比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结合各类数据和调研资料,总结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通胀现状。在此现状的基础上,参照前文分析的结论,从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量、增加商品有效 供给,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着手剖析通胀现象的疏导,再结合国家、地方政策影响,从而有效的起到治理通货膨胀的作用。
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一、什么是通货膨胀,它的成因是什么? (一)什么是通货膨胀
自2008年我国国内猪肉价格开始一路疯涨开始,“猪肉涨价导致通货膨胀”就成了民间百姓一个共同的认识。但猪其实是无辜的,通货膨胀绝不是猪肉价格上涨引起的。其实是猪肉价格的上涨让群众发觉了通货膨胀。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要理解“通货膨胀”,就要先搞清“通货”是什么。最直白的说,“通货”就是“流通中的货币”的简称,“通货膨胀”意思就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太多了,钱不值钱了。于是,单位货币购买的商品少了,或者说,购买单位商品需要的货币多了,即物价上涨。
通过上述通俗的解释,我们对通胀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那具体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是物价膨胀呢?“通货膨胀”(inflation)最初用于指货币流通系统中货币数量的增加,现在不少经济学家依然沿用这种传统。不过,也有许多经济学家将上述情况称之为“货币通胀”(monetary inflation),这样是为了与“物价膨胀”(price inflation)区分开来。技术上讲,“物价膨胀”就是商品价格上涨或者购买同样的商品需要花更多的钱。“货币通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增加而导致的价格上涨,这种情况被称为是政府在本国消费者身上所强加的“隐性税收”(hidden tax)。它一般是由于政府“印钞过多”引起,虽然实际的过程有些复杂,并不仅仅是把印钞机开大马力那么简单,但是本质上的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现实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的数量。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该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政府就可以提前以旧的价值花掉新发行的货币,而消费者发现他们手中的货币已经远不如以前值钱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持续18个月到2年的时间才得以恢复。目前,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通胀”是“物价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货币并非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尺度,现在,许多经济学家根据成因的不同,又把“通货膨胀”分为成本促成型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 )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 )。成本促成型通货膨胀:这是由于生产成本突然增加,而消费者对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下降或者停滞不变引起的。这种额外费用或者说追加成本就会以零售价格上涨的形式转移到消费者身上。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简单讲,就是钱太多,商品太少。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供应减少,或者整个经济需要比现实中更多的商品或者服务。这样的结果就是价格上涨,直到新增供应足以满足社会需求。这种“通货膨胀”主要发生在经济快速增长或发展中国家。衡量“通货膨胀”有许多参数,比如原材料价格指数(raw materials price index ,简称RPI)、工业产品价格指数”(industrial product price index ,简称IPPI)或者“消费品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称CPI)。不过,由于经济学家、市场战略家和政治家更关心 消费价格的变化,因此CPI成为衡量通货膨最常用的参数。虽然在一个国家当中,价格变化也可能与市场行情、供货能力和交通成本等因素有关。“通货膨胀”通常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负面作用。而事实上,“通货膨胀”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它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
(二)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造成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是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一旦违背了这一经济规律,过多发行货币,就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通货膨胀。
而货币供应量的多寡,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有货币发行权,印多少纸币到市场上流通,都是央行根据各方因素进行测算和发行。央行决定发多少货币出来流通,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通过央行调高或降低“存贷款利率”来体现。“存贷款利率”的升降又主要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又称“收紧银根”)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又称“放松银根”)来具体表现。
当央行调高“存贷款利息率”,大量闲散资金将会因为较高的存款利率流入银行;同时投资要支付更高的资金成本(利息),银行的贷款投放量将会降低。于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就少了,货币就容易升值;但因为贷款资金成本高、投放少,投资者手中的可用资金不足,投资就会减少。这种各类投资的减少,也势必影响国家建设,国家的发展就会减速。
但如果央行降低“存贷款利息率”,那么相对微薄的存款利率自然无法吸引流通市场上的闲散货币,银行存款增长率将会降低;而贷款利息下调,资金成本自然也就降低了,投资商将获得更低成本的贷款,所以贷款发放也势必激增。于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就多了,货币就容易贬值。但因为贷款产生的资金不会限制,必然需要投入到市场以期获得更多的回报,所以投资项目必然增加,国家的发展就会增速,但这种“增速”是建立在“大量发行货币”的基础上,一旦过头了,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使流通的货币变多,国家的发展就会加速,但又容易形成通货膨胀;紧缩的货币政策,会使流通的货币变少,通货膨胀会得到缓解,但国家的发展又会减速。单从“货币政策”上看,“加速发展”和“降低通胀”之间,有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意味。两种“货币政策”没有好坏之分,央行必须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点,谨慎决定应该发多少货币,看准经济形势,在不同时期随时调整“货币政策”。
除开货币政策因素,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则主要有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因素以及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制约等。
需求拉上。这是指经济运行中社会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激增,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即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具体来说:当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表明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在此条件下,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闲置的机器设备由于已全部使用上了,过度的需求不仅不会促使产量增加反而引起物价上涨,产生通胀。然而,当经济中未实现充分就业时,由于需求增加后,总供给的增加无法迅速满足总需求的要求便产生了暂时的供给短缺,从而推动了价格水平,产生通胀,这种通胀也被视为短暂性通货膨胀。由于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的上涨仍会刺激总供给逐渐增加,从而也使国民收入随之增加。
成本推动。这是指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成本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工会力量要求提高工资和垄断行业和垄断大公司为追求垄断利润而制定的垄断价格。所以有把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分为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性通货膨胀。
比如说美国的经济体制,尤其是电影产业中就有非常明显的工会干预现象。为保障演员及其周边从业人员的利益,美国的电影工会就明确提出低于500万美元投资的电影,将不能参与“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希望参与评奖电影的成本,而这些成本又增加在了场地的租用和设备、特效的使用上。比如目前美国一些城市就借此提出优惠政策,在该市租用外景进行电影的摄制,将给予极大的退税力度,以此减少电影本省最终的成本。但整个成本的推动,也带来了该项产业链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整个产业链内各项资源的涨价。
结构因素。除了总量因素之外,即便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也会使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对于这类通货膨胀的分析主要有两种模型。一种是以北欧一些开放经济的小国为对象的北欧模型。由于小国是世界市场上的价格接受者,世界通货膨胀从小国的开放经济部门传递到不开放经济部门,从而导致全面通货膨胀。另一种模型是以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发展中国家为对象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在二元经济中资本短缺、市场化程度低、货币化程度低等结构因素的制约下,要发展经济,往往要靠赤字预算、多发货币来积累资金,从而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如果以消费物价总水平变动作为通货膨胀的代表性指标,那么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需求拉上性的,但是成本推进、结构失调、制度变革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不合理提价行为等因素也形成了促使物价全面上升的强大合力,所以,应该说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种因素混合的。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货膨胀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物价上涨的不平衡造成各生产部门和企业利润分配的不平衡使经济中的一些稀有资源转移到非生产领域,造成资源浪费,妨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通货膨胀妨碍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由于币值不稳和易变货币不能知识表现价值,市场价格信号紊乱,不利于再生产的进行。其次,通货膨胀使生产性投资减少,不利于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预期的物价上涨回促使社会消费增加、社会储蓄减少,从而缩减了社会投资、制约生产的发展。
比如说我国的 “China’s stimulus package”(中国经济刺激计划)。政府为这个“计划”一共投入了40000亿。如此大量的资金进入市场流通,自然也有通胀的风险。但这项投入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进行“以工代赈”的通胀治理措施
从长远上看,以工代赈,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政策。虽然这些钱造成了暂时的通货膨胀,但基础建设在将来是可以创收的。把这些货币投放出去,再以利润的形式收回到国家的中央银行手中,这些多余的资金将不再流通,通货膨胀自然就缓解了。但是,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这些钱必须要用对地方,如果进行了“重复建设”或者 “面子工程”,那将来就不会有任何创收。这样一来,这些货币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就更加严重。所以,“以工代赈”一定要建立在优质的项目,创收项目上。
(二)通货膨胀对流通的影响
通货膨胀打破了流通领域原有的平衡,使正常的流通受阻。通货膨胀会鼓励企业大量囤积商品,人为加剧市场的供求矛盾。而且由于币值的降低,潜在的货币购买力就会转化为实际的货币购买力,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也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
在过去的实例中,一战后期的德国政府大量印刷纸币,通胀率达到了100000%以上,许多中产收入的家庭一夜之间变成赤贫。他们的财产哪去了呢?被政府大量发行出来的纸币买走了,以便维持战争。无独有偶,国民党在国共内战后期,为了支持战争,也是打开了印钞机狂印钞票,从百姓手中变相掠走了大量财产,而留在百姓手里的则是一堆如同废纸一般的货币。而无良商贩还会借此机会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这就直接导致了货币的大幅度贬值,完全打破了流通领域的平衡。
(三)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改变了原有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和原有的财富占有比例。依靠固定收入的人群在整体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变小了。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人也受到损害。通货膨胀哈影响到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通货膨胀通过“强制储蓄效应”把居民、企业持有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发行货币的政府部门。货币供应总量增加使社会总名义收入增加,社会实际总收入不会增加。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消费支出倾向,必然回引起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变化。
结合目前国内消费支出的现状,部分经济学家已明确指出,我国的贫富差距已导致上下层消费群体的平行线现象。即上层社会从柴米油盐的基本生活必须品到各类奢侈消费品,已完全脱离下层社会,完全不相交。这种不相交已经体现在了生产源头上,完全成为了两个独立的流通循环。形成了一种较为畸形的消费生态。
(四)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这意味这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物价上涨的不平衡性和市场上囤积居奇和投机活动的盛行使一般消费着受到的损失更大。
2007美国的经济危机,给我国造成了一个巨大冲击,导致出口受阻。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国内企业生产的1/5的商品都需要出口美国,以获取外汇利润持续生产。但是,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美国的购买力严重不足,便形成了我国“产品过剩”的现状。这时就需要“拉动内需”,让国内的消费者去消费这些产品。否则社会资源将会遭受巨大的浪费。
但国内虽有非常大的需求量,但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现状也导致消费群体苦于消费能力的不足,致使“需求”被压抑。所以说,国内现在缺的不是“需求”,而是“购买力”。国内的百姓不是“不需要”这些商品,而是“买不起”这些商品。三、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由于通货膨胀对于经济的正常发展有相当的不利影响,所以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其中较为常见的方式有: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如前文所说,国家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在当前治理和调整工作中,财政和金融都实行紧缩方针。为此,应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但严格的“格”如何掌握?控制又如何着手?都要探讨清楚,方能有效实施。 所谓货币供求平衡 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有对货币的需求。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必然包含这样的含义:使货币的供应与需求相适应。在这意义上的货币供求平衡,可以说是金融工作的重要目标。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在货币 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坚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积累和消费保持恰当的比例",这是七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宏观经济控制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1、社会总需求过高是国民经济发展不正常的一种表现。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在价值总量上的基本平衡.而我国目前一个使人忧虑的经济问题就是社会总需求过于高亢。为此如何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量,势必是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值得深思一个重点。
3.增加商品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通胀产生的根源无论是什么,总供给不足是重要表现形式。以此为着眼下,增加有效供给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一如西方国家的——供给经济学派。
在通胀的现状下,成本优势企业将有更大的生存空间,而高成本低效能的企业将无法存活。因此调成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低成本行业、支持短缺尚品高需求行业是当务之急。在增加了产出的同时提高供需关系,真正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
4.其他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还包括限价、减税、指数化等。
这里首先说一下政策性的减低税负。需要减低的税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流通环节的税负;二是消费环节的税负。现在在我国的生产领域企业的税负是较高的,相比发达国家高出许多,尤其是增值税部分;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进行了一定的调低,但我国的消费税并没有下降。同时,为了调控房地产市场,我国增加了房地产相关的税负,这些税负也直接提高了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成本,从成本上推动通胀。也正因此,较高的消费税负也对一些刚性需求的消费品间接的提高了消费量,相当于被动提高了消费需求。
参 考 文 献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门格尔《国民经济学》
曼昆《政治经济学原理》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人民大学《经济科学译从》系列
陈世清《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