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货膨胀相关理论
(一)通货膨胀内涵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
二、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现状及形成原因
(一)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现状和特点
(二)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三、我国通货膨胀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国际游资进入我国渠道的监管,防止炒作性游资进入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生产能耗,减轻对石油等资源性产品的依赖度
(三)扩大内需,降低经济增长对净出口的依赖
(四)在控制商业银行信贷创造的同时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内 容 摘 要
随着2008 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最近几年的通货膨胀日趋严重,政府对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治理通货膨胀,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人民群众依旧经受着通货膨胀的困扰。这次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因此,深入研究近期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对中国经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拟在通货膨胀相关理论基础上深入分析近几年来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现状和特点、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最终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 通货膨胀 政策建议
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
一、通货膨胀相关理论
(一)通货膨胀内涵
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期内,物价不断的呈现出上升趋势。它不同于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出现的货币面值下降,货币贬值是对经济实体来说就是面值下降。通货膨胀关系到货币在本国范围内的价值,而货币贬值直接影响到国际市场价值。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学上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这一观念不被所有学者认可。简而言之,一旦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就会随之上升。流通领域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交换规模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商品交换规模即价格总额,是商品单价乘商品数量,商品交换规模越大,所需货币越多。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货币流通速度,流通速度越快,需货币越少;反之,流通速度越慢,所需货币越多。若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换数量不变,货币供应超过商品数量增长,币值就降; 反之,货币的供应慢于商品数量增长,币值升高,物价下降。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
在讨论了通货膨胀的内涵我们再来看一下如何衡量经济中的通货膨胀水平。经济学中通常用价格指数来描述整个经济中整体的物价水平的变动,我们常采用的物价指数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生产价格指数(PPI, Producer Price Index)和GDP平减指数(GDP Denator)。其中,由于CPI可以反映出居民日常生活中所需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变化,因此该指数与社会对物价的整体感受密切相关,大部分国家也因此都将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而且我国也每月都公布CPI指数。也正因此,在对于通货膨胀的分析中,本文将使用CPI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进行度量。
二、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现状及形成原因
(一)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现状和特点
我国自2003 年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发生了数次通货膨胀。从2003 年
下半年开始,CPI 指数从0.3% 一路攀升,2003 年下半年CPI涨幅达到3.2%。2006
年产生流动性过剩以来,市场价格先是表现为资产价格的飙升,然后是肉、鸡蛋等食品价格的狂涨。进入2007 年下半年,物价上涨迅速,一举将全年的通货膨胀率拉升到4.8%,经济运行中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并在2008年上半年得到加强,年通货膨胀率更是达到5.9%。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我国央行在2009-2010年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启动了4 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 2009年我国M0、M1和M2的增长率分别为11. 80%、32. 40% 和27. 70%,但由于时滞性当年CPI 并没有及时反映出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效应。2010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造成的通胀压力逐渐显现,CPI 在2010 年11 月达到5. 1%。不难发现的是,2010年M0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而M2增长率也并未大幅缩减,M1增长率却下降11 个百分点。2011 年我国通胀压力持续增加,CPI 在2011年4 月达到阶段性高点6. 5%。尽管通胀压力依然很大,但M0和M2增长率仅仅略有下降,M1增长率却下降13. 3 个百分点。2012年至今,我国继续保持稳健货币政策,CPI 呈现温和波动态势。央行公布的2014年度金融数据显示,尽管我国继续温和通胀的发展趋势,但仍应看到,我国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原因主要是推升农产品价格上涨动力可能已从单纯的“市场投机因素”向“生产成本因素”扩散,这也预示着未来通货膨胀压力可能长期存在。
2009—2014年期间,我国一方面通胀压力持续增加,一方面危机后经济恢复并不稳固,我国仍需要通过消费拉动需求来使经济进一步复苏。因此我国采取逐步降低M1增长率来控制通胀水平,而保持M0和M2增长率水平小范围内波动来维持消费水平不受影响。可以看出,央行正在通过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经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超发是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回顾我国的历史经验,无论是在2008 年经济危机之前或之后,我国经济运行情况基本符合货币理论学派观点,通货膨胀和货币发行量之间的联动关系一直存在。根据经济学原理,通货膨胀的成因有需求拉动、成本推进以及结构性等因素。我国此轮通货膨胀产生的直接因素是危机以来巨额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量的直接效果。因此尽管中国“四万亿”的刺激计划对经济衰退的势头起到了遏制作用,但关于通货膨胀担忧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必将显现,中国或许比美国通胀提前到来,到时将是新一轮的经济危机。但观察现实情况,为什么在2008年推出四万亿投资之后,2009年的CPI仅为-0.7%,呈现出通货紧缩的现象;通货膨胀自2010年的下半年逐渐显现,2011年呈现迅猛态势,之后在又2012年逐渐回落。逐步在稳定物价水平和保持经济增长的双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点。
从长期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系。经济危机后许多地方政府采取扩大投资的方式来刺激经济稳定增长,此举保住了经济增长,受到了各方青睐。然而随着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在造成经济畸形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了巨大的通货膨胀隐患。虽然近两年来,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如果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转变,通货膨胀将会卷土重来,对人民的生活和经济的稳定造成很大的影响。
本轮通货膨胀的另一个特点是全球性的能源与粮食价格上涨,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价格的刚性与农业的弱质性和基础产业性是导致其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农业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至关重要。为了避免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给我国带来更大的汇率损失, 进而影响我国的出口,中国人民银行只能采取买入美元,向市场投放几万亿的人民,虽然紧缩的货币政策如利率的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不断上调会抵消部分货币投放,但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加之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所以,本轮通货膨胀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治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八级大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几千亿的经济损失, 到2010年完成重建,会造成近万亿的固定资产投入,约占全国总投资的10%,这将进一步造成对水泥、钢材等原材料的大量需求,会导致新一轮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美国由次级贷款引发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转为次级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以及欧洲等国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造成我国出口量下降,GDP 增速放缓。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有众多学说,有需求拉动说、成本推动说、供求混合说、部门结构说、预期通货膨胀学说等。从我国最近一轮的通货膨胀的表现特征及发展进程来看,以上学说对我国的通货膨胀都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是并没有哪一门学说能够单独且全面的解释。
我国此轮通货膨胀上升既有货币因素又有非货币因素,非货币因素包括需
求拉动、成本推动和外部输入,而外部输入因素可能推动企业进口价格的上升,进而形成了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同时,外部输入中的顺差过大会形成过多的外
汇占款,进而形成了被动的货币发行,推动了货币因素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刺激。而成本推动中的工资推动会提高居民收入,收入提高,居民会增加消费,需求随之增加,形成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总之,我国此轮通货膨胀的成因中既有需求因素,也有成本因素,还包括了外部输入及货币因素,而且各个因素之间环环相扣,提高了分析本轮通货膨胀的难度。
1. 货币供给量大增。当货币的流通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数量时,就会导致物价大面积的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中国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主要发达国家为了扩大投资、增加消费,纷纷降低了本国利率,有的甚至推行零利率政策。如美联储于2008 年9 月开始推行零利率政策,美国的零利率政策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国际游资和“热钱”是趋利型的资本,哪里有利益,就会流向哪里。面对本国无利可图的零利率政策,大量“热钱”从美国流向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美联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了通货膨胀压力。第二,国际和国内货币市场的货币供给数量增加。经济危机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大量增发货币,尤其是美联储在危机后的第一轮20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和2011年6月底实行的第二轮7 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对国际货币市场冲击较大。由于美元是世界性货币,美国增发本币势必会导致世界货币市场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有多少数量的外汇储备,就需要多少数量的本币与之相对应。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幅度顺差,外债总规模继续上升。截止2013年末,外债余额为8632 亿美元,同比增长17. 1%,在结售汇和汇率管制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必须要将大量外汇买入。而外汇储备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下,为匹配资产负债中央银行需要发行一定数量的基础货币以达平衡,这就造成了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带来了通货膨胀压力。第三,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副作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初推出了总值为40000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个项目包括改进民生、促进社会发展等,正因为这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中国率先走出了经济危机的困境。然而,2007 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出现,到2008 年7 月中国的CPI 已经上升到6.3%,属于较高水平的通货膨胀,当时的这项量化宽松政策对此后几年中国的通货膨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具备支付、融资等功能,据艾瑞咨询报道,2014 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731. 5 亿,随着互联网金融给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供应量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随之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将越来越大。过高的外汇储备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
2. 成本上涨推动的通货膨胀。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实施了强有力的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然而,这种政策措施也造成了经济实体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从而引起物价上涨的局面。基础设施、机械设备和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需求大幅增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为2614%,远远超过了GDP 的年均增长率。对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大幅增加也引发了对大宗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同时,中国是资源进口大国,铁矿石、原油、有色金属等大部分依赖进口,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通过国际贸易传输到国内市场,导致中国石油类产品价格大面积上涨。同样,其他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也必然导致国内相关物品价格的上涨从2014年CPI指数来看,CPI翘尾因素高点出现在5、6两月,7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2.3%,与6月增幅持平,从8月份开始翘尾因素逐月回落,全年物价总体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但应注意到从同比数据看,部分食品和服务价格涨幅较高。食品中,鲜果和蛋价格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56个百分点。服务中,旅行社收费、家庭服务、飞机票和学前教育等价格同比涨幅均超过5%,可见目前我国的通胀成因将更多来自于成本,而成本推动的通胀是一种逐渐释放而非急剧释放的过程。
3. 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伴随物价上涨,大部分人要求工资上涨,而工资上涨之后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引起物价新一轮的上涨,面对新一轮上涨的物价,工人们又要求新一轮的工资上涨。此情况愈演愈烈,造成工资和物价的螺旋式上升,这就是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为此,中国于2014年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平均工资上22.8%,当年工资的大面积上涨直接推动了物价的上涨。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由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部门和开放度较高的部门决定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追求工资均等化和公平原则的压力下,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发展缓慢处在衰退阶段的部门和非开放的部门,其工资的增长速度要求向生产率较高、发展速度快、处于上升阶段和开放程度较高的通货膨胀的形成因素是复杂多样的。
三、我国通货膨胀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由于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也必须多管齐下。
(一)加强对国际游资进入我国渠道的监管,防止炒作性游资进入
国际游资进入中国无外乎是被套汇和套利机会所吸引。既然在短期内,中国外贸巨额顺差造成国际市场巨额的人民币需求,且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政治上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故而人民币升值预期无法避免;为控制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加息的政策也不可能废止。那么,在长期弱化甚至于取消管制的基本方针下,短期可暂时对外汇资金强化兑换管理。可规定资本项目下的外汇资金,没有经过非常充分严谨的论证不能兑换成人民币,进而切断人民币与外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连接。政策实施时要区别对待,在拒绝国际游资的同时,不能伤害到正常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在反通货膨胀的特殊时期,短期内来强化外汇的干预和管制,是一个值得考量的政策选项。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生产能耗,减轻对石油等资源性产品的依赖度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中国目前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并且正在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无怪乎在世界大宗商品市场上,现在中国需要何种商品,该商品的价格就会水涨船高。面对当前的国际能源形势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作为后发的大国必须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的、崭新的发展道路,既要保证人民的生活得到持续的改善、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又要相对减少对能源、资源的依赖。即使是从长期国家能源安全和短期抑制成本拉上型通胀的角度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生产对国外资源的依赖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扩大中国政府和企业在能源输出国和大宗商品市场上国际影响,从而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定价权也是必须抓紧进行的工作。
(三)扩大内需,降低经济增长对净出口的依赖
近年来,净出口对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带动了经济增长,另一个方面它对通货稳定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根本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扩大内需降低经济增长对于净出口的依赖。扩大内需实际上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而在通胀背景下,消费能力受到影响最大的是中产阶级和低收入群体。必须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对收入分配进行合理调整,增加中产阶级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因为他们的消费倾向要远高于高收入群体。在逐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同时,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编制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以便科学地建立健全动态价格补贴机制,当因供求变化等原因导致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出现持续较大幅度上涨时,政府应及时对低收入困难群体给予适当
的临时价格补贴。
(四)在控制商业银行信贷创造的同时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主要依靠货币创造所推动的以基建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推手。故而,目前在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对称,以及难以完全改变GDP 政绩考核体制的情况下,要控制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势头,单靠央行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和加息,并不能完全奏效。在当前如此严厉的货币政策环境下,2011 年以来贷款总额仍然持续增长。地方政府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已经开始建设而尚未完成的大量基础工程未来都需要进一步追加投资。即使中央政府继续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率,或继续加息,地方政府如发现从商业银行贷不到款或贷款不合算,还可能会通过发行债券等其他金融工具融资。后者同样会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创造出更多的广义货币,且未来的风险更大。解决方法是在财政上紧缩,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层面都应尽量控制新的投资计划,即使是民生工程等必须实行的投资计划也应该首先从财政积累资金中筹款,避免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对于在建的大规模地方基建项目,中央应该加大审核检查力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该立即下马(比如近期对于某些区域高铁项目采取的措施),同时尽量控制在建项目的规模,防止无限制的追加投资。而从长期看,如何逐步改革目前的政绩评价体制和财权事权分配体制等问题已经摆在了中央决策层的面前。
参 考 文 献
1. 刘德权,刘大成.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经验模型构建[J].商业研究, 2012,(2) : 1 - 7.
2. 安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反思[J] 理论学刊, 2013,( 2) : 61.
3. 潘李钊.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波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1) : 62 -68.
4.商丽景,贾瑞峰.2012 年通货膨胀预期分析及货币政策选择[ J ] . 北方经济,
2012(3)
5 .钱枫林,赵吉吉. 影响我国通货膨胀因素的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