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两改元”的历史背景
二、“废两改元”的过程和内容
三、“废两改元”的影响
内 容 摘 要
货币是金融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落后混乱的货币制度必将被淘汰,而1933年的西方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和美国在国际上的大量购银,也成为了当时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简化了币制的外部动力。虽然这次改革存在了很多问题和不足,但是它为改善我国国内的金融和投资环境、整顿国内货币流通秩序、推动我国货币制度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这次改革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论“废两改元”
从1931年末到1933年,随着西方工业国家以及印度相继放弃金本位,并实行一系列购银政策后,国际白银的价格持续上升。对于银本位的中国来说,这不仅导致中国的币值升值和汇率上涨,而且由于国外商品和资本严重冲击了国内市场,使得国内的资本大量外逃,外资和侨汇减少,国内金融环境急剧恶化。
1933年春,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改革币制,宣布废止我国传统的银两制度,改以银元为其本位货币单位,由此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金属货币时期的白银货币制度,完成了自清末以来历届政府为克服币制紊乱、屡经拟议而一直未能实现的币制改革,为改善我国国内金融和投资环境、整顿货币流通秩序、推动我国货币制度的转型和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时隔不久,南京国民政府即第二次改革币制,推行“法币”并取得成功,货币是金融的基础,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币值稳定、发行统一有序的货币金融体系来为其融通社会资金。本文将对“废两改元”的背景、过程和内容、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扼要论述。
一、“废两改元”的历史背景
我国用银铸币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就已开始用银铸币。当时是没有固定的总量和成色的,一般用“两”作为计数的基本单位。直到明朝,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才有了总量、成色方面的一定标准。晚清开埠后,国门洞开,中国被迫加入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与贸易体系。伴随着我国各种涉外条约和经济活动的出现和增加,传统落后的白银称量货币制度,更成为列强投机钻营的乐园。而这一切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传统白银货币制度的消极因素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重制约,由此引发了一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自铸银元以维利权的热情。1888年,当时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以“裕国用!保利权”为由,上奏要求开铸统一的银元,当时的银元因为有蟠龙纹,俗称“龙洋”。在清政府下令支持下,其作为法币被各省效仿使用,因此“龙洋”很快流通全国。1910年,《币制则例》的颁布使得银元成为了本位币。但是这种改革是不彻底的,因为传统的银两仍作为重要的货币在继续流通使用。
事实上,“两元并用”的存在.在进一步加剧我国白银货币制度的混乱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传统的金属称量货币制度开始向近现代转型。 “银元制”与“银两制”的争论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九月开始就在朝野上下遂正式拉开了序幕。特别是1914年颁布《国币则例》 明确了银元的国币地位之后,国内舆论“废两改元之议,即甚嚣尘上”。 这种缺乏先进货币理论指导的争论和实践,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我国传统货币制度的弊病,而且还造成了新的币制纷扰。已经广为流通的各省“龙洋”,其成色和重量仅仅是作为铸造银元的一个标准,而不是出于中央政府的规定,难免会币形相似而纹饰各异,品质也有高有低。进而此省银元不能流通于彼省,无法发挥其良好的流通职能。而新铸出的一两银币百姓不用,不得已只能回炉改铸。及至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清政府方出台了一个具有革新意味的《币制则例》计24款,决定收货币铸造权归中央,暂就银本位。其中并规定:“国币单位定名为元,以一元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90%;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岙及五分镍币,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铜币为辅币;元角分厘各以十进,永为定价,不得任意低昂。”这是晚清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银本位制条例,同时也是清朝末年朝野关于币制改革争论的一个总结性的成果,顺应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然而。清政府财政困窘,缺乏改革币制所必需的资金及白银储备,不得不抛出“铁路国有”政策,以出让铁路路权为代价,准备向列强谋借外债,由此引发了四川的保路运动和湖北的武昌起义,最终导致其政权统治迅速崩溃,已经成形的币改方案也随之被搁置。
1917年,上海商界人士明确提出过“两”“元”并用的七点弊端,主张贸易往来改用银元。1918年上海银行公会的成立,1919年上海取消“鹰洋”行市,银行业人士和经济学家、金融学者都通过发表文章,主张“废两改元”,并开始筹建上海造币厂,为“废两改元”做准备。但由于北洋政府的腐败、钱庄业的反对以及上海造币厂筹建的失败,“废两改元”根本无法实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马寅初再次提出了《统一国币应先实行废两用元案》。 该法案于1928年4月27日被国民政府第58次会议正式通过。这表明了国民政府对“废两改元 ”的重视,也意味着屡议屡废,拖延了近20年的“废两改元”有望得以解决。为了统一币制 南京国民政府在1928年召开全国经济与财政会议。决定把“废两改元”作为统一货币,解决银本位制度的。第一步骤,拟定了十点实施意见决定在半年内建设上海造币厂,在开工鼓铸新银元后于1929年7月1日正式实施“废两改元”。但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该项改革计划未能实施。1929年2月,国民政府邀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财政专家甘末尔等来华为中国设计币制改革方案,并组成中国财政设计委员会以帮助解决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境。 经过9个月的考察研究,甘末尔于同年11月向财政部提交了《中国逐渐采行金本位币制法草案》该草案于1930年3月由财政部长宋子文公布。因为中国是银本位国家,白银是国内使用已久的主要通货,再加上我国黄金储备有限,国民政府根本无法在短期内以黄金作为通货取代白银货币。因此甘末尔的金本位计划在中国这个负债累累的用银大国根本无法实现。国际银价的持续下跌,以及中国无法在短时期内发行大量金币,“甘末尔计划”最终也无法实施。
二、“废两改元”的过程和内容
中华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于北京设立了币制委员会,继续讨论改革币制的问题,仍以为实行银本位制较为符合中国的国情,即以宣统二年的《币制则例》为基础,稍作修改和调整,拟成了新的《国币条例》.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布实施,第二次企图“废两改元”。依照规定,造币总厂与各地分厂即开始鼓铸新版袁世凯头像国币,其枚重七钱二分,成色为89%,每元含纯银23.977 950 48克。辅币则仍以十进,半元、二角、一角为银币成色为银七铜三;五分为镍币,成色为镍二五铜七五;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等为铜币,成色为铜九五铅四锡一。然而,由于大小军阀拥兵割据,战乱连年,中央政府有令不行,且国库空虚,财政拮据,根本无力整理币制,再加上使用银两的积习作怪,造币总厂带头滥铸银角谋利,致使主、辅币之间的十进位制无以为继,第二次“废两改元”乃归于失败。
然而,尽管此次币制改革未能取得成功,但它仍然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意义。第一,它为“废两改元”进行了再一次舆论上的广泛社会动员,从而进一步加强了银元流通的社会影响和地位。其次,它促成了银元的大量涌入和流通,壮大了国产银元的社会保有量。第三,其在形制上更加的规范统一。第四,政府的财政收支项目亦开始改以银元为计算单位,从而向社会进一步表明了中央政府“废两改元”的立场和币制改革的未来方向。
1932年7月7日,当时的财政部长宋子文来到上海,在其宅第召集了银钱业界代表会议。这是一次政府与银钱业间的对话。在会上,宋子文明确表示“废两改元”势在必行,表明了政府的决心和对银行业的支持,并确定了“废两改元”的三点原则:(1)废除银两制度,完全采用银元制度,以统一币制;(2)完全采用银元制度后,旧铸银元可照旧使用;(3)政府决定每元法价后,再行详细研究新币币值。这些原则的确定,实际上迈出了“废两改元” 的第一步。
但是,钱庄业是靠由银两制和银元制并存维持其传统优势和特权,因此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设想遭到了上海钱庄业的坚决抵制。虽然在政府的压力下,上海钱庄业在原则上表示同意“废两改元”但却一再强调银元制也存在种种弊端,而银两制又是中国多年的习惯,一旦废除,可能会影响商业的前途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平稳过渡。因此,他们主张在实行“废两改元”之前,政府必须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政治清明、切实整顿软硬币、取消治外法权及外商银行发行纸币的特别权益、统一造币制度、统一发行等。否则,若于仓猝之间,突然宣布“废两改元”将见市面立起纷扰,各业争事投机,物价失序,金融紊乱,是利未见而害即呈,效未显而弊已著。为此,上海钱庄业界大力呼吁社会舆论,主持公道。
这是改革的阻力也是更好改革的动力,在大方向及“废两改元”坚持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充分考虑钱庄业提的意见更好的来完善这次改革。
为了消除钱庄的抵触情绪,国民政府财政部钱币司司长徐堪专门到上海,就“废两改元” 的具体内容与上海银钱业界进一步磋商。
1932年7月22日,宋子文再次来到上海,进一步确定了实施“废两改元”要解决的三个问题(1)新银币重量、成色及法价;(2 )尚在有效期之银两契约,其于银币折合之比率,如何规定;(3)应采用何种方法可使社会一般人对于此项变更了解而信任。此外,还决定成立以中央银行副总裁陈行为主席,包括国内银行代表和外国专家的六人研究委员会,讨论“废两改元”的具体实施问题。经过反复研究,该研究会就银元的重量、 成色和银两的兑换等提出研究意见,向国民政府提出实行改革的建议。研究会认为,基于当时全国各地银两的汇兑都必须以上海的“规元”为中间标准,所以推行“废两改元”应从上海开始。因为一旦上海的“规元”废除,那么也就意味着各地的银两自动废除,所以财政部确定的率先从上海实施的方针,无疑是正确的。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遭受经济危机严重打击的日本,急欲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月,进攻中国东北。次年一月,再进攻上海以为策应。日军的疯狂侵略,使得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上海金融市场陷人一片恐慌之中。各金融机构纷纷终止向内地贷款,收缩业务,致使内地银元大量流人上海,其银元存底迅速增加,呈过剩状态。至六月,上海洋厘已跌至6钱6分8厘半,开“两元并用”以来洋厘行市的最低记录。公众舆论普遍认为废两改元机会难得,刻不容缓。上海工商界代表也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对于废两改元之原则奠不一致赞同,切盼实现”。
1933年3月1日9国民政府颁布《废两改元令》,决定自1933年3月10起,首先从上海开始实施“废两改元”。规定“上海市面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1元或旧有1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以规元7钱1分5厘合银币1元为一定值换算率。”对于新银币于上海“规元”法定兑换率的计算公式,《废两改元令》明确规定:
银本位币1 元= 纯银23 .493448 公分
上海规元每两含纯银33 .599 公分
23 .493448/ 33 .599 =0 .6992305
每银本位币1 元= 上海规元0 .6992305 两
加铸费2 .25 %= 上海规元0 .0157327 两
每银本位币= 上海规元0 .715 两
即7 钱1 分5 厘
这一法令的出台9标志着国民政府“废两改元”政策的正式实施。
4月5日至6日,国民政府先后发布《废两改元布告》、《训令》等文告,规定从当年4月6日起在全国正式推行“废两改元”。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规定由该年4月6日起,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交易和契约票据,一概用银元,停用银两。“兹定四月六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其在是日以前原定以银两为收付者,在上海以外各地方,应按四月五日申汇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七钱一分五厘折合一元为标准,以银币收付。其在是日以后新立契约、票据与公私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而仍用银两者,在法律上为无效。至持有银两者,得依照银本位币铸造条例之规定,请求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送交就地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币行使,以资便利。”这样,就从法律上取消了银两作为货币的资格,标志着银元本位制度的真正确立。
同时,为了利于“废两改元”的推行,国民政府下令取缔上海公估局及熔铸宝银的银炉坊;通令各海关,凡有以银条、银块、银锭及其他可供铸币银类出口的,除中央造币厂的厂条外,一律征税2.25%;规定在4月6日以后新立契约票据与一切交易,以及公私款项之收付仍用银两者,在法律上为无效;如有发生争执,各司法机关应将主张以银两收付的请求驳回。 为保存币材,防范内地私铸,并了解银两运输状况,财政部规定;自4月26日起,“凡有运输银两及其他可供铸币银类者,应先将运输数量、运送地点、作何用途,详细呈明,经本部核准发给护照,方得起运,如无本部护照,私行装运者,各关卡查获,一律充公。”此外,财政部还要求国民政府各机关严格遵循币制改革令,规定各机关计算数在是日以后不得用银两收付,否则审计部不予以核销。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废两改元”的货币改革得以在国民政府统治区全面推行。同年,上海中央造币厂根据《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草案》规定,开铸币值为1元的新版银本位币,货币的正面刻有孙中山侧面像及纪年,背面刻有中国双桅帆船图案及币值,俗称“孙头”或“船洋”,银本位货币正式发行和流通。
三、“废两改元”的影响
“废两改元”是近代以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作为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一大举措其影响远非“废两改元” 四个字所能涵盖.它是我国货币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废两改元”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币制一方面,而涉及到币制、金融和经济等方面。 “废两改元”历经周折,前后持续了数十年,直到1933年方告实现。不仅对我国近代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废两改元”是我国货币制度史上的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币制改革。就币制方面来说“废两改元”后,银两在全国范围内被停止使用,银元被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为中国本位货币,经历了千余年的银两制度退出了中国货币流通行列。它结束了我国长久以来的传统称量货币制度的历史,确立了新的更加完善的金属货币本位制度,银元成了具有强制流通和无限法偿能力的本位货币,从而为我国继续由金属本位货币制度向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为整顿货币流通市场的走出了关键的一步,为进一步实行法币改革扫清了货币紊乱方面的障碍,也在技术上为1935年的法币改革准备了条件。其次,“废两改元”的成功,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金融体系向现代的转型。新兴的金融机构——银行业借“废两改元”之力得以更加顺利地发展,其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从金融方面看“废两改元”标志着新式银行业在近代中国金融业确立了主体和主导地位,对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废两改元”之前银两的汇划、银两与银元的兑换、银两的存款、钱业市场等,这些都是钱庄的传统业务。主要为钱庄所占领银行也不得不经常委托钱庄收付,这使得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钱庄。据《银行周报》1932年7月19日报道,“废两改元”之后,则钱庄之唯一利器银两,顿被打倒,市上一律均用银元,银元为银行所富有。于是,一切交易银行均可独自任之,固不必受制于钱庄矣。其三,“废两改元”的成功,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货币制度,统一了货币铸造权,同时也初步整顿了国内混乱不堪的货币流通秩序,打破了国内自清末以来各地货币互不相属的状态。
表3 1927 -1933 年钱业公单
年 份
银元单位(千元)
银两公单(千两)
银两折合银元(千元)
1927
1,505,518
8,100,466 .5
11,129,569 .6
1928
1,849,293 .5
9,336,686
12,926,490 .2
1929
2,309,687 .5
10,463,162
14,548,521 .4
1930
2,918,304 .5
13,416,373
18,538,515 .5
1931
4,066,081 .5
16,622,098 .5
22,916,510 .7
1932
22,649,704 .5
10,840,504 .5
15,368,317
1933
11,216,150 .5
1,981,576
2,773,827 .1
数据来源:《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1页。
扩大了货币的流通范围,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进而打破了狭隘的地方经济结构和观念。更好地适应了我国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促进国内统一的经济市场的形成,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其四,“废两改元”的成功,还避免了国人在从事对外贸易过程中由于“两元并用”而带来的意外损失和麻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国人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刺激了国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积极性.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活动的不断发展。此外,“废两改元”的成功,还同时消除了外国金融机构企图继续利用“两元并用”所进行的金融投机活动,以及利用它们阻碍中国继续实行币制改革、统一币制的图谋,维护了国家的利益。诚然,与当时世界各国普遍放弃金属货币制度转而建立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相比,“废两改元”的成功仅仅是刚好赶上了末班车,但仍然落后于世界货币制度发展的潮流。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从另一个侧面更进一步说明了1933年“废两改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事实上,正是因为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成功,同时也“完成了对于币制的一次真正而有用的简化工作”。,从而为其后政府推行“法币”、实现现代通货管理制度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没有“废两改元”的成功实现,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二次币制改革要取得成功则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
参 考 文 献
[1] 陈新余.“废两改元”:近代化的转型及作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5.
[2] 李爱,吕桂霞.国民政府初期的货币危机与“废两改元”政策[J],河南大学学报,2006,4.
[3] 陈春华.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J],广西社会科学,2007,11.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 1989
[5] 《中国近代金融史》编写组中国近代金融史 1985
[6] 叶世昌;潘连贵古近代金融史 2001
[7]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 1991
[8] 本业为废两改元之临时大会 1932
[9] 宋子文与银钱业商定废两改元原则 1932
[10] 洪葭管中国金融史 2001
[11] 钱业公会致财政部电稿(1932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