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导言
第一部分 贾谊的生平
第二部分 贾谊的重农抑商思想
重农目的
抑商理由
抑商措施
第三部分 贾谊的义利观
贾谊义利观的儒学渊源
贾谊对秦亡教训的总结
贾谊对礼义作用的认识
贾谊义利观的本质
第四部分 贾谊的货币流通思想
反对货币私铸
主张货币统一
主张用货币手段调节流通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内 容 摘 要
贾谊,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当时所处的西汉王朝,其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已经和汉初大不相同。在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以后,很多以往并不明显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贾谊为了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不但对秦王朝的覆灭原因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对汉王朝所面临的各种新矛盾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对农商关系问题、义利观问题和货币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贾谊的经济思想。
第一部分阐述了贾谊的生平,概述了他一生三个重要的阶段。
第二部分阐述了贾谊的重农抑商思想。他是汉代较早而又较为全面地论述“重农”的思想家。首先,在重农的目的上,贾谊以富安天下为根本目标;其次,在抑商的理由上,他着重分析工商业者的奢侈消费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最后,在抑末的措施上,贾谊注重利用对流通领域的调节来实现它的重农抑商。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贾谊义利观。贾谊继承了儒家的“贵义贱利”思想,形成了以礼义治国的思想。贾谊通过对秦亡教训的分析,认识到贵义贱利思想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重大意义,从而使儒家的“义主利从论”由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思想转化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
第四部分论述了贾谊的货币经纪思想。本章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贾谊的货币流通理论:第一,反对货币私铸。贾谊详尽分析了货币私铸政策的四大弊端;第二,主张货币统一。贾谊提出了“法钱”的概念,国家需以法令来规定货币的形状、重量和成色标准;第三,主张用货币手段调节流通。他重视货币对价格和商品关系的作用,并把货币作为国家管理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关键词:贾谊,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私铸,货币流通,轻重论
论贾谊的经济思想
引言
经济思想是经济关系或社会生产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体现,它不仅表现为人们提出的各种概念方法原则,同时也体现在国家制定、推行的各项经济措施中。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思想遗产是极其丰富的,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现象提出了精到的见解,贾谊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位,他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经济理论为中华经济文化的无尽思想魅力增添了浓重的色彩。
第一部分:生平
贾谊,西汉初期河南洛阳人,生于汉高宗七年(公元前200年),卒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年仅三十三岁,他短暂的一生留给后人丰富的思想遗产。代表作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今传《新书》是后人纂辑的贾谊的著作汇编。
一 少年得志
贾谊年少好学,博闻强记,吴公举荐给文帝,文帝很欣赏贾谊,便任其为博士,其时,贾谊年仅二十二岁。
二 被贬长沙
贾谊出众的才华,日益受到文帝的赏识,然而正是由于贾谊的锋芒毕露,使他的仕途因此遭受重大挫折。在朝臣权势的排挤下,文帝开始疏远贾谊,公元前177年冬,贾谊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三 任职梁王太傅
贾谊在任梁王太傅期间,多有创见。可惜,不到四年的时间,梁王不幸坠马身亡。贾谊自感责任重大,从此,终日忧伤自责,一年后以致郁闷而死,死时年仅三十三岁。然其才情远非如此,他对时世的洞察,对社会症结的剖析,对朝政德尔创见,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态度和看法,无不透着其深邃的思想。
第二部分:贾谊的重农抑商思想
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因此重农思想十分突出,农业在自然经济时代占有绝对主导的位置。早在《尚书》、《国语》等先秦著作中,便有重农思想的萌芽。春秋开始,各诸侯国为了争霸天下,纷纷开展了许多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重农思想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潮流。商鞅和韩非等法家思想家将重农思想推进为“农战”战略。法家农战论宣扬耕战,主张限制商业的从业人数以发展农业为战争服务。
贾谊继承和发展了这种重农的思想,但是在实行重农的目的、抑商的理由和措施方面,贾谊的重农思想和先秦法家的理论相比又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一、重农目的
贾谊的重农思想则主张以富安国,富国是贾谊重农的根本目的。贾谊所说的“富”,主要指有更多的粮食积蓄,就是要使“栗多而财有余”。贾谊继承了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思想,他认为能否有充足的粮食积贮,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贾谊所说的“蓄积”实际上就是指粮食积贮。因为有无积蓄和积蓄多少,涉及备战、备荒、安定民生的问题,事关西汉政权的稳定与否。
要实现“以富安国”,使天下富足就必须做到:首先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增多;其次要反对奢侈浪费。为此,贾谊极力主张驱民归农,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工商,崇尚节俭。他还提出把“天下富足,资财有余,人及十年之食”的经济发展方向作为“足民”的目标。文帝听取了贾谊的意见,强调以农为本,实行轻徭薄赋。景帝继续遵循重农政策,不断减轻赋税。由于贾谊的主张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并得以实行,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景之治,到了武帝初年,西汉呈现出空前富庶的景象。
总之,而贾谊的重农则完全出于为封建制度的巩固建立雄厚的物质基础,重农的目的是为了富安天下。
二、抑商理由
战国时期封建地主经济大为发展,改变了各阶级的实力对比,由此产生了重农抑商的现实要求。贾谊认识到了工商业同农业争夺劳动力因而影响农业发展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他又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抑末的必要性,那就是商贾富人的奢侈淫靡对社会风化和国家管理的严重影响问题。
在《治安策》中贾谊进一步对商人的奢靡行为和危害进行了分析食储备的多少跟粮食生产与消费有着直接的联系。粮食的生产与消费长期不能保持平衡,必然会导致财力匮乏,国库空虚。贾谊认为商人竞为奢靡,是对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他们的穷奢极欲与贫民的饥寒交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商人的奢侈行为破坏了社会正常的秩序,导致了国家的贫穷。
这样一来,贾谊就从商人奢侈对社会风化和封建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论证了抑商的必要性,从而把封建正统经济思想的黜奢崇俭论和重本抑末论结合到了一起,从而进一步深化了重本抑末思想的内容。
三、抑商措施
贾谊注重利用对流通领域的调节来实现他的重农思想。这一点可以从他的货币理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认识到运用货币调节经济、控制财政的作用。国家可以通过控制货币的敛散来平抑物价,控制商品流通,调剂盈余虚缺,甚至国家可以直接从事商品经营活动。这样做不但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从而增加财政收入,而且还可以打击商人的投机活动。
贾谊在他的论述中明确的指出采用货币控制手段以御轻重,实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形成了汉代“轻重”理论的萌芽。关于“轻重”的货币概念虽然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产生,但是贾谊却将“轻重”思想应用到封建地主阶级政权控制货币流通、调节价格供求、限制商人利益的经济活动中,这也成为后来形成的封建国家控制流通领域、经营商业事务的系统“轻重”理论的先导性应用。这一方面的具体内容本文将在贾谊的货币流通思想中进一步的详细论述。
第三部分 贾谊的义利观
义利思想,是传统经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我国各时代的经济理论家长期以来关注和争论的主题。贾谊继承了先前儒家的义利思想,并吸取了法家思想在秦统一后仍继续实施所产生的一系列经验教训,对儒家“贵义贱利”思想的作用提出了新的看法。
贾谊义利观的儒学渊源
贾谊的义利观,首先和他师承的学派有关。贾谊的思想渊源属于荀子一派。荀派儒家实际上是以儒学为主,广泛吸收并综合了先秦各家学派的学说,尤其是对儒、法两个学派的综合。荀、贾具有学术的师承关系,他的立论点就是基于荀子的“性善者伪也”的理论。贾谊十分重视礼义的教化作用。
贾谊是具有独立性格的思想家,他是一个自负甚高敢说话的政论家,他的基本理论思想是本着所谓“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的态度而形成。也就是说由于历史时代的不同,对待传统理论应该因时制宜。所以,贾谊的思想虽然有很多传统儒学的印记,但他又与传统儒家的思想有很多不同。
二、贾谊对秦亡教训的总结
秦亡汉兴后,大一统之势逐渐形成,贾谊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封建大一统的新形势,巩固新生的封建社会秩序。因此贾谊一直在对秦王朝的覆灭原因不断地加以反省并从中吸取经验。
汉朝建立后承袭秦制,凡所设制度和秦朝基本上没有区别。在治国之道上,也是重法制、轻礼义;重刑罚、轻德化。贾谊指出,秦朝正是因为没有做到“变化因时”而继续采取“以法为治”的统治政策导致了最终的覆灭。
贾谊指出,周行封建,统治长达八百年之久;秦行郡县,二世而亡。但是,周朝的治道之长并不在于行封建,而在于施仁义。秦朝之所以灭亡也不在于行郡县,而在于不施仁义。秦因商鞅变法而强,只知道富国强兵,而不知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转变政策,用礼义教化百姓才能巩固新生的封建政权,这就是秦二世而亡的基本原因。
三 贾谊对礼义作用的认识
通过对秦亡教训的分析,贾谊认为,要治理天下必须施仁术,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安民众,而只有民安才能使统治得以维持。
首先,只有用礼义教化百姓,百姓才能自觉服从和遵守封建社会秩序,从而巩固封建统治。在贾谊看来,以德教民强调人的自觉性,包含了对人的起码的尊重,而秦以繁刑严法治天下简直是视人为犬雉。对士人要以礼敬,对百姓要以恩泽,方能得到士民的亲近,士民方能尽心竭力报效国家,国家方能得到长治久安。
其次,只有用礼义治国,才能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关系,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礼义的作用之一就是确立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这实为社会治安所必须。贾谊认为,当时巩固封建统治的首要的人物就是重建新的顶级秩序,但是此种等级观念其实已经不再是孔子口中的奴隶制社会的那种等级尊卑了,实质上即建立一个新的封建地主阶级礼法社会。贾谊论证了礼治对于封建社会长治久安的作用,这种思想不仅为汉代统治者所接收,而且对中国以后的封建统治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 贾谊义利观的本质
贾谊主张以礼义治国的思想证明了,当地主阶级已经取得政权以后,需要一套新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体系。先秦儒家也主张以礼义治国,主张“以义制利”。
第四部分 贾谊的货币流通思想
货币问题是贾谊重点关注的一个经济问题。他对汉初私铸的危害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并且提出了“法钱”思想,通过垄断铜矿币材的方式控制货币的思想,以及国家通过货币政策管理经济、控制市场的货币流通理论。
一、反对货币私铸
高祖刘邦初定天下,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在货币政策上采取了“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的“放铸”措施。国家宣布废除秦半两,改铸薄如榆荚、重约“三铢”的“榆荚钱”,这种废改政策致使货币巨量增发,再加上汉初物资极其匮乏,导致了物价的飞涨。惠帝时虽然曾经一度禁民私铸,但收效并不大。汉文帝五年,政府取消了“盗铸钱令”,继续实行“使民放铸”,允许民间自由铸造名为“半两”的四铢钱,结果市面上“半两”、“榆荚”、“四铢半两”并行流通。各地官铸、民铸、盗铸活动也更为泛滥,进一步加剧了货币流通的混乱。
贾谊极力反对私人铸钱,他认为货币私铸的政策产生了四大弊端:
1、私铸诱使人们破坏法禁、掺杂弄假。
贾谊认为,铸钱这种事情,不掺杂作假就不能盈利,而在铜中稍稍掺一点铅铁,就可以获得很丰厚的利润。有些事情能招来祸患,有些法令能助长不法的行为。如今,让民间握有铸造钱币的权利,允许他们各自进行私铸,此时要想禁止他们掺杂作假获取厚利,即使以 刑的案件天天向朝廷呈报,也无法阻止犯罪的势头。
2、私铸极大地妨碍农业的生产
由于私铸风气盛行,大批农民放弃农耕区采取铜铸钱,因此农业人口大为减少,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粮食积贮的增加,造成国贫民弱的局面。
3、私铸引起了币制的紊乱。
各郡县铸造的钱币轻重、大小各不想通。由于货币缺乏标准,劣币日益增多,流通十分混乱。有的地区使用轻钱,一百多枚轻钱才能抵得上一百枚标准的四铢钱;有的地区使用重钱,一枚重钱就顶若干枚标准的四铢钱。如此一来交换中要相互折算,严重干扰了商品交换的正常进行,也极大地妨碍了各地的贸易往来。“奸钱日繁,正钱日亡”、“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
4、私铸危害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定。
从“放铸”中得利最大的就是那些有权势的贵族、官僚和财力雄厚的大商人。他们通过铸钱大发其财,操纵国家金融,积蓄地方经济力量,威胁中央集权的巩固。吴王刘濞也正是利用这种雄厚的财力,作为他发动“七国之乱”的物质基础。
贾谊虽然反对私铸,然而他却不主张单纯用法律手段禁止私铸行为。他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货币流通的客观规律,知道专靠法律、权利手段是不足以解决货币问题的,而且这样做反而更加不能达到禁铸的目的,因为国家若只用法令禁止私人铸钱,流通中货币的减少只会使币值升高,必然会致使人为了牟取巨大的利润而“盗铸”,造成“奸数不胜而法禁数溃”的后果。他在《谏铸钱疏》中写道:“今禁铸钱,则钱必重;重则其利深,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所以,贾谊认为流通货币的标准必须统一,必须由封建国家垄断铸造权。
二、主张货币统一
贾谊在详细分析了私铸政策引起的货币不同意造成的危害之后,坚决主张把货币权集中到国家手中,使“民不铸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贾谊认为必须垄断货币的铸造材料,把铜矿收归国有,做到“上收铜勿令布”。
他认为,国家将铜矿收归国有不再散布民间,可以杜绝私铸的根源,利于社会安定,使“民不铸,黥罪不积”;不合法的钱币不再增加,可以消除币制紊乱现象,增强流通货币的可信性和稳定性。使“违钱不蕃,民不相疑”;可以让原来采铜铸币的大批农民重返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消除因才铜铸钱而背本趋末的现象。使“采铜铸作者返于耕田”;铜全部由国家掌握后,官府可以铸铜为钱调节物价水平以稳定市场价格;控制铜可以用来制作兵器、规定赏赐数量的多少,以区别贵贱、驾驭百官,维护封建王朝的等级秩序。“以作兵器,以假贵臣,多少有制,用别贵贱”;可以控制货物流通、调剂市场过剩或不足,以使官府财货充足、工商业者困乏;还可以控制财货作为经济工具铜匈奴争夺百姓,让匈奴的人民前来臣服归附,以削弱瓦解敌人的力量。
然而,铜作为人民日用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金属,完全地垄断禁止实际上是行不通的,私铸者可能会熔毁铜器或流通中的官钱,掺入铅钱作为私铸的材料。但贾谊认识到货币流通混乱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的危害,要求国家统一货币却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
为了真正统一货币,贾谊提出了“法钱”概念。所谓“法钱”就是由国家以法令规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标准本位货币。货币作为尺度单位在流通中具有强制性,“货币标准一方面纯粹是约定俗成的,另一方面必须是普遍通用的。因此最后就有法律来规定了。”贾谊指出,汉初时流通中由于没有国家统一规定的“法钱”,因此导致了流通的混乱:“法钱不立,吏急而一之乎,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纵而弗呵乎,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
贾谊主张货币统一的思想,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的。货币的统一保证了商品交换的正常进行和货币流通的正常运转。铸币权的统一将形成货币的统一,而货币统一不仅可以加强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稳固国家统一的经济基础,而且能够打击政治上的分裂势力。所以,“法钱”这种统一的货币形式在无形中极大的促进饿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行条件。所以贾谊的货币统一思想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三 主张用货币手段调节流通
贾谊重视货币对价格和商品关系的作用,他认为货币是国家管理和调节经济的很重要杠杆。
国家垄断了铸币权和铜这种主要币材,就掌握了调节商品和货币比价、控制市场管理经济的有利手段。当“钱轻物重”时,也就是货币比价滴、商品价格高的时候,此时意味着货币发行数量过多,造成了物价上涨。国家应该设法回笼货币,减少流通中货币的数量以提高货币的购买力,从而使物价降低;相反,当“钱重物轻”时,即货币比价高、商品价格低得时候,这是由于货币发行数量不足,造成货币流通量减少而物价下跌。这时,应该由国家增加铸币量并向市场上投放货币,降低货币的购买力以提高商品的价格,从而实现物价的稳定.贾谊认为流通货币的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这意味着商品市场价格的运动是依照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实际上这是一种颇为类似于货币数量化的思想。
国家还可以利用货币来控制各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并可以直接经营商业以获取大量的商业利润,增加国库收入,打击削弱商人的势力。当某种商品数量过多的时候,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所以造成价格下跌,此时国家可以运用手中掌握的货币以较低的价格收购这些过量商品,商品的供给量减少了,价格自然就会有所回升。收购进来的商品既可以高价贩卖到此种商品缺乏的地区以获取丰厚利润,也可以将其贮存起来以备将来该商品短缺时再行出售。与此相对应的是,当某种商品的数量过少时,商品供不应求使其价格上涨,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可以到该种商品充足的地区将其贩运过来满足增高的需求,也可以将以往低价收购的此种商品以较高的价格进行销售,国家也能用上述方式弥补了商品供给量的不足,商品的价格也就会随之降低。这样一来,国家在直接经营商业的过程汇总,不但可以达到调剂供求、平抑物价的目的,而且还能获取商业利润,困穷末业商人。
贾谊的货币观点是以货币为手段,借以实现“官富”和“末困”的目的,所以他的货币流通思想本身还具有着富足国家、打击末业的意义。贾谊的“以御轻重”、“以临万货”思想,借助控制货币的手段来稳定物价、削弱商人势力,剥夺商人的投机利润转而变成国家的经济收入,这种思想实际上是汉代轻重理论的萌芽。
结束语
随着汉初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管理政策的实行,在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同时,封建政治经济制度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也渐渐的成为了需要迫切解决的新问题。私铸钱币等使得地方分封势力的独立性越来越大;轻徭薄赋政策使得地主阶级财政负担减轻,与匈奴的大规模的军事战争需要巨大的财政开支;这一切的历史条件越来越显示汉初无为而治的政策方针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
贾谊正是看到了这一历史变化,意识到了汉王朝经济繁荣背后的巨大政治隐患。他的思想标志着汉初无为而治思想向有为而治思想转变的开始。贾谊的重农抑末、义利观和货币理论,都具有着“有为”的倾向,特别是他的货币流通与市场控制思想,更加体现了“有为”的特点。
贾谊是一位才气横溢、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他的许多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对贾谊也都有着不少的高度评价。
参 考 文 献
赵靖 主编,《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胡寄窗 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张守军 著,《中国历史上的重本抑末思想》,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赵靖 主编,《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熊铁基 著,《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也第1版
丁鹏,《商鞅经济思想简论》,《经济学集刊》,第2期
李普国,《论韩非的经济思想》,《中国经济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朱家祯,《孔子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