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速度提高了将近一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去年底的7.8087上涨为25日的7.3261,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升值幅度达6.59%。在全年升值过程中,2007年下半年升值速度又比上半年明显加快,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达3.95%)
2.2.4 严格控制信贷规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08年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可以预见,严控“货币”和“信贷”两个总量指标,将是从紧货币政策最主要的内涵。
2.3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实施十年的稳健货币政策被明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取而代之后,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2.3.1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最直接。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全年也不会有多大回落;前10月新增贷款是去年全年新增贷款的1.1倍,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幅比上年末高1.53个百分点;外汇储备依然居高不下,流动性过剩问题一直没有缓解。如果明年仍然保持这种的投资投放速度,那么,经济发展必然出现过热状况。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就要控制货币投放,2008年货币投放将会大量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增长将会出现明显回落。
2.3.2 对物价走势的影响最大。2007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从3月份的3.3%上扬到10月份的6.5%。受近期食品和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影响,11月份我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超过6.5%,再度创下近十年来的新高,全年CPI涨幅可能超过4.4%。通胀压力明显加大。这种趋势如果得不到遏制,2008年发生明显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极大。因此,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继续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的必然选择。物价水平应该走向平稳。
2.3.3 对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间接影响也不会小。2007年,房地产投资居高不下,住房价格一路攀升;资本市场异常火暴。随之带来的百姓买不起房的民生问题,金融风险加大问题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控制不好,给整个经济发展将埋下巨大隐患。从紧的货币政策将直接导致流通中的货币减少,必将对房地产投资、住房需求到来影响,住房价格猛涨势头将会得到遏制。流通中货币量的减少,将减少流入资本市场的资金量,资本市场过热将会有所趋缓。
2.3.4 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会对商业银行带来大的影响。如果不出意料,央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必然选择,这将对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性造成大的影响。在今年九次提高准备金率以后,一些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内部流动性已经有紧缺迹象,继续提高准备金率必将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更加紧张。商业银行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内部流动性紧缺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首要任务是保证流动性,保证支付,这必将对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2.3.5 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兼顾扩大就业的要求。从紧的货币政策如果掌控不好,将会减少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这是明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必须认真处理好的问题。
3.紧缩性政策的实施建议
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需制定一个适合实体经济稳步增长的货币供应和贷款规模的参照系,适用多种政策工具予以对冲与调控。
3.1 必须与其他措施紧密配合
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必须与其他措施紧密配合。有一点需要注意,中央提出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并不是万能的。大家都在讲货币多了,价格就上涨。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有时候物价上涨未必一定都是由货币过多所引起的,也就是说并不都是由需求因素引起的。实际上,当前物价上涨,很多是由供给因素造成的,如养猪的政策、我们的能源价格受世界能源价格的影响、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加大等都在推动物价上涨,此外,还有海外输入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能认为物价上涨就是由于货币过多等需求因素引起的。
3.2 政策工具的选择
在具体的实施中,政策工具无非是数量手段(存款准备金率等)和价格手段(利率)。何时选择哪一个工具,首先是基于近年央行对冲操作的累积基础。比如,选择何时加息,除了考虑存款准备金等数量手段的采用频率、力度和时滞因素外,既要考虑鼓励发展直接融资、减少银行风险、防止热线加快流入的因素,又要考虑人们对CPI的预期、投资增长速度等因素,即利率又不能升得太快或太慢。这并不如一些预测人士所猜测的,存在一定的交替规律。
3.3 维持居民存款正利率
在利率调控上,要看到维持居民存款正利率,是稳定物价预期、稳定市场运行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央行正确把握物价预期,在银行利差为20多年来最高的时期,择机缩小利差,相应提高利率,维持正利率刻不容缓。推高货币市场利率,有助于紧缩银行信用和资产规模,从而紧缩企业资金来源中非信贷的渠道
参 考 文 献
[1] [美]保罗·萨谬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1: 160~174.
[2] 胡庄君,施祖麟著.中国宏观经济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5: 90~93,223~232.
[3] 程帆主编.我听厉以宁讲经济学[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2-12: 140~146
[4] 潘炜主编.国民大问题[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01: 143~127.
[5] 宋鴻兵.货币战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06: 258~260,264~27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未知[EB/OL].(://.stats.gov.cn/)200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