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特点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二、互联网金融渗透商业银行业务的背景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一)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渗透,商业银行发展网络银行业务短板显现:观念滞后、立法缺失、盈利模式存疑、人才匮乏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之一:大数据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之二:模式创新
四、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在行动
五、从微信支付VS支付宝和嘀嘀打车引发商业银行的思考
(一)腾讯的输与赢
(二)支付宝的危与机
(三)微信支付VS支付宝——支付战争的核心是什么?
(四)嘀嘀打车
(五)从微信支付VS支付宝到嘀嘀打车,引发商业银行的思考
内 容 摘 要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动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而电子商务的突飞猛进、互联网与各大产业的全面融合又给传统银行业带来挑战与机遇。挑战是显而易见的,体现在传统银行业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极大冲击。而机遇则是,催生金融业的伟大变革,创新合作模式与互联网金融产品,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需要。
互联网和大数据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和物理区域壁垒,使得中小型、区域型金融机构与大型、全国型金融机构站在同一层次竞争,迫使中小机构转型开展差异化竞争,否则难逃被淘汰的结局,而传统金融机构不变革就会被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蚕食领土。世界金融市场迅疾步入网络金融业的起步、发展与前所未有的大数据时代和竞争异常激烈的大变革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深刻思考,行动起来,整合资源,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特点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它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多阶段,并且越来越在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
互联网金融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管理弱和风险大的特点。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呈现三大发展趋势:衍生金融需求,创新金融模式,重构金融格局。从商业银行的金融垄断到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冲击,中国极有可能在此轮变革中引领全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虽然互联网金融概念是在2012年由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教授首次提出,但在2013年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热度急速攀升,互联网金融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和抢夺的重点。
互联网金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已初步呈现商业生态体系,包括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P2P外汇、金融渠道、网络供应链金融、网络小额信贷、P2P网络借贷、众筹、比特币等模式。金融成为互联网变现浪潮,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正跨界侵入传统金融领域。
中国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中国IT技术与金融业融合的程度和速度都会超过美国,无论是手机用户还是固定宽带网民用户中国都已经远远超过美国,且目前的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美国,这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用户规模基础。以腾讯推出的微信为例,微信仅仅发布两年,用户规模已经达到4亿用户,掌握了巨大的流量和数据后,商业变现能力大幅提升。事实上,这种趋势在零售业已经得到了印证。2012年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天猫和淘宝两大平台的网络零售交易额已经突破万亿元,互联网和大数据对中国零售业的颠覆程度将远远超过美国。
基于这一形势,中国的商业银行应该与互联网金融的“野蛮人”迅速站到一起,既竞争又合作,抓住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变革机遇,让中国的网络银行业务和互联网金融交相辉映,引领世界。
二、互联网金融渗透商业银行业务的背景
一方面,中国金融业由于长期政策垄断,使得产业效率过低,市场竞争力有限,这为互联网和大数据提供了广阔的可颠覆空间。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广大的网民基础,有利于快速形成规模,且大部分网民已经养成了网上娱乐、消费的习惯和行为。80后尤其是90后几乎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这部分群体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具有高度依赖的特点,已经养成了在网上获取信息、娱乐、购物的习惯,而且这部分群体正在逐步成为中国社会消费的中流砥柱。这对于传统的金融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金融机构必须采取适合80、90后追求网络消费群体的产品、服务内容和方式,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然而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网络银行,并未解决中国金融业的痼疾,难以满足无数中小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融资和服务需求。比尔盖茨曾说:“传统银行若不能对电子化作出改变,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从小微信贷、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的金融服务模式来看,金融业不得不经历痛苦的嬗变过程。马云说:“中国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服务了20%的客户,却有80%的企业没被服务。”这让互联网巨头在中国金融领域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
马云在2008第七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演讲时说:“我听过很多的银行讲,我们给中小型企业贷款,我听了5年了,但是有多少的银行真正脚踏实地的在做呢?很少。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我坚信一点,3年以后今天的谈论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像马行长讲的,3年以后,这个国家、这个世界将会有更加完善的贷款体系给中小企业。以前只能听今后可能会变成现实,我相信这个建设的机制会更加好。”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正是在传统商业银行固守领土、垄断经营和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巨头利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开始了摧枯拉朽般的革命行动。马云所言已经实现,并用实际行动表现得淋漓尽致。2013年6月17日,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产品,该产品上线6天用户数就突破100万,上线18天累计用户数达到251.56万,累计转入资金达到66.01亿元,创造了令金融界震惊的奇迹,随后不仅出现了“活期宝”、“现金宝”等众多“宝”类产品,而且也拉开了互联网金融的大幕。产业界、投资界、学术界乃至监管部门开始纷纷加大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布局。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一)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渗透, 商业银行发展网络银行业务短板显现:观念滞后、立法缺失、盈利模式存疑、人才匮乏。
虽然商业银行非常重视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但面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发展网络银行业务存在诸多短板。主要表现在:消费者的网络银行交易观念和意识落后,网络银行立法不健全,网络银行盈利模式尚未形成,复合型专业人才匮乏等。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之一:大数据
之所以将大数据列为商业银行的冲击之一,是因为基于“数据成为资产”和国内外互联网巨头拥有数据资产绝对优势地位,而商业银行则远远落后,商业银行虽然推出了网上银行,但更普遍的是传统银行业的配套服务,或者是o2o的模式,失去了数据资产的领先优势。大数据将强烈冲击人们的观念,大数据时代“自主版权”将退居次席,信息技术本身的重要性将让位于数据资产的重要性。
“数据成为资产”是最核心的产业趋势,以数据资产为核心演绎出租售数据、租售信息、数据使能、数字媒体、数据空间运营和大数据技术提供商六类商业模式。围绕数据资产,产业间拉开融合、分立的大幕。具体到信息产业内部,表现为靠近最终用户的公司在产业链上拥有越来越大的发言权。携用户优势,具备向产业链上游逆向整合的潜力。同时,产业链上游企业则积极向下游拓展。整体上呈现垂直整合趋势。而泛互联网化是积累数据资产,形成竞争壁垒的重要范式。大型公司如苹果、谷歌、亚马逊都是泛互联范式的典型公司。
谷歌、Facebook、亚马逊这三家互联网巨头,积累了不同的数据资产。谷歌为全世界的公开网页建立了最为庞大的索引;Facebook 拥有的社交网络积累了全世界最为庞大的人际关系数据库;亚马逊网站上沉淀了大量的商品信息,成为互联网上最为庞大的商品数据库。不同的数据资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战略选择和商业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甚至取代了IBM、微软等传统的老牌巨头,在引领产业的发展方向。拥有独一无二的数据资产的公司,将会获得难以置信的发展速度,培育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商业模式。事实上,它们具备了颠覆、冲击其他行业的压倒性优势。
基于大数据的阿里小贷发展迅猛。在阿里巴巴的金融业务中,阿里小贷是社会津津乐道的代表。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推动阿里巴巴生态体系的健康发展,阿里巴巴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联合复星集团、银泰集团和万向集团成立了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和重庆阿里巴巴小额贷款两家公司,开展网络贷款业务。阿里小贷业务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针对B2C平台,即为淘宝网和天猫商城的客户提供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另一类是针对B2B平台,即为阿里巴巴中国站或中国供应商会员提供的阿里信用贷款,具体又分成循环贷和固定贷两种。阿里小贷依托阿里巴巴(B2B)、淘宝、支付宝等平台多年积累的海量数据,有效地控制了小微企业的风险问题,同时借助互联网的批量化、流水化作业又大大减少了业务成本。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第二季度末,阿里小微贷款累计服务客户超过32万家,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00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7%。
在成功开展B端业务后,阿里金融又开始通过整合支付宝、淘宝集市和天猫商城的平台数据染指C端业务。2013年4月,阿里金融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合作涉足“虚拟信用卡”。截至目前,有100多万家淘宝集市卖家和近3万家天猫商城卖家开通了信用支付,预计该产品未来将覆盖8000万户,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之二:模式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而模式创新可谓是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掀起互联网金融浪潮的法宝。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野蛮人”是大家对互联网信息时代新经济代表的网络巨头的戏称。他们是传统银行业和传统产业的“搅局者”,让许多人恨,更让许多人爱,有的既爱又恨。
2013年6月17日,支付宝的“余额宝”正式上线,用户可以将资金转入余额宝,在线上购买天弘基金货币基金,并从中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余额宝是一个三方共赢的产品,为基金提供了一个快捷的渠道,为用户带来了额外收益,增强了支付宝的用户黏性,而且余额宝在货币基金的转出和消费方面进行了创新,更加方便用户使用。截至2013年9月,余额宝资金规模已突破500亿元,客户数可能超过1200万户,令传统金融机构无不汗颜。
余额宝产品表面上仅仅是在“卖”货币基金的流程上进行了小小的创新,用户可以选择实时赎回,直接用于淘宝和天猫的消费,但这对于阿里巴巴以及整个市场的意义却十分重大,余额宝不仅为阿里巴巴进一步涉足金融做了很好的一次尝试,而且也让第三方支付等其他机构意识到新的变现机会。
一石激起千层浪,余额宝成功推出后,一大批“类余额宝”产品随之涌现。2013年6月26日,东方财富宣布推出针对优选货币基金的新型投资工具—“活期宝”,8月1日,同花顺全资子公司浙江同花顺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正式推出创新理财工具—“收益宝”,总之,市场热浪不断高涨。
2012年9月,马云在网商大会上明确提出平台、金融和数据三大业务,之后,阿里巴巴在金融业务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和布局。2013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将筹备成立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负责阿里集团旗下所有面向小微企业以及消费者个人服务的金融创新业务,阿里巴巴开始全面布局互联网金融。目前,阿里巴巴已经在多个金融领域进行布局,并对传统金融体系形成冲击! 用马云的话说是“金融行业的搅局者”。支付宝对传统支付,阿里金融对传统银行和小贷,众安在线对保险无不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阿里巴巴金融业务固然让银行业惊诧,从传统银行到网络银行,传统金融机构深深忧虑来自于“野蛮人”对金融机构领土的蚕食,因为在阿里巴巴身后还有一大批互联网公司,腾讯、百度、苏宁、新浪、京东商城等企业已经推出了各自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同时360、网易等企业也在虎视眈眈,大量“野蛮人”的入侵会在不同领域不断侵蚀传统金融机构的领土。
四、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在行动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银行竞争需要,金融机构趋之若鹜,各大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电子商务金融平台。以建行为例,中国建设银行的电子商务金融平台——“善融商务”于2012 年6 月28 日正式开业。官方的宣传:“善融商务是建设银行顺应电子商务发展潮流,结合传统金融服务优势和新兴电子商务服务应用而搭建的全流程、综合性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据了解,建行内部推进电子商务的力度非常大,分行考核严厉,甚至亏本也要把小商家搬到网上。银行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听起来像不务正业,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银行需要那些小商家的经营数据,来预测商家的贷款需求和还款能力,从而大幅降低小额借贷风险。建行此举,不论成功与否,都足以证明建行高层理解了大数据的重要性和其预测能力。这种能力,对建行而言,就意味着低风险、高收益,是每家金融机构都梦寐以求的境界。常常说富贵险中求,传统经营一般是高风险、高收益,不料有了大数据在手,就能低风险、高收益,难怪金融机构趋之若鹜。如果金融机构再不重视大数据的潜在价值,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不复往日的荣光。
相对于从事互联网行业的“野蛮人”来说,互联网巨头有数据资源支撑(拥有自己强势的数据平台)和黏性较强客户的支持,对传统商业银行和网络银行来说,则缺乏大数据的有效支撑,意味着缺乏黏性的客户,毫无疑问这是一块短板。商业银行如何扬长避短,放低身段,放下金融机构高昂的头,寻求与“野蛮人”的合作之道不失为新形势下的良策。
五、从微信支付VS支付宝和嘀嘀打车引发商业银行的思考
微信支付推出,媒体疯狂报道其对支付宝的威胁,而马云也感到马化腾的紧逼,支付战争的火药味在阿里、腾讯之间弥漫着。
(一)腾讯的输与赢
马化腾的腾讯在网络购物市场里采用腾讯惯用的先跟随、后斩杀的策略,但是遗憾的是,拍拍模仿淘宝并不好,财付通在腾讯Q币的强需求的支撑下才度过最艰苦的岁月,电商的诱惑是马化腾多年来一直无法抗拒的。在拍拍、QQ商城之后,腾讯收购了3C起家的易迅网,全力推进易迅网的发展,目前易迅已经成为一个有足够张力与天猫、京东、苏宁等长期抗衡的电商站点。
在pc端上,腾讯的电商支付领域远远不如支付宝,而腾讯有Q币和庞大的网游平台,虚拟货币的支付规模非常庞大,所以,腾讯的网络支付领域并非完败于阿里,腾讯体系拥有支付习惯的用户规模应该过亿了。虽然输掉了电商支付,但腾讯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一个支付体验便捷、用户规模庞大的崭新场景,于是,张小龙带领微信杀出移动江山之后,腾讯电商消费类支付有了战略翻盘的历史性机遇。
微信支付在体验上足够便捷,在简单手游和部分电商业务小试牛刀后,微信应该有了一个支付数据可憧憬的规划,在沉浸式小游戏场景里引导用户消费是腾讯最擅长的。当然,微信支付也有被夸大的部分,微信支付应用于电商领域,有可能最终只开放接口给易迅网这类的自家兄弟,电商支付只是购物的一部分,后续还有服务和售后等环节,虽然也可以通过api来让各家电商网站对接,但这样很容易让电商营销的强骚扰带进微信生态圈。非腾讯系的电商借助微信平台的公众账号可以实现很多服务便利,微信支付的大门也许对他们是关闭的。
(二)支付宝的危与机
微信支付是近年来少有的让阿里感到紧张的产品,微信已经数亿的用户规模,而且活跃度极高,取代了短信作用,这种普及力度甚至超过支付宝在pc端的普及程度,一旦微信找到微信支付规模化应用的最佳策略,支付宝就很容易被边缘化,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近一年,支付宝在近乎疯狂地推广他们的支付宝钱包,阿里系推出微淘、千牛、来往等一系列移动端工具,抢占移动支付的市场地位是阿里的重要防守战,阿里自己明白支付宝在其战略中的位置,一旦支付宝败阵下来,阿里就会节节败退。
同时,支付宝也有自己的另一片天地——理财,理财领域是需要专业深度和积累的,微信短时间很难在这方面形成直接竞争力。支付宝钱包已经强化了信用卡账单管理等功能,在过度消费的年轻人群体里,按时还信用卡是一项强需求,虽然支付宝的理财目前还处于相对弱智的阶段,无法与国外mint等相提并论,但随着银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开放,各种api有可能开放出来,对于支付宝来说钱景无限。
(三)微信支付VS支付宝——支付战争的核心是什么?
微信支付最可怕的在于场景,微信本身属于高频应用,而支付宝相对低频,移动支付的使用习惯是支付战争的核心战役。谁先抢占和培养了移动支付习惯,谁就是胜利者。
支付宝在利用pc端的优势诱导用户使用支付宝钱包,而微信则通过小型内嵌游戏、双十一易迅促销等测验微信支付的体验和效果。战争的另一个焦点是张小龙对微信盈利方式的思考,是通过腾讯擅长的游戏增值赚钱为主,还是后端更重的电商赚钱为主,或是O2O式的商家合作模式,当然这几种模式也许会长期同时存在,哪一类成为最近一年的重点,哪一类就会成为微信支付的方向和用户习惯。
(四)嘀嘀打车
嘀嘀打车是腾讯投资的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致力于移动交通的发展,为乘客提供便利;嘀嘀愿景,让车不再难打。出租车拒载已经成为大城市的普遍现象,嘀嘀打车的最大价值是匹配用户和司机的需求,减少司机的空载,提高效率。“嘀嘀打车”改变了出租司机的等客方式,它可以让司机师傅用手机等待乘客“送上门来”。“势如破竹”,嘀嘀打车创始人程维用这四个字形容半年来的发展。在北京的叫车成功率有近85%,非高峰期达到90%。
(五)从微信支付VS支付宝到嘀嘀打车,引发商业银行的思考
从微信支付到支付宝的战争,乃至目前非常流行的嘀嘀打车,都能看出,无论玩啥花样,出啥奇招,各方始终都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在争夺用户资源或是流量,把用户黏性发挥至极致,甚至不惜诱惑到免费的代价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些足以引发商业银行深刻的思考:
第一,网络银行是否会被边缘化? 微信支付到支付宝,各自发挥用户资源优势到了极致,网络银行拥有自己的客户群,一旦服务不到位,或提供不了其他客户的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在网络银行时代,客户的流失可能是几何级的,流失的速度很快,如此一来,一旦政策放宽,网络银行也许更容易被边缘化。
第二,网络银行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如何确保客户的黏性?这是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的问题。
第三,“正规军”商业银行与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却是互联网巨头)是强强联合还是拼个你死我活?答案是值得探讨的。一方面,大家各有优势领域,“正规军”拥有资金优势和传统的客户资源,“野蛮人”拥有用户黏性和强大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新经济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而传统的金融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如何整合资源,融合优势,对不同的企业文化、创新理念和决策机制进行有效融合是一大难题。从微信支付VS支付宝,从互联网金融创新到嘀嘀打车的传统业消费模式的创新,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很好的启迪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赵国栋等著 《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 产业变革与数据科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出版
[2] 谢平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研究成果《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3] 国金证券大数据系列研究报告第一篇《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
[4] 国金证券大数据系列研究报告第二篇《大数据时代的三大发展趋势和投资方向》
[5] 国金证券大数据系列研究报告第三篇《以数据资产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6]《互联网金融》 罗明雄等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 钛媒体网站 柳华芳 ://.tmtpost.com
[8]《金融商务》夏海玲《网络银行的发展与推广》
[9]《网络银行发展的策略化研究》 钱起
[10] 王赵琦. 中国网络银行发展探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1:13
[11] 中国互联网广告领域2012年总结
[12] 段玲玲.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问题与应对措施[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4) : 91 - 92.
[13] 张磊,王亮. 网络银行消费者隐私权保障机制研究[J].南方金融, 2012,( 7) : 80 - 83.
[14] 郑晓颖 黄 芳 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1 年11 月《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与对策探讨》
[15] 和讯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