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银行卡基础理论进行一般性分析
银行卡赢利模式分析
金融危机下信用卡的发展
小结
内 容 摘 要
2010年的春节“黄金周”,广东地区(不含深圳)各类银行卡跨行交易金额达388.4亿元人民币,比去年春节长假增长32%。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刷卡消费却能一如继往地增长,可见银行卡的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而银行卡的利润如何成了人们的焦点,本文将从银行卡的盈利模式上去探讨银行卡业的发展,以信用卡为例通过对其收入及成本的分析,通过与外国经营的对比,分析金融危机状况下银行卡业的发展,以寻找出更好的盈利模式。
银行卡的盈利模式分析
银行卡业作为一个无污染、低能耗的高端产品行业出现,是适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的行业,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盈利能力的行业。并且,刷银行卡消费已渐渐成为了人民支付的重要手段,刷卡消费避免了假币、残币的使用与流通,避免了携带大量现金的风险,银行与商家则大大减少押送现金的成本与风险、减少了找零的麻烦,刷卡消费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就是刺激消费,便利、快捷的银行卡支付相对现金更能促进消费意愿,尤其是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能够直接刺激消费。有了这种种的便利,银行、商家、消费者都更愿意选择刷卡消费,因此,银行卡业的发展就不再单纯地是行内的发展,更大的是它有着带动其它行业发展的能力。如为旅游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并刺激其进一步发展,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时,刷卡消费的便利使游客们的消费额急剧上升。银行卡业的发展大大地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而且我国银行卡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信用卡的发展突飞猛进,2004 年到 2007 年初,短短的四年时间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发卡量已经从 150 万增长到 5000 万,成为亚洲除日本、韩国和台湾外的第四大信用卡发卡市场。截至2008年底,境内银联卡联网特约商户已达118万户,联网POS机具达到185万台,联网ATM机近16万台,一个规模化的银行卡受理网络在我国已经形成;在境外,银联卡已可在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ATM机取款,31个国家和地区的POS机刷卡消费。但是各大发卡行的收益却很不如人意,甚至多间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出现亏损。而在西方一些国家,信用卡业务的盈利是非常可观的,一般占到银行总收入的30% ~40%,有的甚至高达60% ~70%。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仍不成熟,盈利空间有待开发,而且潜力巨大。开发好银行卡产业不但能为银行带来喜人的利润,而且能由此带动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数据来源:中国银联官方网站经本人整理所得)
一、对银行卡基础理论进行一般性分析
㈠银行卡的基础知识
银行卡(Bank Card) 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存取款业务的新型服务工具的总称。银行卡的功能主要有:首先,银行卡最基本的功能是支付功能。银行卡的持有者可凭借银行卡,在银行、ATM机存取款,在指定的商店、饭店直接进行购物、消费,无需现金货币支付结算。这种功能使得消费者无需携带大量现金就可以方便购物消费,也增强安全感。其次,部分种类银行卡如信用卡,还有其特有的功能就是消费信贷。使用信用卡的客户,在其消费过程中,可以在规定的限额内进行短期的透支行为,这相当于是发卡行给予持卡人提供了消费信贷。
㈡银行卡的发展历史
银行卡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最早发行银行卡的机构并不是银行,而是一些百货商店、饮食业、娱乐业和汽油公司。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发行了银行卡。1979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首先同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代理银行卡业务,银行卡从此进入中国。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第一张中银卡——珠江卡问世,这也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业的开端。而信用卡的发展史更晚一些,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首次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 ,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时代。
㈢银行卡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截至 2008 年末,加入银联网络的发卡机构共有235家。其中,境内发卡机构 195 家,境外发卡机构 40 家。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180 038.92万张,同比增长 20.0%,较上年同期回落 12.6 个百分点。其中,借记卡发卡量为165 806.02万张,同比增长17.6%,较上年同期回落12.8个百分点,占银行卡发卡量的92.1%,占比同比减少 1.9 个百分点;信用卡发卡量为 14 232.9 万张,同比增长57.7%,较上年同期回落24.3个百分点。2008年度末,我国借记卡发卡量与信用卡发卡量之间的比例约为11.65:1,信用卡市场仍然是我国有待发展与成熟的市场。(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数据,经本人整理所得)
二、银行卡赢利模式分析
资本有趋利性,它总是流向利润最高的领域,这就决定了企业的宗旨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有一个能持续实现企业最大利润的赢利模式。
㈠ 信用卡的盈利模式中收入和成本的构成
1.信用卡发卡行的收入
信用卡给发卡行带来的收入主要由年费、透支利息收入、商户回佣构成, 此外还有各项增值收入。
(1)年费是持卡人因获得使用信用卡的权利而向发卡行缴纳的费用。年费收入本来应该是中国信用卡在发展尚在不发达阶段时一项稳定的收入,前几年其占信用卡收入的55%左右,从2005年,各银行为了占领信用卡市场,大量发展信用卡,正推出各种类似于免年费的措施,年费收入正在逐步下降,随着信用卡的进一步发展,年费也已经不是很显著的收入了。中国各大银行的信用卡年费减免情况如下表4.1。
表4.1 各银行信用卡年费减免情况
信用卡名称 所属银行 年费(元) 免年费规则
牡丹人民币贷记卡 工行 50.00 2000积分兑换个普通卡1年年费
龙卡贷记卡 建行 80.00 免首年年费,刷卡三次免次年年费
中银双币信用卡 中行 100.00 刷卡五次免次年年费
金穗双币贷记卡 农行 100.00 免首年年费,刷卡五次免次年年费
中信STAR双币信用卡 中信 100.00 发卡后第一个月刷卡一次免首年年费,
刷卡五次免次年年费费
太平洋双币信用卡用卡 交行 140.00 免首年年费,刷卡六次免次年年费
招行双币信用卡 招商 100.00 免首年年费,刷卡六次免次年年费
浦发信用卡 浦发 180.00 免首年年费,次年年费根据持卡人刷卡记录和还款记录由银行决定是否豁免
阳光信用卡 光大 80.00 刷卡三次免次年年费
广发人民币卡 广发 45.00 免首年年费,刷卡六次免次年年费
发展信用卡 深发 40.00 免首年年费,可用积分兑换次年年费
兴业银行标准双币信用卡 兴业 100.00 免首年年费,刷卡五次或累计消费3000元人民币免次年年费
注:所选卡种为各银行发行的普通卡,资料来源:各银行网上数据经本人汇总所得。
(2)透支利息收入即持卡人对未清偿信用卡透支额所付的利息。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实际上是银行提供的一种无担保信贷业务。现阶段,我国各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是利息收入。
虽然如此,以利差赢得收入,这一功能并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各银行都对信用卡消费给予一定时间的免息期,若持卡人在免息期内还清所有款项的话,就不会形成利息。现阶段在最低利息被限制的情况下,各大银行为了更大的扩展市场,拼命打价格战,吸引用户,延长免息期也作为一种价格战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中国各大银行信用卡的免息期如下表4.2。
表4.2 中国各大银行信用卡免息期
信用卡名称 所属银行 免息还款期
牡丹人民币贷记卡 工行 25~56天
龙卡贷记卡 建行 20~50天
中银双币信用卡 中行 20~50天
金穗双币贷记卡 农行 25~56天
中信STAR双币信用卡 中信 25~56天
太平洋双币信用卡用卡 交行 25~56天
招行双币信用卡 招商 20~50天
浦发信用卡 浦发 20~50天
阳光信用卡 光大 20~50天
广发人民币卡 广发 20~50天
民生信用卡 民生 20~51天
兴业银行标准双币信用卡 兴业 20~50天
发展信用卡 深发 20~50天
汇通贷记卡 宁波 25~56天
申卡双币信用卡 上海 25~56天
注:所选卡种为各银行发行的普通卡,资料来源:各银行网上数据经本人汇总所得。
(3)商户回佣是指信用卡收单行因为特约商户提供交易处理并承担信用风险而向特约商户收取的费用,统称手续费。在我国,各商业银行既是发卡行也是收单行,其中发卡行占80%,收单行占10%,银联占10%。回佣收入成了各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另一种重要收入,不过这一项收入也是没有完全被开发出来的,并没有实现它的最大化收益。一个重大的原因是中国处于信用卡发展的初级阶段,银行为了鼓励更多的用户办信用卡,就必须让用户充分意识到使用信用卡会带来的方便和实惠,在没有比较多的优质客户之前,商户愿意付出的代价相对比较低,银行在回佣和商家对折扣间要做出一定的权衡。银行同时作为收单行和发卡行存在,商户本身对银行来说也是优质的存款客户,银行可以从商户的存款中获得一定的利润,综合考虑,所以要降低所收回佣。在中国的回佣视行业不同而不同,一般只有0.5%,这与西方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其他增值收入包括广告、 捆绑服务、 越界销售等。 发卡行可以利用信用卡客户资源做广告推广,捆绑其他金融服务,或者越界销售( 即向用户推销其他公司的产品) 来获得收入。
2.影响信用卡发卡行支出的模式分析
信用卡业务的成本信用卡业务的成本主要包括资金成本、运营成本、营销成本和风险成本。
(1)网络建设费用:网络建设是最复杂也是最庞大的一个工程,从而造成网络建设费用是银行投入的单笔最大的固定成本。信用卡系统一是由银行自己开发,二是由系统厂商开发而服务于银行。国内银行的规模不同,技术能力有强有弱,因此在信用卡系统开发方面存在差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大、技术力量强,有条件自主开发并维护信用卡系统;开发信用卡系统的投入一般需要1000万美元,还要高昂的运行和维护的费用,而且2—3年之后才能收回成本。所以一些实力较弱的银行不得不选择全系统外包或者部分外包的方式,比如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等,而外包的网络建设费用会更大。各银行无论是选择自主开发或外包,都需要付出高额的费用。
(2) 资金成本:指信用卡发卡行为客户提供透支的资金所需付出的融资成本。国内银行的资金成本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支付储户的利息和吸收资本市场上资金的费用。储户的利息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固定的,由中国人民银行来决定。几年前,国家为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一直执行比较低的利息,以此来降低储户存款的愿望。在国外,存款通常为正常消费的结余,作为一种使资金增值的一种手段而存在,当利息较低时,这种增值手段就没有效果了,所以储户就会取出存款进行消费,当存款紧张时,就会相应的刺激利息的上升,从而达到一个有效的平衡。而在国内,存款更多的是未能达到消费金额而暂时保存资金的一种手段,增值更多的作为一种附带效应而存在的,所以并不会随着利息的变化而发生大的变化,这一点也可以从国内前几年接连降低利息,而存款总值却一再攀升可以看出。
现阶段,各银行所需要支付的利息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年利率仅为2.52%,因此各银行对储户存款所支付的资金成本相对来说也是比较低的。
第二种资金成本来自于资本市场上的成本,这种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难于计算,因为不同的银行之间差距非常大,但相对于支付储户利息成本要高,因为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完全作为一项投资手段,当利润比较低时,资本就会流向利润更高的领域,只有当信用卡市场维持一个较高的利润时,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资本。
(3)坏账成本: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进入发卡高发期,发卡机构为了多发卡,放宽了申请资格,一时间造成信用卡持有人的数量大增,特别吸引了大量刚进入社会工作或仍处于求学阶段的年轻人。然而,申请资格放宽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持卡人无法偿还债务,银行的信用卡呆账坏账急升,这将给信用卡的盈利带来巨大的压力,不过也有些国内银行在扩大发卡规模的同时比较好的控制了呆帐率,2005年招商银行新增发卡234万张,而年末累计呆账率仅为0.91%,延滞率为0.92%,伪冒损失率0.0121%。
(4)运营和市场营销成本:运营成本,发卡行为客户提供服务及维持信用卡交易系统所需的设备维护、 人力费用等成本。营销成本,发卡行为拓展新客户维护旧客户的成本,以及进行广告推广、 吸引客户用卡的成本。中国信用卡运营和市场营销成本非常高,以“价格战”为代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素来为人垢病,但对于一个新兴行业来说,价格竞争同样是刺激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的重要方式。价格战让所有的参与者都不堪重负,而信用卡正面临这种两难的境地。过早地进入价格战,导致这一行业的营销成本直线上升,几乎没有一个市场参与者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赢利。但要想回避价格战,却要承担失去市场份额的风险,甚至会影响消费者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热情,价格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首要手段。问题在于,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过多的市场参与者使信用卡行业几乎从一开始,即市场培育期,就进入了价格战时代。即使是市场的领跑者,也没有经历一个“暴利”到“微利”阶段的原始积累。营销成本直线上升。尽管银行收费的项目越来越多,但信用卡年费,这个国际通行的费用,却己名存实亡;办卡送礼蔚然成风,办一张信用卡,获赠价值数百元的奖品己是普遍现象,且送礼的手笔还在与日俱增;保险业曾盛行一时的地毯式“扫楼”运动,正在信用卡行业“原样照搬”,银行雇佣的营销人员,带着各种小礼品,挨家挨户上门推销……
但是没有一家银行愿意退出价格战:一方面,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服务创新,得不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服务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最终出现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另一方面,尽管营销成本直线上升,收支平衡很难,但没有一家银行会轻易放弃在这一新生市场的份额。业内人士指出,从传统的公司业务,向个人业务和中间业务转型,是各家银行必须面临的问题。面对房贷和车贷风险与日俱增,信用卡业务既是个人业务新的增长点,又能催生大量的中间业务,自然成为各家银行眼中的“香悖悖”。面对为数众多的竞争者和一个任何创新都被很快复制的市场,价格竞争已经变得无法回避。
初始发行信用卡所需要的费用大概150元/张,根据调查,目前发行的信用卡中大概有八成的卡为睡眠卡,这样式平摊到每张信用卡仅发行费用这一项就高达1200元左右。再加上其它运营成本,每张信用卡的成本可能将近1500元。以各大银行所公布的所发行的信用卡数据,各大银行信用卡的发行和运营的成本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麦肯锡公司的调查报告也指出,如果中国信用卡公司的营销成本持续升高,中国信用卡将只有1/3的持卡人能为银行带来利润。同时,银行为增加市场分额,增加了大量的营销人员,这也是银行的一大笔开支,在控制营销成本方面招商银行通过“两条腿走路”,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招行采用柜台发卡和专业机构两条渠道共同发行信用卡。柜台发卡,需要顾客主动办卡,这种发卡方式持卡人的质量比较高,发生呆账的概率相对也比较低,但是速度非常慢,不利于规模的迅速扩大,而且成本比较高。专业机构代理发卡速度快,单位发卡成本比较低,有利于规模的迅速扩大,但发卡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两者按一定比例结合,可以在质量和规模方面做出综合,也可以节省不少成本。
欺诈损失也是伴随着信用卡规模的扩大和信用卡办卡条件的放松而激增的一项成本。VRLKnowledgeBank日前所作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欺诈的类型包括仿造、申请欺诈、丢失/盗窃欺诈及互联网欺诈等,所有类型的欺诈在中国都有,而且事件数量正在成指数倍增加。此外,在法院审理的银行相关诉讼中,有一半以上涉及信用卡,且以欺诈罪居多。另据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信用卡欺诈造成的损失达到1亿多元。欺诈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在类似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通常缺少或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征信体系,而银行由于竞争激烈在发放贷款或信用卡时审核机制削弱,同时,缺乏制衡机制和法律威慑力,人们也不太能区分不同类型的欺诈带来的不同风险。
㈡市场因素对信用卡盈利的影响
1.信用卡用卡环境分析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同质化竞争、我国居民消费理念受“量入为出”思想等因素对信用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在我国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对信用卡的发展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阻碍信用卡发展的我国传统消费观念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在逐渐转变,未来消费观念对信用卡发展的阻碍性越来越小。银行推广力度的增加、奥运会的举办、用卡环境逐渐完善、支付渠道多样化、持卡人对信用卡的认知度也在逐渐提升、满足银行审批条件的用户也在增加等等因素共同促进信用卡的发展。
2008年底我国信用卡发卡量为 14 232.9 万张,同比增长57.7%,我国信用卡新用户不断增加。虽然信用卡新用户获取成本相对而言不会很高,但是,新用户的有效激活率却很低,以至于我国信用卡市场累积发卡量虽然达到14 232.9 万张的规模,但有效卡的数量却并不高。在我国,信用卡的激活率平均在 20%-40%左右,大量的睡眠卡为银行带来较高的沉没成本。因此要降低信用卡的沉没成本就要提高信用卡的激活率。
对此可行的方法有:(1)首先需要对用户进行甄别,找出具有需求、能够为银行带来收入的潜在用户群体和不具有使用信用卡意愿的用户群。(2)对于潜在用户群体,挖掘其使用偏好和对信用卡的内在需求,在信用卡的生命周期中,提供各种服务满足潜在用户的需求。在发卡初期的市场推广阶段,以信用卡服务特色吸引用户。(3)对不具备使用信用卡意愿的用户群体进行细分,分析导致低使用意愿的原因,并结合现有业务种类进行改进或提供其他业务种类以满足此类用户的其他类型需求,从而获取其它中间业务收入。并且,可设置一定的收费门槛,过滤掉一批不具备使用信用卡意愿的用户群,降低无效卡的成本。
2、信用卡参与各方利益分配机制尚未理顺
所谓“利益分配”主要是指受理商户按刷卡交易金额的一定比例支付结算手续费,在发卡行、信息交换中心(在我国主要是银联)、和收单行进行分配。具体到零售商户,根据1999年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是交易金额的1%,跨行交易手续费在发卡行、银联和收单行之间按8:1:1进行分配。这笔由受理商户承担,为数不小的银行卡消费结算成本成为了银行卡参与各方利益分配或者说是“银商之争”的矛盾焦点。对商户而言,以永乐家电为例,在上海地区的年刷卡销售额为14亿元,就以新标准最低为0.8%计算,每年也要向银行系统支付1120万元,这等于是从企业的净利润中额外掏出1120万元,长年如此对零售企业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受理银行卡因此成为零售业商户经营中的“不能承受之重”。于是在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就多次出现“联合抵制、罢刷银行卡事件”。这样的话,银行将面临着提高自己承担更多手续费的压力。
从发卡银行和银联来看,目前国内银行卡受理市场上的刷卡网络软硬件系统(如POS终端)主要由各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投资,其投资回报主要是特约商户刷卡消费手续费。据估计,每台POS终端成本约4000多元(三年寿命),单是每年折旧就达1500元/台,以手续费0.8%计算,也就是每台机器要刷卡18.7万元才够折旧费支出。而银行铺设一套刷卡系统总额可能高达上亿元,如果达不到200万张的刷卡量就会亏损。仅就手续费比例来看,不管是0.8%还是之前的1%都低于VISA、万事达等国际银行卡组织例行的2%以上的收费标准,加上我国银行卡交易量仍然有限,总体投资回报率较低。据中国银联对我国18个城市的统计,有60%的城市在对零售类商户的收单业务中处于亏损状态。这种低回报率又反过来制约了刷卡系统建设。据估算,2008年前我国机POS终端容量应在300万台以上,但由于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目前每年投放市场的仅有10余万台,远远不能满足受环境改善的客观需要。
尽管零售商户、发卡银行和银联组织对利益分配问题各有看法,意见也似乎各有道理,但这种银行卡参与各方利益分配机制的不顺在客观上限制了银行卡受理率的提高,阻碍了银行卡在商业零售领域的进一步使用。
3、我国信用卡的营销现状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的营销状况不容乐观。我们常常能在写字楼或大学校园里甚至小巷的路边看到这样的信用卡推销宣传“只需填一张表,我们会根据你的资料发给你一张信用卡,不需要在卡内存钱,就可以刷卡消费”,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信用卡营销的局限性,即过于重视发卡数量,而忽视了发卡质量,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人均刷卡率或者信用卡使用率较低。信用卡营销的根本目的就是吸引新客户,挽留现有客户,并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大多数银行都过多的看重了本行的发卡量,导致了信用卡发行后刷卡率较低。这也大大影响了信用卡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均衡。
㈢我国和美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盈利性的比较分析
为了找出我国目前信用卡盈利不足的主要原因,现对我国和美国银行信用卡的盈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美国信用卡部分使用的数据是2004年和2005年维萨和万事达两大银行卡组织的发卡商的信用卡数据,剔除了运通等其他发卡机构发行的信用卡。分析我国信用卡部分所采用的数据是占我国信用卡市场16%左右份额且处于我国信用卡业务中等水平的A发卡行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数据,涉及到我国整体信用卡规模的数据根据A行规模放大6.3倍而得。
(1)规模的比较:从2005年银行信用卡数量来看,美国约为5.5亿,我国约为0.2亿,美国约为我国的27.5倍;从信用卡的平均透支余额来看,2005年美国银行信用卡的平均透支余额为6056.6亿美元,而我国只约有95亿元,考虑汇率因素后,美国约为我国500倍。也就是说,剔除发卡量的影响,美国的平均透支余额为我国的18.2倍。这说明我国和美国信用卡规模之间最大的差别不在于发卡量,而在平均透支余额的规模。[5] 近几年来,银行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截至2008 年末,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118.17万户、联网POS机具184.51万台4、ATM 16.75万台。第四季度末,我国每台ATM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 1.07 万张;每台POS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976张。2007年末,美国、法国、德国每台ATM对应的银行卡数量分别为6220 张、906张、1741张,每台POS对应的银行卡数量分别为502张、80张、210张。(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经本人整理所得)
(2)资金成本和坏账成本的对比:从资金成本来看,我国的资金成本是比较低的,资金成本占消费额和占平均透支余额的比例分别为0.15%和0.93%,而美国为2.3%和4.5%。资金成本占平均透支余额比例低的主要因素是目前我国资金成本比较低,这是很有利信用卡业务的盈利的;而资金成本占消费额较低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持卡人虽然使用信用卡支付但是并没有使用透支消费或者是在免息期满前就还款,提前还款虽然有利于减少信用卡的资金成本,但是这样银行也无法从持卡人身上赚取较高的利息收入。从坏账成本来看,我国的坏账也是比较低的,2004、2005、2006每年新增的坏账只占平均透支余额的0.84%、0.86%和0.47%,低于美国4.50%左右的水平,说明目前我国现有的信用卡贷款质量良好。但是过低的坏账率违背了信用卡业务高风险的特点。 目前我国信用卡透支余额中,循环贷款额只占44.5%,其余的都属于将在免息期到期前就会被还掉的贷款。综合资金成本和坏账成本来看,虽然我国这两部分的成本较低,但是却体现出我国的信用卡更多的只是被当作支付工具,而利用循环贷款的透支不足,并不利于我国信用卡的盈利。
(3)运营和营销成本的比较:运营和营销成本根据其是否随当年信用卡业务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分为变动运营成本和固定运营营销成本。 我国目前各银行都没有关于固定运营营销成本的统计,因此无法知道这部分成本到底有多少,但是根据A行目前还没有实现盈利的情况来看,该行2006年新增加的及前几年发生在2006年摊销的固定成本不小于5.6亿,占平均透支余额的18%以上, 再加上l%的变动运营成本,运营和营销成本占平均透支余额的比重至少在19%以上,而美国只有4.5%,差距非常的大。所以我国现阶段的运营和营销费用虽然是影响信用卡盈利的一大因素,但是信用卡规模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在信用卡发展前期的运营营销费用是非常巨大而且难以降低的,商业银行难以通过改变它来实现信用卡盈利。要降低运用和营销费用对信用卡利润率的影响,只能通过提高平均透支余额的规模来实现。[5]
三、金融危机下信用卡的发展
㈠国际金融危机波及信用卡产业
次贷危机正是一种信用危机,次级贷款的到期未付率上升引起了市场主体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普遍担忧,从而进一步推动次级贷款以外的优级贷款和商业贷款违约率上升,经及信用卡、汽车贷款等消费贷款违约率的上升。
美国信用卡的到期未付率从2001年起下降,至2006年降至谷底,2008年急剧上升至5%左右的水平。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资料,截至2008年10月,17家大型信用卡发卡机构逾期30天未还款的违约账户激增26%,未还款总额逾173亿美元。与此同时,信用卡坏账率上升18%,坏账总额逾9.61亿美元。美国最大的存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的信用卡部门在第二季度出现发1.75亿美元的亏损,在9月底不得不被收购。[19]
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信用卡产业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有负面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远不及其对发达国家的影响。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抖动作用有所增强,消费成为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样,金融危机对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影响也不大,相反,信用卡在这关键时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现阶段,我国各银行卡业务在原有的收入来源上进一步加强以求更多的收入,同时加快技术方面的开发与研究以减少成本,从新的发展战略上也是可以与其他行业加强合作,为客户带来更大的便利,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从银行卡交易情况是社会消费景气状况的"晴雨表",春节假期银行卡跨行交易的增长充分表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民众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消费意愿依然保持较高水平,这对银行卡的发展是有利好的消息。
便利、快捷的银行卡支付相对现金更能促进消费意愿,尤其是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能够直接刺激消费。2009年,中国银联将联合各商业银行,积极贯彻国务院在《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中对进一步促进银行卡使用的要求,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推进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作出其突出贡献。
四、小结
本文从信用卡盈利的成本与收入,市场因素对信用卡盈利的影响,我国信用卡的盈利模式与外国的比较并由此自身的缺陷所在和其他国家操作上的可学习之处,分析当前经济状况下信用卡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信用卡的详细分析得出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信用卡,并由此发现整个银行卡业发展模式,以充分发挥该产业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林晓宁信用卡盈利模式分析及对信用卡产业发展的思考. 现代商贸业.2007-11
[2] 陈兴海.金融市场开放背景下信用卡业务发展态势研究. 金融论坛. 2008-6
[3] 侯 涛.信用卡损益模型的分析.农村金融研究.2002-4.
[4] 余亚滨.信用卡盈利模型浅说.金融时报.2005-6
[5] 李慧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盈利性分析. 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刊.2007-4
[6] 付 东. 信用卡盈利模式分析及对信用卡产业发展的思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2
[7] .Fisher.The theory of interest New York:Macmillan,1961
[8] Juster F T,Shay R P.Consumer sensibility to finance rates:an empirical and ananlytical investiga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4
[9] 曹翔,张天瑜.怎样用好信用卡.改革出版社.1999-2
[10] 周宏亮,穆文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9
[11] 戴维.S.埃文斯,理查德.斯默兰.塑料卡片的魔力.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3
[12] 吴洪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研究. 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刊.2005-5
[13] 顾积趾.工商银行德阳T支行_牡丹卡部_赢利能力分析. 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刊.2006-3
[14] 易枫.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刊.2007-5
[15] 杨宏伟.浅析银行卡市场定位. 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刊.2003-9
[16] 尹龙.信用卡业务管理与监管制度的发展.中国信用卡.2008-1
[17] 岳龙.基于市场消费与竞争态势的信用卡品牌战略.中国信用卡.2008-4
[18] 董峥.试分析我国信用卡业务盈亏现状.中国信用卡.2008-12
[19] 侯长江,李丽丽.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探析.中国信用卡.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