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理论..........................................................................................................................第4页
(一)储蓄的含义..............................................................................................................第4页
(二)储蓄相关理论..........................................................................................................第5页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第6页
(一)国外对储蓄研究情况分析...................................................................................第6页
(二)国内对储蓄研究情况分析...................................................................................第8页
三、中国储蓄工作发展回顾..........................................................................................第10页
(一)建国以来储蓄的发展状况.................................................................................第10页
(二)我国储蓄区域特征描述......................................................................................第11页
四、银行储蓄的意义和作用探究.................................................................................第11页
(一)储蓄对金融发展的作用......................................................................................第11页(二)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11页(三)储蓄对国家建设的作用.....................................................................................第12页(四)储蓄对居民生活的作用.....................................................................................第12页(五)储蓄带来的消极影响..................................... ..................................... ..............第12页
内 容 摘 要
储蓄存款是信用机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调节货币流通,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本文以新时期我国居民储蓄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储蓄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分析。在分析中,首先阐述本文研究的基础理论,对储蓄的含义和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其次,国内外储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第三,分析我国储蓄的相关情况;最后,提出我国储蓄的作用。
储蓄的意义和作用
一、基础理论
(一)、储蓄的含义
储蓄存款是信用机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调节货币流通,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与中国不同,西方经济学通行的储蓄概念是,储蓄是货币收入中没有被用于消费的部分,以个人为考察单位的话,个人的实际储蓄(实际是指名义量除以物价水平,下同)就由个人实际金融资产的增加以及实物资产的增加来表示(实际储蓄=M1/P1-M0/P0+B1/P1-B0/P0+K1-K0),当中个人实际金融资产指的是个人的实际现金持有量和实际债券持有量,实物资产的增加则是指个人用于净投资的那部分支出,由于经济的总体数据是若干个个体数据的加总,所以加总个人实际储蓄之后就出现如下的情况:在不考虑与国外经济联系的情况下,个体A的实际债券持有就是A借出的实际资产,有借出的人就有贷入的人,设为个体B,于是个体B的实际债券持有就是A持有量的负数,推而广之如在不考虑有外部联系的情况下整个社会中的实际债券拥有量在任何的时点总是为零的;此外经济中的实际货币持有量受它所支撑的经济的产出(Y)以及持有它的成本——当下的名义利率(i)共同决定,鉴于我们仅仅考虑的经济中实际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所以可以假定这两个变量(Y、i)是不变的,于是实际货币的持有量也是不变的,于是加总之后就可以得到所有的社会总的储蓄都体现在实物资本存量的增加上,也就是实际储蓄等于净投资。
实际总储蓄=M1/P1-M0/P0+K1-K0,M1/P1=M0/P0,所以有实际总储蓄=K1-K0,),这里之所以不是实际储蓄等于投资是因为实际储蓄作为没有被消费的产出————这里的产出必须是净产出,即剔除折旧之后的产出,所以实际储蓄就等于净投资。这种实际储蓄不仅包括个人实际储蓄,还包括公司实际储蓄、政府实际储蓄。储蓄的内容有在银行的存款、购买的有价证券及手持现金等。
我国的储蓄原则是“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居民个人所持有的现金是个人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以各种方式强迫其存入或不让其存入储蓄机构。同样,居民可根据其需要随时取出部分或全部存款,储蓄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提取存款,并要支付相应利息。储户的户名、帐号、金额、期限、地址等均属于个人隐私,任何单位和个人没有合法的手续均不能查询储户的存款,储蓄机构必需为储户保密。
(二)、储蓄相关理论
1、绝对收入假说和相对收入假说
绝对收入假说是凯恩斯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他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的当期消费支出是由当期可支配收入决定的,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其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下降,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凯恩斯,1996)。而相对收入假说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 J.Duesenberry)于1949年提出的。杜森贝里(1968)提出了消费的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 Effect )和消费不可逆性的“棘轮效应”( Ratchet Effect )。消费的示范效应是指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到现期收入、过去的消费和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受到周围人的消费行为及其收入和消费相互关系的影响。消费不可逆性的“棘轮效应”是指短期消费函数曲线就像棘轮一样,对消费的下降起着阻滞作用,收入偏离长期增长趋势时,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小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2、持久收入假说(PIH)和生命周期假说(LCH)
即期模型不符合消费行为人的最优决策,也没有微观经济基础,因此Friedman和Modigliani在新古典主义框架下将消费的即期决策推广到跨期决策。
Friedman (1957 )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将个人的实际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持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见到的长久性的、带有规律性的收入。暂时收入(transient income)是指临时的、偶然的、不规律的收入,是现期收入与持久性收入的差值。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持久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无关,而暂时消费由暂时收入决定。在持久收入假说中,短期的货币冲击只能带来暂时收入的变化,只对暂时消费产生影响,而从长远来看,每个家庭的持久消费和持久收入成一固定比例,储蓄的波动主要是由收入中的暂时收入的波动造成。
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 Modigliani和R. Brumberg (1954)等人在50年代初共同提出来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消费者是有理性的,总是根据一生的收入水平安排最佳的消费和储蓄。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要使效用达到最大,消费者必须均匀地消费其一生的财富。由于消费者当期和预期收入不均衡,为了均匀地消费,必须进行储蓄以完成跨时期的均匀消费安排。因此,从总体上说,在消费者的一生中,虽然收入是不稳定的,但消费却相当稳定,人们的当期消费支出与其未来收入的现值有关。
3、“随机游走”假说和预防性储蓄理论
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在20世纪50、60年代,在西方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直到理性预期革命的爆发。按LCP/PIH理论分析,两种消费函数本质上都应该是前瞻性的,但Friedman及Modigliani所进行的模型设立和变量计算的方法却是后顾的。1978年Hall为了克服这种矛盾,采用理性预期假说,用随机方法修订了LCP/PIH理论,提出了“随机游走”模型。
随机游走假说假设当期消费由上一期消费和一个随机误差组成,将消费理论从确定性条件推进到不确定性条件。随机游走假说的主要结论是,除了上一期消费外,任何上一期的可用信息都无助于预测未来消费水平,即消费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个人收入预期增长率和与消费预期增长率无关,未来收入不确定性对消费不会产生影响。Hall的假说引发了大量的计量检验并催生了新的理论成果。如Campbell和Deaton (1989)发现了消费的“过度平滑性”。然而Hall的假说也存在一些缺点,即他的消费模型中的效用函数是二次型的。当消费很大时,二次型效用函数的边际效用可能为负,二次型效用函数的三阶导数等于零。对于更为一
般的效用函数来说,三阶导数并不为零。
最早将不确定性引入消费函数分析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是Leland (1968 ),他通过放松效用函数二次型的假设,提出如果效用函数的三阶导数为正,相对确定情况而言,在不确定性下,行为人会采取更为谨慎的消费行为,形成了预防性储蓄假说。此后,许多学者都对预防性储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对预防性储蓄理论的研究,学者们普遍采用模型构建方法,并运用这些模型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现实中存在的消费储蓄行为进行检验。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发展,其主要代表有:Samdmo (1970 ), Dreze和Modigliani (1972)利用两时期模型得出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增加,会使得消费者减少消费而增加储蓄;Zeldes(1989)和Caballero (1990 )利用预防性储蓄理论来解释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和过度平滑性;Kimball (1990 )对预防性储蓄与风险厌恶以及跨时替代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将预防性储蓄动机称为“谨慎”,并提出当绝对风险厌恶递减时,预防性储蓄动机比风险厌恶更强烈;Deaton (1991)首次使用缓冲储备这个概念解释预防性储蓄动机,在Deaton的基础上,Carroll (1992 )提出了一个改进的缓冲储备模型,并且对缓冲储备的概念给予了更细致的刻画。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一)、国外对储蓄研究情况分析
1936年,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这本书产生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20世纪30年代,也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凯恩斯主义认为,储蓄和投资的供求平衡是很难完全依赖于利率的变动的,利率本身很难承担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重任,当经济衰退时,储蓄并不会自动的完全转化为投资,因此,增加政府投资是必要的,政府应该对经济实行干预,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自 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储蓄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投资。对于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所采取的措施,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凯恩斯主张政府对经济实行干预,通过政府投资的增加等措施,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货币政策方面是主张降低利率来刺激私人投资。1973年,麦金农(M ckinnon)和肖(Shaw)提出了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他强调资本的扭曲和融资渠道问题严重阻碍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认为应该在发展中国家主张金融自由化(最主要是利率市场化),以促进储蓄最终形成为资本,以加快经济增长。
关于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相关性研究。Feldstein 和Horioka(1980)第一次使用16个OECD国家1960年至1974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论是,这些国家的储蓄和投资是高度正相关的。随后,大批学者都使用了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来对储蓄和投资的相关性进行给分析研究,如Feldstein(1983). Murphy(1984), Frankel(1986)、Obsteld(1995),Bayoumi(1989)、Feldstein和Bacchetta(1998)、Tesar(2000)、D P Chaudhri和EWilson(2001)、Cadoret(2007)、Emmanuel Anoruo(2007)、Evange-liaPapapetrou(2010)、Olumuyiwa S Adedeji和John Thornton(2012)等。其实,研究封闭经济条件下储蓄投资相关性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种情况下,国内的储蓄只能用于国内投资,国内储蓄和投资,显然是高度正相关。只有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才需要研究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相关性。因为由于资本的流入或流出,该国的投资可能来自于国内,也可能来自于国外,此时,储蓄与投资的相关性就会存在不确定性,而是受一定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此外,金融功能观和比较金融制度研究也涉及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金融功能观是默顿(Merton)和博迪((Bodie)等人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关心如何改善金融体系,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与机构视角相比,金融体系从功能视角分析会更深刻,由于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要比机构更稳定,它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改变;功能决定着机构的变化,而机构的竞争和创新也在提高着金融功能的效率。1969年雷蒙德.戈德史密斯发表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开启了比较金融的研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主要关注经济发展中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而近期比较金融制度的研究主要基于承认金融基本功能是促进储蓄一投资转化。
Feldstein和Horioka(1983)发现,在OECD国家的储蓄和投资存在高度正相关,表明自由流动资本的条件下,国内储蓄仍然倾向于在本国投资,而不是遵从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寻找世界范围内的投资机会,经济学家们称这种现象为“储蓄投资之谜”(也被称为“FH之谜”)。Tohin(1993)从大国影响方面,Summers(2002)从政策方面,Dooley Metal(2004)从储蓄的内生性方面,Backuseta 1(2007)等构造一个动态随机模型,Obstfeld和Rogoff(2011)从国际贸易成本方面,Peter Debaere和UfukDemiroglu(2005)考察了存在多个具有不同资本密集度的部门以及存在轻微的资本流动障碍两种情况,对“储蓄一投资之谜”进行了批评、解释和修正。
虽然关于储蓄和投资的相关性,许多学者研究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相当大差异。较低的正相关关系只能说明跨境资本流动应该更加活跃,却并不能判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一定不好。因为此时很可能是国内储蓄一部分进入到的外国投资,也许使用效率还不低。而我们也不能因为较高的正相关性就判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情况很好,它只能反映了国内储蓄大部分实现了向国内投资的转化但至于转化后的使用效率,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而使用效率恰恰是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水平好或者不好坏的一个重要的考量点。
(二)、国内对储蓄研究情况分析
就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状况(主要是指资金的配置或使用效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如青良(1998)、肖红叶、周国富(2002)、杨再平(2005)、郭守杰(2006)、杨勇华(2009)、姚海明(2010)、傅强、刘远举(2013)等学者们在分析研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时,也提出了很多有用的观点。青良(1998)指出,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受到了国有银行主导型的制约,它包括软、硬两方面的约束:软约束是指同一性的产权主体,它约束着国有企业来源于国有银行的债权;硬约束指的是国有银行来源于居民的债权,这些共同隐含了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方贤明(2000)提到储蓄投资的有效转化受利率的影响不明显,我国储蓄、投资对利率依旧是缺乏弹性的。黄明、廖晓((2004)认为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存在着一定障碍,转化结果很不理想。武剑(2002)认为早期国家对利率的管制程度较高,是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李栋文(2003)指出我国少部分人拥有大部分的财富,财富结构和分配存在着不平衡,有很大的地域差异,这也是储蓄向投资转化存在难度的原因。赵惠敏(2009)从当时的税收制度入手,分析制约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例如向资本利得重复进行征税降低了投资者投资的欲望,民间的投资很多难以得到企业所得税的优惠等。
郭守杰((2006)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利率管制以及非国有企业申请银行信贷中的种种问题等来研究阻碍我们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原因。应展宇(2009)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在信息处理,风险分担,流动性提供和激励等方面的处理有很大的缺陷,抑制了储蓄投资的转化。任碧云((2008)认为转换机制存在问题,当前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都是完全为国家的产业政策来服务的,出于支持某些国家要重点发展的行业或企业,真正的主角不是金融市场与机构,企业想要自主地调整自己的融资结构是不现实的,居民同样也很难自主的选择金融产品来进行投资。姚海明(2007)认为,正规金融转化的问题还有待解决,它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的政府接入资源分配过多过深。任志军(2011)认为是政府用非市场经济的方式来主导投资是导致投资效率低的重要原因,而在低消费率使得市场主导前提下的投资不足,这是导致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的根本性原因。
在研究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路径问题上,张天祀(2003)认为除了重视银行储蓄之外,还要使得各种金融工具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以获取更多更好的转化路径。吴少新(2005)认为,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政府主导型收入也在向居民主导型转变,计划金融也应向市场金融转变,产权明晰化为前提,供求主体理性的市场金融体制应该被建立,在证券市场和借贷市场有组织的基础上,市场利率、金融的宏观间接调控和金风险防范都应该更为协调和完善。青良(1998)认为要通过相应的制度改变,例如银行的贷款业务面向个人,从而能促进居民内部金融储蓄向实物投资的转化,建立新的以市场为主导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严谷军(2007)认为想要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就必须大力发展直接金融,因为与更多的依托于银行的间接融资比较,通过证券作为载体的直接融资在信用约束方面更为有力;另外,应该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非公有商业银行不仅在满足非国有经济成分的融资需求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它还对打破垄断格局,加剧竞争有强有力的效果。非银行金融机构能可以使得长期储蓄向资本投资转化更具可行性和效率。严谷军建议政府减少居民直接投资的约束,深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在利率机制的引导下,指引资金流向、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三、中国储蓄工作发展回顾
(一)、建国以来储蓄的发展状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储蓄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总量上看,从1978年的210.6亿元增加到1983年的900亿,到1989年的5千亿再到1999年的6万亿,截止2015年底我国居民出差达到14.97万亿,增长迅速之势可见,归结起来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增长规模大,速度快
我国的城乡居民存款从1983年的675.4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4.97万亿,34年间增加了222倍,1983年到1996年的近15年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的存量始终以30%的速度递增,高的年份增长率甚至达到了40多个百分点,如1980年的42.17%和1994年的41.54%。增长的速度和规模都称得上是触目惊心。进入二十一世纪,居民存款又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并且突破1万亿,可见在短期内,我国居民存款继续增长的趋势仍在增长。
2、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从根本上说,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收入增加了,居民储蓄存款才会增加。因此,通常储蓄存款增长率应该相当于该国的经济增长率,围绕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但是,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我国GDP由1983年的5962.7亿元增加到2015年67.67万亿元,增加了112倍,而对于我国居民存款从1983年的675.4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4.97万亿,34年间增加了222倍。可见我国居民存款增长速度要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3、定期存款占比较高,居民存款稳定性加强
我国居民存款中另一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居民储蓄存款中相当大的比重由定期存款占据,活期储蓄存款比重较少。有的年份定期存款的比例高达80%,虽然近年其比例有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是仍占到60%以上,居民储蓄的稳定性很大,表明短期内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不会明显减少。
(二)、我国储蓄区域特征描述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在地域上有明显特征,主要体现在由北向南每年居民储蓄存款额逐渐增多。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北部城市尤其是东北部城市比较倾向将家庭积蓄存入银行,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而随着地域向南发展,人们更加倾向将剩余的钱发挥更大的用途,即进行投资。对我国居民储蓄活动进行分析,我国沿海居民由于受到外来文化与思想更多,外来先进文化对其影响较大,更多接受先进的思想对于存款的使用也更注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将其放入银行,获得固定收益。
四、银行储蓄的意义和作用探究
(一)、储蓄对金融发展的作用
银行储蓄对金融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有:
1、与债券、股票等其他金融资产相比,银行储蓄是较易使用的调控工具。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受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制约,其信用规模是国家总信贷规模的主体。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其负债规模必然制约资产规模。国家调整储蓄利率、存款保值等,必然影响其储蓄规模,导致商业银行相应调整信贷规模,使信贷规模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率,直接调整了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上交规模和派生存款规模,从而调整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2、调节货币流通。银行储蓄存款的增减直接引起流通中现金的增减。定期存款的增减会引起流通中现金货币和比较活跃的活期存款货币的增减。中央银行通过对定活期储蓄存款利率的调整,使储蓄存款规模和定活期储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流通中货币量发生变化,使其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储蓄存款主要用于购买生活用品,而生活用品物价的稳定与否对国家安定、秩序稳定十分重要,那么储蓄存款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就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流通中货币过盛、发生抢购和通货膨胀时,通过调整储蓄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是较为有力的手段。
(二)、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银行储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有:
1、变消费资金为生产资金。我国居民手持货币中绝大部分属于消费资金,存入银行后,银行除将一小部分用于消费信贷外,其余主要用于解决企业经营中暂时的资金紧缺、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
2、为经济发展积聚资金。银行储蓄是把分散在千千万万城乡居民手中的小额零星货币吸收到银行,形成巨额的信贷资金,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3、调整生产与消费的比例。保持生产与消费二者合理的比例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银行储蓄的增减会引起消费的减增,可以通过利率杠杆和调整储蓄种类等手段吸收储蓄,达到支持生产发展的目的。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储蓄与消费此消彼长,经济发展要求消费保持一个合适的规模,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若片面强调储蓄,一味刺激储蓄,容易导致消费不足,商品销售疲软,生产走入低谷,就会给国家安排市场供应增加难度。
(三)、储蓄对国家建设的作用
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从全社会来看,总有一部分资金暂时不用。例如: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经常有一部分资金闲置不用;事业单位的经费先收后支,经常有一部分闲置待用;城乡居民的货币收入中,有一部分是用作积累积蓄的,还有一部分是待消费的。除此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仅人民银行组织的就占全部闲置资金来源的20%以上。银行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存款,把这些闲置资金动员起来,投入到生产中去,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四)、储蓄对居民生活的作用
居民储蓄有利于群众计划安排收支,留有后备,改善生活。我们职工和干部每月工资收入是固定的,但有些开支,是月季性或临时性的,如季节性购置,子女教育费,婚丧、疾病和购置大件耐用消费品等费用。为了解决固定收入和临时支出的矛盾,就需要平时进行积累。
我国农村居民以及有的个体劳动者,收入往往有明显的季节性,支出则是经常性的或临时性的,需要做到以旺养淡,以丰补歉。群众生活收支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通过储蓄办法来平衡收支。
(五)、储蓄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1、存蓄对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居民拥有的资金量无论多么大,总有限度,在总额内金融资产此消彼长。我国银行储蓄的高流动特征给金融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储蓄存款对经济金融调控的巨大作用迫使各部门包括国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都会采取鼓励储蓄的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货币发行过多,储蓄相应得到快速发展,某种程度上抑制其他金融资产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对金融宏观调控利用公开市场业务手段具有制约作用。而公开市场业务又是最重要、最灵活的调控工具,可以说是金融改革的瓶颈,必须加速发展。再者种种原因造成我国消费资金一直呈膨胀之势,居民所持货币有一部分是没有商品作保证或没有合格商品、等价值商品作保证的,形成银行储蓄进而转化为信贷后形成虚假资本,导致国民生产虚假增长,扰乱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2、过高的储蓄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储蓄和消费存在着方向变动的关系,储蓄过高消费就相对较少,进而会导致消费市场的萎缩,造成消费品的积压,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造成不良影响,最终会影响居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而在投资需求方面,我国现在居民储蓄主要为预防性存款,加之金融资本市场不完善,投资渠道窄,投资风险高,预期收益不乐观等,就直接导致了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降低,进而导致投资需求的不足,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3、存蓄也会给银行造成运行带来风险。高的存蓄会给银行经营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但与此同时也加大了银行运行的风险,存蓄存款是银行最重要的负债,贷款是银行最重要的资产,银行需要将存入的资金投放出去变为贷款获得利差以维持银行的平衡和发展。因此银行吸收不到存蓄会对银行的资金来源造成影响,但如果银行吸收过多的存蓄,而没有将其贷出去或者贷出去收不回来也会给银行造成极大的风险。
参 考 文 献
[1]傅强,刘远举.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与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率[J].金融论坛,2013 (3) .
[2]郭守杰.无奈的循环:中国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与效率研究(第一版)[M].北京:经济科学经济出版社.2006.
[3]贾克玲.欠发达地区资金流动、缺口与回流机制研究[J].金融研究,2006 (2) .
[4]李栋文.我国储蓄转化投资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4 (9) .
[5]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 (6).
[7]刘端.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难点与指标调整[J]-财经科学,1999 (3) .
[8]刘福成,谢忠秋.储蓄与投资在机构部门之间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0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