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概述
(一)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内涵
(二)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征
(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及产生的原因
(一)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原因
三、中信银行经营风险管理问题的具体案例分析
(一)中信银行经营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中信银行经营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树立稳健经营发展理念
(二)完善风险管理有效机制
(三)优化银行授信管理体系
(四)建立银行信贷责任制度
(五)提高银行管理人员素质
(六)加强商业银行监管力度
五、结论
内 容 摘 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外,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和212家农村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的总数已经达到近370家,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各地。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步入了较快发展的轨道,但由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特别是在我国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经营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体制改革
论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外,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和212家农村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的总数已经达到近370家,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各地。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步入了较快发展的轨道,但由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特别是在我国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经营风险。自2013年5月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出现经营,各个时间期限的同业拆借,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利率都出现了大幅度上升,SHIBDR隔夜利率在一段时间内达到了13.44%盘中甚至升至了30%的历史最高位,导致我国出现了“钱荒”,不仅给商业银行造成了重要影响,而且也给经济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在我国大力实施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问题,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管理水平,而且对于推动我国新一轮金融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概述
(一)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内涵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银行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目前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将其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操作风险等。
(二)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是具有“客观性”的特点,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经营风险始终伴随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全过程;二是具有“可控性”,尽管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始终存在,而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在风险发生之前,商业银行通过预警、测度和控制,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能够更好的控制风险,这就是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可控性;三是具有“扩散性”,与其他经济风险相比,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最显著的特殊就是“扩散性”,这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属于金融中介,一旦某个商业银行发生经营风险,就会通过各种渠道扩散至整个经济系统,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由于美国出现信用危机而导致经营风险,进而将这种影响扩散至全球范围内,导致各国出现“钱荒”;四是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常常因为信用中介特征而被掩盖,特别是商业银行“有供有还,存款此存彼取,贷款此还彼借”的信用原则,更容易掩盖经营风险。
(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具体说有三个方面的必要性:一是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有利于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进行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具有重要价值;二是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有利于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在全国乃至国际金融体系中形成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对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至关重要;三是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于保障我国金融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十分重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及产生的原因
(一)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
1.不良贷款的风险。衡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不良贷款率,而不良贷款率同样能够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大小,这主要是由于贷款是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业务,目前我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息净收高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都达到了80%以上。
表1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2012-2015年净利息收入比(单位:%)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
2012
84.9
80.1
79.5
86.5
77.4
2013
82.4
81.2
78.4
80.2
80.5
2014
81.5
86.3
80.9
81.7
81.3
2015
83.2
84.5
81.3
83.4
82.2
资料来源:根据五大国有商业银行2011-2014年年报整理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业务仍然是贷款,因而不良贷款必然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造成隐患。
2.期限错配的风险。同业拆借、个人存款、单位存款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源来源,而资金业务主要是贷款和有价证券,而传统的业务主要是负债业务,其资产业务也主要是贷款业务,而人民贷款期限长期化、存款期限短期化现象十分普遍。从贷款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长期贷款2014年达到60%以上、短期贷款却不断下降,截止2015年11月份不足40%。这就使商业银行由于期限错配,而使其陷入流动性紧张的现状,这也是任何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必须要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期限错配必然导致商业银行资金周转失灵,这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管理隐患。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原因
1.银行内部管理动力不足。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更多的是接受“外部监管”,而银监会通常会选择易于操作的单一指标来强制约束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因而在监管方面具有一定的“短期行为”。特别是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尽管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普遍认为国家会提供持续的信用担保,而商业银行储蓄也相对比较稳定,因而对经营风险管理比较被动。
2.指标体系存在一定局限。混业经营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发展模式,因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不断拓展,资金运用也呈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利差收入在商业银行利润的比重不断下降。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国有、股份制、城市、农村等几类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资产规模、企业制度、管理水平都不尽相同,而监管当局却采用统一的监管模式和指标体系,因而无法全面反应每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性风险。
3.对现金流缺乏足够关注。尽管 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不断推进,但目前资产结构仍然比较单一,具有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不足,“衍生品”交易规模十分有限,而银行经营风险并不是孤立存在,经营风险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具有关联性,如果商业银行现金流“枯竭”,那么商业银行必然会暴发风险,但目前商业银行以及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现金流还缺乏关注,因而极易引发经营风险。
三、中信银行经营风险管理问题的具体案例分析
中信银行原名中信实业银行,于1987年成立,是我国成立最早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2005年8月正式更名为中信银行,并于2007年4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同步上市。为了能够使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问题更加具体,本文重点对上海中信银行经营风险问题进行分析。上海中信银行现有员工1000余人,2014年本外币全口径存款842.34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574.28亿元。尽管上海中信银行高度重视经营中的风险管理,但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中信银行经营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贷投放空间过于集中。上海中信银行信贷投放行业集中度较高, 2015年,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依然是上海中信银行信贷投放前五大行业,占比高达77.76%,与2013年、2014年基本持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上海中信银行的信贷风险。上海中信银行2011年至2012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9%、0.63%、0.6%,制造业2013年至2015年不良贷款率分别高于平均不良贷款率0.99、0.95、0.59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则分别高于0.61、0.55、0.81个百分点,表明上海中信银行由于信贷投放过于集中,造成其不良贷款更多集中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五大行业”。(如表2)
表2 上海中信银行2013-2015年不良贷款情况(单位:万元、%)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金额
不良率
金额
不良率
金额
不良率
制造业
395500
1.89
304221
1.31
2981003
1.1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4285
0.10
68470
0.08
117142
0.91
批发和零售业
119584
1.51
142891
1.18
147968
1.2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业
14304
0.06
11580
0.08
48509
0.68
建筑业
84208
0.48
97671
0.17
113027
0.22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中信银行内部信贷报告整理
2.资产质量存在参差不齐。从上海中信银行对信贷客户的评级方法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上海中信银行对信贷客户等级的结构组、信息收集、评级和谐、总体结构设计等方面。上海中信银行将信贷客户级别划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AAA级、AA级、A级和BBB级,而国外一般都会分为八个级别。由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海中信银行尽管将放贷范围缩小,但很多时候造成多家商业银行竞争同企业贷款的问题,尽管上海中信银行着眼于控制信贷风险,制定了信用风险防控机制,但个别信贷人员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在对企业进行贷款过程中,对企业调查不够细致、数据不够翔实,很多时候流于形式,造成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3.风险控制缺乏足够重视。通过情况下,银行对信贷质押物的价值评估具有较强的时间性,经济处于上升阶段质押物评估值一般相对较高,在经济处于下行预期时一般会大幅度缩水,因而质押物价值评估对于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具有重要前置作用。在上海中信银行信贷业务当中,有高达68.9%属于质押贷款,但上海中信银行对违约风险估值过于简单,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客户信贷风险数据库,也没有运用能够准确度量信贷风险的模型进行风险测量,这就使得上海中信银行不能有效的评估违约风险。比如中信银行对未办理房产证的房屋、在建工程等都缺乏跟踪管理,对于质押物的控制环节特别是动态监管相对比较薄弱,比如很多在建工程尽管已经竣工,但很长时间都没有办理质押登记手续。
(二)中信银行经营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
1.风险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尽管上海中信银行在经营风险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比如在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实行了“四道防线”的组合策略,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也比较符合现代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但经营风险管理理念仍然比较落后,突出表现在上海中信银行在经营风险管理方面具有单一化部门设置的问题,而不是对银行整个流程进行风险控制,这就导致上海中信银行无法获得更加有效而系统的经营风险要素,风险管理人员不可能对经营风险做出正确的判断。上海中信银行在经营风险管理方面还没有建立明确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相关部门之间缺少制约、同时也缺少配合,无法形成内部控制的协调体系。
2.外部经营风险因素增多。导致上海中信银行经营风险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除了自身原因还有外部经营环境风险因素不断增多。比如政府信贷风险问题,由于政府信用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上海中信银行向政府或者国有企业发放贷款时,上海中信银行还将面临政府行为而导致坏账的风险,这就使得政府行为与上海中信银行经营风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联企业相互担保更加大了上海中信银行的经营风险,上海中信银行对关联企业互相担保的风险控制主要是看得见、摸得着、押得住的“九字方针”,由于关联企业集团各关联企业之间存在着经济利益,本身就是“企业联盟”,因此很容易为提供“互联互保”措施,各关联企业之间出现了“循环担保”,大大的削弱了担保的有效性,根本无法保障上海中信银行信贷安全,反而增大了经营风险。
3.风险管理队伍素质较差。由于上海中信银行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存在着实力不强、规模不大、效益欠佳的问题,因而上海中信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特别是对风险管理队伍的管理不够完善。尽管上海中信银行在“四道防线”中都进一步优化了人员结构,但专业人员十分匮乏,特别缺乏既懂信贷、又懂管理、更懂风险控制的专业化、职业化、素质化、道德化的风险管理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上海中信银行风险管理。此外,上海中信银行缺乏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经常性教育和培训,很多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树立稳健经营发展理念
上海中信银行以及我国其他各级各类商业银行要想加强经营风险管理,首先必须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扩张,不搞不计质量的追求规模和速度,遵循审慎的办事原则,在经营每项业务时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保持对经营风险的清醒认识和敏感性,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特点,明确政策指导意见,切实可行地指导本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一是树立安全效益经营理念,要把安全性和效益性视为工作的生命线,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确立效益最大化和资产质量最优化的经营目标;二是树立市场经济主导下的竞争观念,正视自身现实,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竞争,改变原来的粗放式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三是树立长远发展的战略观念,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实施“多元化”经营,通过“将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最大限度规避经营风险。
(二)完善风险管理有效机制
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加强上海中信银行以及我国其他各级各类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必须在健全和完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上狠下功夫。商业银行领导必须着眼于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牢固树立加强经营风险管理关系商业银行发展大局的战略意识,大力加强经营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既要对现有制度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又要对新业务、新领域、新产品的处理细节做出全面、科学、有效的制度规定,确保各项业务有章可循、科学操作、风险可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经营风险管理目标制度、责任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运行机制,着力提升员工经营风险控制意识和能力,真正发挥制度的重要规范和指导作用。
(三)优化银行授信管理体系
上海中信银行以及我国其他各级各类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应建立“前置防范”理念,在授信之初对风险有足够的防范意识,能够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将信贷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上海中信银行要将开拓信贷市场与加强授信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将过去“四级授信”转变为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八级授信”,通过细分授信级别,能够更加有效的防范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还要大力加强企业评级和企业授信管理工作,切实加大对企业授信审查工作力度,加强与同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建立“同业授信协商机制”,严格控制授信额度,特别是要防止“多头授信”,使对企业的授信额度和信用评级能够最大限度的符合企业的承受能力,切实提升风险控制的主动性。
(四)建立银行信贷责任制度
上海中信银行以及我国其他各级各类商业银行应从当前信贷风险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健全和完善信贷风险控制责任制度作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特别是要建立由上海中信银行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各支行和营业网点负责人组成的信贷风险管理联席会议,下设信贷险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与各部门平行,由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负责研究和制定操作风险管理目标、思路、原则、措施等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和解决各类操作风险问题。上海中信银行应建立信贷风险管理“一把手”负责制,各部门负责人、各支行和营业网点负责人对信贷风险管理负总责,并层层建立信贷风险管理责任体系,将信贷风险管理具体落实到每一名员工,形成信贷风险管理的强大合力,以此更好的控制经营风险。
(五)提高银行管理人员素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上海中信银行以及我国其他各级各类商业银行要想更好的抓好经营风险管理工作,必须依靠高素质、专业化、富于执行力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等方面人才队伍。因而商业银行必须着力打造一支符合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实际、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特别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惜血本引进亟需的风险管理人才,确保上海中信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商业银行还必须加强对现有各类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为上海中信银行实施经营风险管理奠定坚持的人才基础。
(六)加强商业银行监管力度
加强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还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混业经营”,因而必须改变传统的监管模式,进一步明确监管原则。明确“综合监管”的原则,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既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和控制,又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业务的监管和控制,更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业务安全性的高度重视,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形成完善的监管模式,真正发挥监管的重要作用;明确“联合监管”的原则,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应要加强与公安、工商、税务、审计、电信、工信等部门的联合与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商业银行监管的强大合力,避免出现监管漏洞;明确“专门监管”的原则,就是要继续强化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能,加强对商业银行“专门监管”方面的调查研究,使商业银行专门监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随着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风险管理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不良贷款、期限错配、资产结构方面的隐患,以及银行内部管理动力不足、指标体系存在一定局限、对现金流缺乏足够重视的问题,经营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特别是通过对上海中信银行经营风险管理进行案例分析,存在着信贷投放空间过于集中、资产质量存在参差不齐、风险控制缺乏足够重视的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经营风险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外部经营风险因素增多、风险管理队伍素质较差所造成的。在我国大力实施新一轮金融改革,特别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新时期,各级各类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经营风险管理问题,特别是要在树立稳健经营发展理念、完善风险管理有效机制、优化银行授信管理体系、建立银行信贷责任制度、提高银行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商业银行监管力度等方面狠下功夫,使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步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效能化轨道。
参 考 文 献
1、杨有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2、刘招军,《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控制与管理研究》,武汉大学,2013年。
3、李开白,《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量化分析》,浙江大学,2011年。
4、唐双宁,《商业银行风险监管问题研究》,《中国金融》2014年第12期。
5、汪伟建,《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海南金融》2013年第26期。
6、周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国际金融研究》2013年第14期。
7、葛兆强,《信贷高增长能否引致银行业高风险》,《银行家》2014年第9期。
8、吴丽华,《我国信贷规模控制的有效性分析》,《金融与保险》2014年第6期。
9、郭毅飞,《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对策》,《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12期。
10、曹伟,《商业银行小草风险对策分析》,《金融理念与实践》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