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是绿色壁垒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特别是出于资源保护和经济利益上的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和贸易问题上存在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而日趋尖锐化。发达国家利用这种由于经济水平差距造成的不同环境标准,一方面,加紧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初级产品,同时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更加恶化;另一方面,又极力将环境问题与贸易条约机制紧密挂钩,把环境问题作为新的贸易壁垒,从而抵消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廉价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以保持其在国际多边经济贸易领域的主导地位。这种以“环境保护”名义在国际贸易中引入所谓“环境条款”,借以歧视乃至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产品的市场准入的做法使绿色壁垒迅速发展。
(二)绿色壁垒的特点
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主要指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内容复杂、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标准,以阻止或限制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一种准入制度。绿色壁垒具有以下特点:
1.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绿色贸易壁垒是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之实。当今社会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那些可能对环境和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有高度敏感性。绿色贸易壁垒正是抓住了这一共同心理,使贸易保护在名义上和提法上有了合理性。
2.表现形式上具有合法性。绿色贸易壁垒虽然属于非关税壁垒的范畴,但其不同之处在于绝大部分的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的,而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则是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和基础。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及国际会议先后制定了许多多边国际环保协议、规则。它们在形成国际环保习惯法以及在对国际贸易造成冲击和影响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绿色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只要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关的产品贸易均在其保护之列。
4.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如进口数量与配额等)相比,绿色壁垒具有更多的隐蔽性。首先,它不像配额和许可证管理措施那样,明显地带有分配上的不合理性,不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其次,它可以环境保护为掩护,把人们的视线从对贸易进行限制的实质目标转移到别处去。
5.实施效果上具有歧视性和不公正性。一般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较高,其环境意识也较一般发展中国家强得多,其各类环境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更严格。这必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公正的压力,具有很大的歧视性。
(三)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1.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制度。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限制、禁止进口。例如,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这一措施规定对国内石油每桶征收8.2美分的附加税,对进口石油每桶征收11.7美分的附加税。美国为保护汽车工业,出台了《防污染法》,要求所有进口汽车必须装有防污染装置,并制定了近乎苛刻的技术标准。
2.绿色环境标志制度。是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图形标签,印制或粘贴在合格的商品及包装上,用以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功能符合要求,而且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处理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产和利用。取得了环境标志意味着取得了进入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国家市场的“通行证”。但由于认证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标准严格,增加了外国厂商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一国市场的环境壁垒。自德国于1978年第一个实施环境标志制度“蓝天使”计划以来,环境标志制度发展极为迅速,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这一制度,如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方案”,日本的“生态标志”,欧盟的“欧洲环境标志”等。
3.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是指以环境保护为首选目标的包装,在包装设计上,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在包装材料上,要选用无毒害和可分解或能再生利用的材料;在包装策略上,要坚持少耗材、加收、复用和再循环原则。发达国家为推动“绿色包装”的进一步发展,纷纷制定有关法规,如德国1992年6月公布了《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的法令》。我国的包装材料落后,可回收率低,不易处理,这就造成了我国许多产品因包装问题无法出口。例如,我国的电子产品近年来出口增长很快,但包装中大量使用EPS泡沫塑料作为缓冲垫衬材料,这种材料体积大、回收困难、再生费用高、废弃物不易处理,加之在焚烧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已引起了欧美等国的关注,正面临着完全被禁用的危险。
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乌拉圭回合谈判通过的《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规定成员方政府有权采取措施,保护本国人民与动植物健康。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达国家往往以此作为控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重要工具。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和食品由于生产条件和水平的限制,在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动植物的病虫害、卫生检疫制度、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中添加剂方面达不到标准,造成的禁止进口和退货、索赔等案例已发生多起,给我国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5.绿色加工和生产方法标准制度。标准问题是指由于同类产品加工和生产工艺方法不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应限制或禁止不利于环境的产品的贸易。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出口产品的加工工艺和方法远远不如发达国家,这就使我国部分出口产品受到此类“绿色标准”影响。如 1995年,因加工方法问题,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借口捕捞方法不合规定宣布对中国虾类实行“自动扣留”,受其影响,我国输往美国的冻龙虾贸易出口额由1995年的1204万美元减少到1997年的56.7万美元。
6.绿色补贴制度。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各国政府采取干预政策,将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成本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大多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政府有时不得不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
(四)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
1.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的正面影响
(1)绿色壁垒有利于促进企业优胜劣汰。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国际社会通过建立国际组织、订立国际公约、协定及规则、推动共同行动计划、发表宣言等形式形成的多国合作解决机制对国际贸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关于破坏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署,使原使用氟利昂的制冷设备、冰箱、各类化妆品等逐步退出市场;为响应国际社会防止全球气候异常恶化倡议,美国、德国近年已停止了对热带木材的进口。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倡导下逐步兴起的环境标志运动,促成了国际上一股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浪潮,形成了一个涉及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各个环节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迫使企业不得不努力去通过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获得环境标志,以增强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从一定程度上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遵循了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规律。
(2)绿色壁垒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使产品向着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通过运用绿色壁垒,限制有害于人类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贸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发展中国家与环保产业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的建立和完善。
(3)绿色壁垒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由于绿色壁垒的存在,要求不断改进管理和操作、改进工艺技术和产品设计、选择更清洁的原料、组织内部物料循环等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而这些都必须依赖于技术创新。所以说,绿色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4)绿色壁垒有利于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外贸的发展主要是以量取胜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而绿色技术标准的执行,有利于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大量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产品生产过程的污染,有利于节约成本,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
2.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的负面影响
(1)绿色壁垒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发展中国家商品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及新兴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多数是世贸组织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他们设置绿色壁垒的标准越来越高,使出口国部分商品短期内难以完全达标而出口受阻,从而限制了出口商品的市场范围,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2)绿色壁垒改变了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一般来讲,农产品贸易受到绿色壁垒影响的程度超过工业制成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受到绿色壁垒影响的程度超过技术密集型产品,同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受到发达国家绿色壁垒影响的程度超过发达国家本身,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变化,阻碍和损害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3)绿色壁垒进一步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地位。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实施涉及到产品从生产、销售、使用和报废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验,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等全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环境管理体系。发展中国家为通过发达国家的检验、认证和鉴定,产品的外观包装、出口检验和广告等也要大幅度的调整。这样,大大增加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地位。
(4)绿色壁垒加大了国际贸易之间的摩擦。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由此引发多边或双边贸易摩擦的日益增多。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像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一类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他们的环境保护水平和环境标准大致相同,个别成员国存在的差异也趋于协调一致。因此,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化贸易的形式,以低于趋于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区域以外的产品包括中国的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由于遭遇了越来越多的绿色贸易壁垒,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
(五)绿色壁垒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绿色壁垒由保护世界环境变为保护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人类最大程度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导致全球环境出现污染、生态破坏加重,保护环境迫在眉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加紧了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联系程度。自此,环境与贸易也变得形影不离,利用经济的手段进行保护环境,禁止对环境有害产品的贸易。绿色壁垒产生的本意是为了保护环境,但是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该壁垒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一些限制性的条件,增加了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难度,也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保护本国产品的市场占有额,使用最多的手段也就是绿色保护壁垒。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