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使用绿色壁垒的频率越来越高
绿色壁垒是最近几年的时间使用最广的一个名词,也是反倾销措施之后最重要的贸易保护的政策。在全球4917种产品中, 有3746种产品受绿色壁垒影响,直接造成高达47320亿美元的贸易额,在世界进口额中所占的比例是88%,其中直接受影响比例是13%,达6790亿美元,全球共计有137个进口国采用了绿色壁垒措施。
3.使用绿色壁垒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首先,绿色壁垒也是在不断调整之中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变化多端的绿色贸易措施的出现就是很好的例子,涉及的内容也是相当广泛的,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动植物安全等都是其涉及到的领域;其次,其所管辖的对象也是在不断扩展的。近年来,产品本身的绿色环境保护设计是最初就存在的,产品的开发、生产方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对环保做出了相关的要求。这些保护措施的出现,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其对外贸易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出口国家的技术的进步,居民对环境的要求的提高,环境标准也是处在逐步上升中的,这些都是对出口商的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要求,进行技术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这是与进口国的环境标准相适应的必然选择。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1.绿色壁垒将减缓我国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
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在技术标准和绿色包装上做出了很大的界定,对外国产品进入本国,也有了更大程度上的限制。例如,如,日本是产品进口国,习惯于运用技术型贸易壁垒阻碍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对产品有害物质限制非常严格。对近400种农、林、水产及食品都制定了相应的规格,如面类分成16种规格,油脂类有8种,肉制品有20种,其技术法规(以法规形式强制执行的标准)和标准名目繁多,其中只有少数与国际标准一致。给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发达国家不仅在技术标准上限定我国的出口,在检测标准上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肯定列表”制度分为“暂定标准”和“一律标准”,前者对734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1万多个最大允许残留标准;后者则对尚不属于具体“暂定标准”的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0.01ppm。一旦输日食品中残留物含量超过以上标准,将被禁止进口或流通,堪称“世界上最苛刻的农残比”。 据统计,日本已制定“暂定标准”,而我国还没有相应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有492种、33418项,涉及食品产品262种,其“暂定标准”严于我国现行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有74种、247项。“肯定列表制度”规定每种食品、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有的甚至超过400项。例如,我国输日贸易额最大的鳗鱼产品的残留限量标准现为25项,实施该制度后增加到112项;猪肉残留限量标准由25项增加到425项;大米由129项增加到579项;茶叶由89项增加到276项。实施该制度后,检测项目预计将增加5倍以上。由于我国很多产品都没有达到国际标准,所以在出口贸易上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这些严于我国标准的部分所限制的,恰恰是我国输日的大宗产品和食品,包括粮谷类、豆类、水产类等61种。而根据我国的现状,许多出口商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国家和地区制定的严格的环境标准,因此我国的出口贸易将限制在1个较小的范围之内,甚至使我国产品出口范围逐步缩小,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这使我国传统商品出口遭受了严重的打击。1998年,仅欧盟禁止进口的产品总额就达到300亿美元,我国遭禁产品总额就达20多亿美元。
随着绿色产品比例日益增加,给我国的产品出口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而绿色壁垒的出现也减缓了我国出口的增长速度。经济的发展,绿色壁垒措施也不断加强,而由于我国的技术标准和检测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对外贸易中,我国处于很大的劣势。如果发达国家在WTO多边贸易谈判中再肆意推行绿色壁垒,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我国产品在短期内又难以达到标准,产品出口速度势必减缓,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加快出口战略目标的实现,给我国的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
2.绿色壁垒削弱了我国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在绿色壁垒背景的影响下,绿色产品受到了消费者很大程度上的认可,尤其是在欧洲几个国家相继发生口蹄疫和疯牛病后,人们更是青睐于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在国际贸易中,绿色食品也占据了主流地位。在传统的产品对外贸易中,由于我国劳动力低廉,所以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价格空间。但是,发达国家提出自然食品、生态食品等口号,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失去了价格优势。
另外,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又要求企业将环境标志印制或粘贴在合格的产品及包装上,用以表明该产品不仅在质量、功能上符合要求,而且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处理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产和利用。取得了环境标志意味着取得了进入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国家市场的“通行证”。我国的产品在生产技术上很难符合国际标准,所以在程序认证等一系列的评判标准上就要注入很大的成本,成本的提高就意味着利润的降低。
3.绿色壁垒抬高了国际产品贸易的门槛,加大了我国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1)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卫生检疫制度,防止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韩国的《食品公典》、美国除了实行进口卫生许可证制度和良好食品生产规范注册认证制度外,又实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
(2)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对一些产品逐渐开放了市场,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利用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复杂的质量认证手续对产品进口加以限制。以韩国市场为例,仅在产品的农药污染限制方面,就规定了202种的农药残留量的许可基准。按照韩国国立植物检疫所的规定,向韩国出口的水果等产品,其认证至少要过4道复杂的手续,并且每次通关仍要进行检疫和卫生检查。这些复杂的程序使得我国在开拓韩国产品市场时遇到了一定障碍。对输日产品,日本官方均要求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出具卫生证书。货抵日本港口后,日方还要抽查检验,有的产品甚至是批批检验。肯定列表制度增加了如此多的检验项目,不仅产品检测费用增加,而且使检验周期延长,造成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通关速度减慢。同时,肯定列表制度也给日本监管部门在口岸通关及市场监管方面留出了很大的随意性空间,有可能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口产品检验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从而对国际贸易构成潜在的歧视性威胁。如果日本要维护本国农民的利益,就可以随意针对某种产品内某种未设残留标准的农药或兽药,不管含量多少,对人体有无危害,一律禁止流通,这将使我国生产、加工企业难以把握不确定的风险,很难开拓日本市场。
(3)发达国家实施绿色壁垒有继续蔓延的趋势,一个发达国家或几个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绿色壁垒,往往会引起其他一些国家对中国也实行绿色壁垒。
随着绿色壁垒的逐渐强化,我国产品受到实施绿色壁垒的国家影响也越来越多。2002年1月,欧盟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口后,瑞士、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检测,德国、荷兰等国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沙特阿拉伯暂停了中国此类产品的进口。2004年,欧盟再次发布提高玉米中黄曲霉毒素限量的法规草案。这一做法发生连锁反应,美国、东南亚等国也陆续采取相关措施。2006年5月底,日本针对进口产品的新规定《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正式实施,引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纷纷仿效,过去对我国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多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产品开始实施绿色壁垒,如韩国、新加坡、甚至立陶宛等,给我国进入国际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4.绿色壁垒弱化了入世给中国产品带来的既得利益
加入WTO后,我国享有了应得的权利。在产品出口方面,WTO成员国都逐步开放了产品市场,但是产品出口额大量增加的局面并没有出现。我国产品进出口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逆差。2004年逆差达46.4亿美元;2005年前三季度虽然出口量增加、进口量减少,但逆差仍达15.8亿美元;2006年,逆差为9.6亿美元;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产品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进出口额增幅均在18%以上。1月到9月,贸易逆差为29.67亿美元,同比扩大29.24%。自3月份以来,每个月都是逆差,8月份产生的逆差最大,近10亿美元,9月份形成逆差7.92亿美元,7个月共形成逆差41.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净增加逆差18.89亿美元。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