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绿色壁垒是近年来,国际贸易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名词。本文从绿色壁垒的含义入手,说明了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用。具体而言,绿色壁垒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对产品出口进行限制的一些措施。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国家开始把这一善意的行为变形为意在阻碍其他国家出口的一个方法。文章介绍了绿色壁垒的种类,运用具体的事例阐述了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面对绿色壁垒,我国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我国的利益不受损害。我国是农业大国,由于绿色壁垒对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文中提出了以下建议来保障我国产品的出口不受影响。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合理利用绿色壁垒,建立我国自己的绿色壁垒,严禁国外的不合格产品流入我国,尤其是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产品,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高绿色产业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绿色壁垒、种类、影响、措施
正文:
一、绿色壁垒概述
(一)绿色壁垒的含义与产生背景
1.绿色壁垒的含义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又称为环保壁垒、生态壁垒或环境贸易措施等。目前绿色壁垒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或对正常环保并无必要的贸易障碍。
绿色壁垒不同于正常的环保标准。环保标准通常指运用环境科学、生态学及绿色经济学的理论和原则,与生产生活实践和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水平相结合,由权威机构颁布并实施的规范,它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协调发展。而绿色壁垒则不同,它是为了进行贸易保护的一种贸易歧视性壁垒,绿色和环保不过是其掩护的借口。
2.绿色壁垒的产生背景
(1)全球环境问题使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共同的呼声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世界性环境恶化问题,特别是涉及全球环境的臭氧层耗竭与生物多样性缺失,以及环境污染对食物链的危害等,使人类认识到环境污染、自然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使绿色壁垒的实施找到了合理借口
由于环境所具有的外部性特点,使得某一地区的环境破坏产生的污染,可通过空气、河流、贸易以及人员的流动而造成地区性和全球性环境外部性问题。因此,自1970年代以来,全球聚焦环境生态保护,并演化为当代全球绿色浪潮,主要表现在:
——国际性组织高度重视。1950年代之前,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才6个,目前已制定签署了180多个,其中20多个含有贸易条款。这些成就的获得,得力于联合国、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GATT/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性组织的推动。联合国于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环境大会,发表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此拉开了全球环境合作的序幕。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有全世界178个国家的118位国家首脑和万余名政府官员参加。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等重要文件。这次大会是人类发展史上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里程碑。
(3)GATT和WTO中的有关规定为绿色壁垒的实施提供了合法性
GATT/WTO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在其《1994年关贸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农产品协议》、《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文件中,均包含相应的环境政策。在WTO宗旨中,增加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同时,在WTO组织结构内设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直属总理事会。许多国际环境公约对以往国际贸易中忽视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规范,增加了贸易在内的制裁条款。
(4)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政府组织大力推动。生态政治化与政治生态化是推动政府组织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动力。在许多国家,特别在发达国家,生态环境问题不只是生态环境问题,而是政党政治问题。在选择政党特别是执政党时,选民往往以该党的生态理念、环保政策为重要考量标准。因而各国政党、政府或首脑日益重视环保问题,在执政中更加重视培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种背景之下,许多国家的政府积极推动环境立法,实施绿色技术,倡导绿色消费,制定绿色贸易壁垒。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贸易、绿色消费、废物绿色回收处理的法律法规。
(5)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是绿色壁垒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民众环保意识提高(发达国家尤甚),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偏好“绿色”。同时,企业顺应民众“绿色”偏好,生产“绿色”产品。据有关机构调查,67%的荷兰人、77%的美国人、94%的加拿大人、82%的德国人以及多数日本人在购物时,会选择“绿色”产品。另据统计,1990年新产品中,只约有5%的“绿色”产品,到了1996年,这一比重上升到60%左右。
——ISO14000系列标准的颁布、实施与推广。由于许多国家的环境管理标准是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的,在跨境使用时常易引发纠纷与摩擦。这点在国际贸易领域体现尤甚。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了统一全球环境管理标准,缓解、消除由此引发的纠纷与摩擦,1997年实施了国际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包含环境管理系统、环境考核、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估、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等广泛领域。全球环境管理标准的统一与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性环保运动的深化。目前,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着手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
3.与绿色壁垒相关的法律规定
(1)《关贸总协定》。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后被1994年的《关贸总协定》代替),其第20条‘已办理外’条款规定:“本协定的规定不得解释为禁止缔约国采用或加强以下措施,但对情况相同的各国,实施的措施不得构成武断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B)为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须的措施……(G)与国内限制生产的消费的措施相结合,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
(2)《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1994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即《TBT协议》,其在序言中阐明:“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显而易见,该协议赋予了各成员国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措施的合法性。
(3)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由国际化标准组织(ISO)1996年制定并实施的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对企业的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产品、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以审核,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经常的检查和评审,使得环境质量得到改善。ISO14000标准只考虑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法达到规定的要求,所以,它实际上已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贸易出口的一种贸易壁垒。
(二)绿色壁垒的特点
绿色壁垒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使其具有了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绿色壁垒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生态平衡或人类健康为借口,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迎合绿色消费的需要,从而实现其贸易保护名义上的合理性。
2.表现形式上具有合法性。绿色壁垒借口以国际公约、国别法律、法规或多边规则为依托,具有“合法”的外衣。
3.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而且还包括所有有关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等几乎所有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
4.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从而难以对付和适应。
5.实施效果上具有歧视性和不公正性。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常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成为牺牲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时又没有考虑发达国家的环保历史的欠账,因而不公平也不公正。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