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正值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两周年,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发达经济体的主要金融机构在业务模式、发展战略方面存在的根本性缺陷,以及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必须进行全方位的金融监管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暴露出的缺陷。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本文讲述了《新巴塞尔协议》主要内容及演变历史;分析了《新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提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金融监管 巴塞尔协议 风险管理
【正文】: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进而使发达国家几乎整体陷入衰退。在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条件下,我国经济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对金融监管更加关注,并掀起了新一轮对监管标准的讨论。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接受的监管标准正是2004年6月出台的《新巴塞尔协议》,笔者通过分析《新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探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对今后研究实践新的监管标准仍有借鉴意义。
一、金融危机加深了全球对金融监管和银行风险管理的认识
随着安然公司的轰然倒塌,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在2008年横扫全球,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的。这场危机几乎涵盖了金融体系的所有机构,金融界损失惨重。在美国华盛顿互惠银行、美联银行在内的五十余家银行,雷曼、贝尔斯登等大型投资银行相继破产或被并购;欧洲多家大型金融机构深陷财务泥泞;冰岛金融体系濒临崩溃,据IMF测算,全球金融机构的最终损失将高达4万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指出,2009年世界经济增速预计将下降0.8%,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美国下降2.5%,欧元区下降3.9%,日本下降5.3%。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中,俄罗斯下降9.0%,印度增长5.6%,巴西下降0.4%。失业和贫困人口将进一步增加。
应该说,这次危机是比1929年更大的一次危机,但由于各国及时采取了有力的经济政策,成功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就目前来看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正在进入“后危机时代”。 所谓的后危机时代是指随着危机的缓和,既而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而使世界经济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它就成为一种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
危机中欧美金融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危机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修复需要时间,这也大大削弱了他们的金融实力。尤其是美国,在此次危机之后,其在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岌岌可危,在金融领域的绝对话语权也被动摇。本次经济危机对西方提倡的“市场万能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呼声日益高涨。从全球范围看,欧盟、美国和英国加大监管架构改革步伐。无论是欧盟的泛欧与全球监管、美国的统一与综合监管改革,还是英国的组合监管改革均加强了对资本金、流动性、金融衍生品、对冲基金等的监管,这将可能催生以全球金融稳定增长为主旨的全球金融治理框架。此次危机也暴露出很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缺陷,实施持续有力的风险管理,在任何时候都同样重要。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有必要梳理新巴塞尔协议的脉络,思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为降低金融风险提供借鉴。
二、新巴塞尔协议内容及演变历史
(一)巴塞尔协议的演变历史
1.《新巴塞尔协议》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银行管理领域发生的最为显著的变化是,银行的管理重点逐渐从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过渡为以风险计量和风险优化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为了促进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健与安全,维护平等竞争的国际环境,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于1988年颁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简称1988年协议)。1988年协议提出了“资本充足率”的概念,并规定了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形成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随着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的发展,委员会于1996 年推出了《〈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案》,将市场风险也纳入银行风险管理体系。2004年6月,代表国际银行业新的监管趋势和要求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正式对外公布。 新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