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管理的数据缺失较多
由于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对数据的积累要超过七年,要对历史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分析,来设立银行的数据模型,更精确地对风险进行计量。因此,数据是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灵魂。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2009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显示,高达80%的银行受访高管将基础数据缺乏视为风险管理的最大障碍,银行普遍表示缺乏内部数据积累,外部数据不能充分共享。国内银行在数据的管理方面不到位,导致一些业务的相关数据不完整或者不准确,无法对模型开发提供有效支持。此外,由于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处于一个持续上升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并没有体验过真正的经济衰退。因此,目前中国银行业所能够提供的数据,缺乏一个完整经济周期所必需的信息。可以说,当前及未来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将是对银行风险计量数据质量的一次严格考验。
(二)风险管理的模型有待长期检验
风险量化、模型化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量化风险管理技术是银行风险管理实施的有力支撑,因此,选择科学实用的风险管理模型是国内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内银行业在实施巴塞尔方面做了大量的模型开发,但是,这些开发出来的模型能不能应用于明年、后年严峻的经济形势?通过模型测算出来的这些数值与明后年严峻经济形势下的现实结果是不是能够一致?这都属于未知数。当产品流动性低、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失灵的时候,银行会从传统的盯住市场定价方式转为盯住模型定价方式。而所使用的模型需要输入必要的变量和使用前提假设,这些变量和假设如发生错误,则容易产生模型风险。
(三)风险管理系统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
国内银行在实施新资本协议的进程中,遭遇了风险管理机制、工具等诸多问题,这当中最为棘手的当属信息系统建设。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沿袭了国际通行的做法,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充分利用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加上人才、IT等内外部软硬件支撑,借以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然而,无论是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还是人才和IT建设等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照着葫芦画出来的瓢都存在“有形无神”的弊病,外部评级亦没有形成有效的制约。
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虽已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但是,国内银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内部管理体系僵化,权责尚不明晰,相关条文模棱两可,审批机制决策链长且相关文件过于冗繁,以致延误相关风险管理甚至丢掉整单业务而又无法界定责任的例子不胜枚举。数据统计方法存在缺陷、数据不足等,往往造成无法得到风险管理模型相关影响因素的精确取值,致使无法对风险进行准确计量甚或无法对其进行测算,使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构建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IT系统建设并非引入一套IT系统了事,作为操作风险的一部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银行等直接的网上电子交易业务的增加等都令IT风险日渐加剧,亦需相关部门加以高度重视。
(四)风险管理集中度居高不下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大部分的产值都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这就导致了银行业竞争不充分。由于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还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而资产结构的单一化必然会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困难。
(五)信用风险扩张,资本监管压力加大
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信贷管理要坚守基本底线,一定要把贷款放给有偿还能力的借款人。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业机构紧跟国家经济刺激政策的步伐,信贷投放天量增长。在此过程中,很多银行放松了贷款调查、审查和贷后资金管理的基本制度和要求,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背离了过去银行业信贷管理的一些基本做法,动摇了信贷管理的基础。
2009年银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增速达31.7%,新增贷款呈现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中长期化趋势,银行信贷资产集中度风险凸显。据银监会调查显示,贷款未使用部分约占2009年新增贷款17.4%,大量信贷资金闲置在大企业账上,同时一些银行违规发放贷款。据国家审计署2009年对国内6家银行进行审计和调查发现,一些基层银行机构向不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215亿元,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未经批准立项的投资项目发放贷款106.9亿元,因贷后监管不严有43.6亿元信贷资金违背贷款用途。在2009年银行信贷激增的背后,银行的贷款质量总体呈现向下迁徙的趋势,贷款质量令人担忧。同时,伴随着风险资产的急速扩张,各行资本充足率下降明显,个别银行接近监管底线。
五、金融危机对我国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启示
与欧美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的风险成因和风险计量工具存在显著的差异。从风险成因来看,随着“发起一分散”业务模式的兴起,市场风险、复杂金融工具带来的新型风险、流动性风险成为欧美大银行的最重要风险:而国内银行仍以“购买一持有”为主,传统的信用风险占绝对主导地位,新资本协议未能有效捕捉的复杂产品风险的问题在国内银行并不突出。从风险计量工具来看,欧美大银行主要采用量化分析技术计量风险,存在过度依赖模型的倾向;而国内银行还停留在定性判断为主的阶段,主要问题是量化手段不足。因此,金融危机不仅未否认新资本协议对国内银行的积极意义,而且为新资本协议实施提供了重要机遇。金融危机更加凸现了“资本约束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风险计量有待加强,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应积极主动
本轮危机中遭受重创的金融机构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持有大量的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投资银行;另一类是以市场交易业务为主体的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广泛参与资本市场业务,资产组合中大部分是交易性头寸,已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与此相反,对金融创新持保守态度,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导的商业银行,如加拿大前四大银行和西班牙前两大银行等,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几乎没有遭受损失。继续保持盈利,股价表现也明显优于国际同业。
鲜明的对比表明,经营激进的银行蒙受巨额损失的直接原因是次贷违约率上升导致证券化产品,CDO和CDS等复杂金融产品价格的深度调整;根本原因是热衷于金融创新的同时,缺乏有效管理复杂金融产品带来的新型风险的能力,表现在“放弃了风险管理的传统底线,滥用风险转移技术、忽视表外机构所承担的风险、过度依赖外部评级进行业务决策”等许多方面。有观点认为,正是由于美国对新资本协议实施态度暧昧(美国计划于今年开始新资本协议,比其它发达国家晚两年),延缓了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的进程,错过了验证银行风险计量模型,改进风险管理体系的时机。而加拿大银行和西班牙银行在监管当局推动下银行内部评级体系逐步改进和优化,控制信用风险和应对外部负面冲击的能力增强。这说明新资本协议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内部评级法用于计量传统信用风险仍具有合理性。
(二)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进一步证明了审慎资本监管的重要性
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危机前的流动性过剩,金融机构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过高的杠杆率,虽然美国次贷在全球金融市场的份额很小,但却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金融体系不可持续是由于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次贷问题只是引爆危机的触发器而不是原因。
本轮金融危机中,遭受冲击最严重是不接受资本监管的住房按揭贷款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和投资银行。由于缺乏审慎资本监管安排,这些机构的杠杆率畸高。如住房按揭贷款公司,一方面由于没有杠杆率的约束使之过度发放贷款,另一方面贷款证券化诱致这些公司降低授信标准。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的资本金仅810亿美元,其担保和发行的债券高达5万多亿美元,杠杆率高达60多倍。近年来,华尔街投资银行的业务重心纷纷从传统的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转向自营交易,由于缺乏资本约束,投资银行大量使用杠杆和衍生工具博取高额回报,如果将表外结构性投资工具计算在内,实际杠杆率高达50-60倍,资本充足率仅1%-2%,远低于商业银行。高杠杆具有显著的双向放大效应,在经济状况良好、资产价格上涨时期,高杠杆机构的资产(负债)规模急剧放大,投机行为促生资产泡沫;随着经济衰退,资产价格下降,高杠杆机构的去杠杆造成流动性紧缩,带动资产价格进一步走低,形成价格下跌,资本损失和流动性枯竭的恶性循环。高杠杆率以及缺乏稳定的流动性使得这些机构对市场突然反转极为敏感,遭受的冲击最为严重。
(三)有效资本监管制度成为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内在要求
近年来,业务范围的扩张、经营模式的转变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管制度必须从结果向过程延伸、由被动反映风险向主动预警风险转变、由静态向动态扩展才能确保有效性。1988年资本协议框架下,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狭窄,风险评估技术过于简单,扭曲了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导致商业银行过度承担风险。这是银行持有大量次级债券的制度性原因。
新资本协议框架下,资本监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一是将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实质性风险,风险成本显性化,促进商业银行审慎经营;二是提高了资本计量的风险敏感度,从制度上为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提供了正向激励。新资本协议赋予资本监管更加丰富的风险管理含义,有助于校正1988年资本协议导致的逆向激励。
上述分析表明,全球金融危机并不否认新资本协议的制度合理性,新资本协议不是也不可能成为治疗银行体系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通过新资本协议实施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这场金融危机是对新资本协议某种程度的“压力测试”,危机所揭示的问题为新资本协议的完善提供了实践基础。银行发展史反复表明,金融危机本身就是推动银行监管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
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计量水平
内部机制不健全、风险测量工作落后、资产损失率高、抗风险能力弱化,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亟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随着金融理论 、统计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风险计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风险计量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市场风险计量到信用风险计量,乃至操作风险计量;从早期的零售业务信用评分到公司客户违约率的测算,风险计量已经成为大型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新协议内部评级法的思想正是来自于这些风险管理技术。新协议三大支柱的核心是鼓励更多的银行投资和改善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正规化、系统化地进行风险管理。 新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