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财产品的创新落后于市场需求。
1.个人理财定位于少数高端优质客户,服务门槛过高,造成客源稀少。如外资银行一般“门槛”在5万美元以上,国内银行一般“门槛”在20万元以上。比如说像建行的“乐当家”它也要求你在要在建设银行存款要达到20万到50万元,同时每年的消费额也要达到一定的数额。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总体上高收入客户占比较低,从现有品牌看,门槛偏高,能满足这一条件的客户又相当的局限。
2.缺乏针对个人客户特点的业务发展方针。目前,受政策、配套环境和自身能力诸多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理财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功能上均滞后于市场需求,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仅是将原有银行存、贷款业务及中间业务重新组合,很少有实质性突破的产品。国内各家银行开设的个人理财业务大同小异:中行开设储蓄、外汇、零贷、银券通等个人理财业务,并设有专门的理财中心;建行开设基金、国债、教育储蓄、银券通等个人理财业务;工行开设有基金、国债、外汇等个人理财业务,还设有贵宾客户理财品牌“理财金账户”;农行也开设基金、保险、外汇等个人理财业务。
3.银行业务根据客户的不同可分为个人业务和组织业务,这两者在理财目的、产品需求、服务需求、决策行为上存在明显差异。然而,过去国内银行偏重组织业务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针对组织客户的业务模式,如今其在拓展个人业务的过程中,普遍套用该模式,没有制定有针对性的新业务方针,也就无法适应个人业务的发展需求。
(三)缺乏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
1.个人理财业务涉及财务会计、法律、投资、银行、保险等方面的知识,对银行从业人员的要求高,分业经营状态下跨金融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客户关系管理是商业银行作为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一项核心内容,国外商业银行能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取得突出业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个成熟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与客户的交流沟通,加深合作关系,留住老客户,发展新客户。近年来,虽然银行加快步伐进行理财客户经理的培养,但多数客户经理仍是从个人金融从业人员中临时抽调而来的,即使参加了由银行组织的专业培训,个人理财技能仍以银行类业务为主,但从国外情况分析,理财涉及到税收、财务、会计、法律、投资、银行、保险等各方面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大至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与否,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支出,无不囊括在内。且不说如何投资、节税,使财产保值增值,单纯是个人资产负债表或财务预算的制定,若不具备全面及规范的财务分析能力及金融专业知识,很难确保服务质量。反观外资银行的理财人员,在遴选过程中无不经过学历、道德、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考验,即使成为客户经理后,仍需接受财务分析师培训,为树立与世界规范接轨的理财品牌奠定了基础。因此,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已成为开展理财业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成功,取决于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否能建立和发展一种相互信任的超常规关系。由于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它要求理财人员必须具备渊博的社会、经济和法律知识,全面了解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相关知识,拥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具有优良的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格局使得国内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匮乏,使我国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理财服务受到制约。大多数理财人员是从财会岗位转来的,虽对财务会计较为熟悉,但缺乏理财专业知识,对银行全面业务了解也不够。专业和称职的个人理财人员的匮乏是制约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主要瓶颈。因此,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亟待突破的瓶颈之一。
(四)营销宣传不够。
1.国外个人理财市场通常划分为两大类:一是面向资产总额在百万或千万美元的“高资产净值”群体的高端私人银行服务,二是面对资产总额在十万美元以上的大众化理财服务。通过对个人理财市场的细分进而开展有依据、有要求的创新业务。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将市场定位在大众化服务,理财产品仅有简单的咨询和建议,等待客户上门询问,市场开拓意识差,营销意识淡泊。银行市场营销观念不强,广告宣传做得不深不透。多数银行理财人员缺乏主动营销意识,“坐、等、靠”思想严重,认为客户自己会上门来要求进行个人理财,或是不善于通过常规业务发展与客户的关系,造成理财业务开展不起来。
2.各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的营销上基本上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在银行营业厅里,都摆放着介绍其理财产品的小册子或者宣传纸,但缺乏特色产品和个性化的理财方案,这同客户需求显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即使是一些不错的理财产品,实际了解的客户也并不多。比如,目前由银行代理的保险,如“千里马”、“红双喜”等投资分红险,其复杂的条款,常常需要推销员通俗化的解释才能让人弄明白,而各行却无人主动地向客户推介。一些新国债、基金等的收益、风险情况也是客户所不熟悉的,单单看一看宣传册,客户根本弄不明白。
(五)个人理财业务同质现象严重。
1.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有同质化趋向,如在投资领域,几乎都是证券、外汇、保险、基金等投资产品的组合。就是目前的个人理财市场,对成熟市场的银行理财相比,更多的都是形似,还没有达到神似,那么它的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一个重新的整合,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个人理财的精髓和主要的方向就是它的个性化的服务。因为有一定财富的一个人,他在生命的不同周期阶段,在经过了不同的周期阶段,个人生命周期青年期、中年和老年期,他对理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人,他对于风险的承担偏好程度不一样,有的人承担一点风险的,有的人不愿意冒风险,所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投资需求,来进行个性化这个服务,进行产品的创新,这才是我们未来个人理财市场发展的一个真正的推动和方向。
2.在业务范围上表现为,把现有业务进行重新整合,普遍缺乏更为细致的客户分层,无法为客户提供切合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在财务策划上,技术、人才的支持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投资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从目前国内同业的情况来看,基础金融产品在同业之间相差无几,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定价无法展示出各商业银行的产品特色,同质产品的竞争完全体现为市场价格的激烈比拼,严重影响了理财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3.金融产品易复制的特点加剧了这一现象,一家银行刚刚开发出一项新的个人理财产品,其他银行就能立刻跟进,名目虽互不雷同,但功能特点相似、投资收益相当,几乎是克隆。于是现有的个人理财产品基本都是保险、证券、外汇、基金等的投资组合,缺乏特色。比如,同一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会被几家商业银行代理,或者同一商业银行代理的几家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只是名字的区别,而没有实质性差别。对个人客户而言,这些产品的确眼花缭乱,却缺少实际吸引力。
三、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经验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