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创新以前,货币定义比较容易,因为能够充当交易媒介的只有流通中的现金与活期存款,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与作为投资的其他资产界限比较明确。但金融创新以后,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空前加大,打乱了原有货币定义中的界线——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难以区分,交易账户与投资账户往来频繁,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互有兼容,界定货币的内涵变得十分困难。
1、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力。
在金融创新以前,货币定义比较容易,因为能够充当交易媒介的只有流通中的现金与活期存款,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与作为投资的其他资产界限比较明确。但金融创新以后,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空前加大,打乱了原有货币定义中的界线——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难以区分,交易账户与投资账户往来频繁,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互有兼容,界定货币的内涵变得十分困难。
(1)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
货币供给除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之外,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参与其中。供给主体增加,货币供给将受到更多的经济主体行为影响。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丰富,使得微观经济主体面临更多的资产组合选择机会。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预期判断在可供选择的范围内调整,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使得这种调整操作成为一种可能。这一调整过程也使得货币供应量日益成为由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而内生决定的一个经济变量。
(2)金融创新使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降低。
从经典的货币理论我们可以推导出货币供给的一般方程式: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狭义货币量M1受基础货币B、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d、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t、现金占活期存款比率k、转化后的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比率t以及超额准备金占活期存款比率e的影响。随着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的出现,这些因素都有相应的变化,从而不可避免地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中央银行在进行基础货币供给时要受更多的经济主体影响,可控性下降。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之外,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成为了货币供应者。金融业务的综合化和金融机构的同质化趋势,模糊了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混淆了这两类金融机构在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上的本质区别。特别是随着融资证券化程度的提高和金融市场的发达,“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使得存款货币的创造不再局限于商业银行。
2、金融创新放大了货币乘数,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能力。
由于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货币供给量都可以视为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乘积,因此,在央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既定时,货币乘数是至关重要的变量。而货币乘数又主要取决于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d、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t、现金占活期存款比率k、转化后的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比率t以及超额准备金占活期存款比率e等指标并与这四个指标都呈反向变动关系。在传统货币理论中,“货币乘数与货币流通速度趋于稳定”,而金融创新的出现,使得这四个指标随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1)、金融创新引起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实际缴存比率下降,使货币乘数变大。
rd和rt通常由中央银行规定,在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中被视为外生变量,但由于中央银行一般是根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不同而采取差别准备金率,活期高于定期。于是,商业银行通过创新存款账户和负债种类来减少实际缴存的准备金。
(2)、金融创新使t降低。
在金融创新中非存款性金融工具大量涌现,许多金融创新产品发挥着支票存款账户的作用。银行定期存款作为价值贮藏手段的吸引力降低,公众在资产组合的调整中就会将一部分定期存款转换为其他金融产品。因此,在活期存款不变时,定期存款在总的存款中所占的比例减小,使货币乘数发生变化。与一般存款相比,中央银行对它们的准备金要求却相对较低。
(3)、金融创新使现金占活期存款比率k变小。
现金占活期存款比率k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持币的机会成本、公众偏好与支付习惯、金融制度的发达程度等。金融创新既提高了现金以外的金融资产报酬率而增大持现机会成本,使公众减少持有现金量;又通过提高转账结算的速度与便利程度而降低成本费用,改变社会支付习惯等,使公众愿意持有活期存款而相应减少持有现金。k的变小使货币乘数变大。
(4)、金融创新使e降低。
金融创新一方面使得同业拆借市场十分发达,短期资金融通便利,而市场金融工具丰富,银行保持超额准备的机会成本提高;另一方面也因为公众的现金偏好下降,银行保有库存需求量下降,从而使银行尽可能调低e,这也使得货币乘数变大。
从金融创新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看,rd、rt、t、e和k各参数因金融创新的影响而变得不稳定,根据其与货币乘数的反向变动关系,必将引起货币乘数的大幅提高,并增加了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干扰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准确预测,影响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三、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
1、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1)、金融创新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力。金融创新所带来的证券化趋势和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有利于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其具体表现如下:第一,金融创新为政府融资证券化铺平了道路,为政府债券市场注入了活力,不仅满足了政府融资的需要,而且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了大量可供买卖的工具,使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能力大增。第二,金融创新引起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政府债券因兼备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成为各金融机构举足轻重的二级储备,也是最主要的流动资产。金融机构在补充流动性资产或进行资产组合调整中日益依赖公开市场,他们积极参与市场买卖不仅在客观上配合了中央银行的操作,也有利于增强政策效果。第三,金融市场创新和工具创新,使证券日益成为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重要资产。人们对各种经济信息、动态和金融市场行情十分关注,并据此作出预期,采取经济行动。这无疑有利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使得这一政策工具不仅可以调控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还可以通过操作发布明确的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微调。
(2)、金融创新削弱了再贴现率的效力。在调整再贴现率的操作中,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因为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后,只能坐等金融机构来申请再贴现时才能发挥作用。金融创新使这种被动性更为明显。在创新活跃的国家中,再贴现只是金融机构众多弥补流动性的途径之一,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出售证券、贷款证券化、同业拆借、发行短期存单,包括从国际金融市场借款等多种方式满足其流动性需要。除了拓展多种借入途径之外,金融创新还可以降低借入成本、提高借入便利度,其结果是金融机构对贴现的依赖程度下降,这就削弱了中央银行再贴现窗口的重要性,调整再贴现率的效力因此被打了折扣。
(3)、金融创新弱化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效力。金融创新降低了实际提缴的法定准备金。因为第一,金融创新使融资证券化趋势日益增强,它一方面使大量资金从银行流向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绕开了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另一方面,创新改变了金融机构的负债结构比例,尤其是商业银行,存款在其负债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通过国内外货币市场,如同业拆借、回购协议、欧洲美元借款等短期借入款和其他较长期负债如发行金融债券等的比重却稳步增加。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导致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大为减少,因此降低了提缴的准备金。第二,商业银行通过创造出的介于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之间或逃避计提法定准备金的新型负债种类来减少实际提缴额。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数额减少,所以其作用力必然被削弱。另外,金融创新使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弹性增强。正统理论阐述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作用机理的基本前提是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不变,那么增加或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起到数倍收缩或扩张银行货币创造能力的作 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