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1)、金融创新使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不断下降。首先,金融创新使得银行间资产的替代弹性大大提高。例如,当中央银行想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减少准备金供给以压缩货币供应量时,银行可以通过负债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资金,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通过减少贷款来满足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所以,要达到增减某一货币量的目的,必须使利率经常波动,利率调控对宏观经济变量的作用相对缩小;其次金融创新以后,银行越来越多地把资金转向纯粹信用中介以外的用途,非利息收入不断增加,利润总额对利差的变化反映灵敏度降低;另外,金融创新与金融国际化互为因果,跨国银行国外利润的比重不断上升,它对国内利率的变化反映越来越迟钝。
(2)、金融创新削弱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金融创新使货币供应量计算困难。金融创新后的产品往往兼有交易和投机的功能,在利率波动情况下,资金往往在支票帐户和储蓄帐户之间不断转移,这是要计算狭义和广义货币十分不易,造成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总量目标范围与实际经济增长经常不符。金融创新削弱了干扰了对货币乘数的准确预测,由于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货币供应量都可以看作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这两类集合变量的乘积,因此,在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既定时,货币乘数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性变量。
3、对国家货政策的传导机制的影响
资产证券化对传导机制的影响主要在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方面。资产证券化为银行和其他的发行者提供了广阔的融资渠道,无论货币当局怎样变动利率水平,都很难发生资本成本效应,货币供给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会减小;而且资产流动性的增强,也大大抑制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流动性效应,从这两方面都可看出,资产证券化削弱了货币当局利率政策的时效性。
金融创新使公众和金融机构通过派生的信用扩张满足其日益扩大的需求,加大了货币政策主体控制货币的难度,使中央银行难以判断既定货币增长率的实际运行结果,使得存款准备金率传导机制部分失效;金融衍生工具出现之后,原有的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发生了变化,需要修正货币总量的定义以反映金融衍生交易所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创新,使得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加大;信息收集、储存和传递的技术进步推进了金融创新的过程,都使得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数量控制货币和信贷增长的效率有所降低。
四、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的结构和内涵、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因而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中央银行)应积极采取对策,以求能在创新浪潮推动下的金融升级型发展中,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创新机制和动态的自我调整
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对既有货币供求机制与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意味着传统货币政策操作体系的失效,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本身功能的消失。如果说金融创新是市场本身发展力量的自发显示,而货币政策则是政府运用货币手段对市场发展中表现出的某些方面的失灵和缺陷进行的人为调整和补救。两者这种冲击与调整的对比较量便会持续下去。但由于不断进行的创新使整个市场货币供求机制以及中央银行所可以利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都将随之不断变动,货币资金运行中的失灵和波动的表现形式也将因之不同,需要运用不同的政策方式、借助不同的工具、进行灵活的调控。因此,从长远的发展需要看,必须在明确目标的条件下,在政策目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实现货币政策操作体系本身与时俱进的动态化调整,必须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的创新机制。
2、进一步提升中央银行的地位,确保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金融创新破坏了传统的货币供求机制,不管是货币需求还是供给都因此由确定变得不确定,货币政策的可控性大大降低,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同时也加大了政策的操作风险,稍微的政策偏差可能将诱发严重的宏观经济震荡。因此,必须切实保证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权威性和决策的独立性,竭力避免在政策制定和操作过程中不应有的外在干扰。同时,适应货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的变动,必须进一步提升确保中央银行的权威性,以保证其对其他各类参与货币创造过程的经济主体的影响力。
3、锁定单一的最终目标,灵活调整中间的目标
金融创新最为深刻的影响便在于极大地提升了经济体系运行的市场化和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这既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为规避金融管制而进行的创新,也表现在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内生性的加强,货币政策多重目标间的矛盾必将变得相当突出。作为货币政策,首要而根本的目标应当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为切实实现这一目标,防止其他目标的干扰和冲击,必须实现最终目标的单一化。在锁定这一根本目标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的经济金融环境,根据“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等要求灵活选择中间目标。在传统既有的条件下,我们主要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然而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货币供求机制的变化,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逐渐减弱。为保证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应当及时调整,适当考虑选择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等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
4、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提高政策操作的市场化程度
适应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必须突破传统模式,充分重视对社会公众市场反应的重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市场化色彩。具体如,面对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工具效力的减弱,提高公开市场操作这一政策工具的地位,规范政策操作,提高决策的透明性,更多重视货币政策操作对社会公众的导向性影响,通过调整社会公众的预期,在尽可能取得社会公众行为配合的情况下,实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5、政策环境的改革循序渐进,有步骤有重点地全面推进
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市场基础和货币政策环境看,整个经济体制仍处于市场化改革过程之中,特别是金融的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因此面对市场化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为确保货币政策操作的效率,整个政策环境也必须进行同步甚至前瞻性的改革与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加入WTO组织后不可避免地将出现一次大规模的金融创新浪潮,但也应当看到,这一创新浪潮并不是爆发式的集中涌入,不是突然间对西方金融产品的集中引进和革新,这一浪潮的推进同样存在一个逐渐吸收和本土化改造的过程。因此,为应对这一浪潮的影响,一方面必须适当加快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与速度,同时另一方面还应坚持整个改革的有序性和稳妥性、系统性。如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仍应当按已有的改革路径稳步推进,严格控制改革转轨风险,不可急于求成,冒然推进。
参考文献
索彦峰.金融创新、基本普尔分析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中央财政大学.2006-12
刘小兵.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对策.现代企业.2003-12
方显仓.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现代会计与审计.2008-10
李健.金融创新与发展.第一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杨星,彭先展.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财贸经济.2000(4) : 29-31
王大贤.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的影响.经济师,2003-1
黄燕萍.金融创新对传统货币政策的冲击及启示.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2
崔瑛.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西安金融,2003-4
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