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金融创新削弱了调整再贴现率的作用力。在调整再贴现率的操作中,中央银行本来就处于被动的地位,金融创新使这种被动性更为明显因为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后,只能坐等金融机构来中请再贴现时才能发挥出作用,所以,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的依赖程度与其作用的大小成正比。金融机构对再贴现业务的依赖程度,取决手从其他途径借入准备金的难易程度,金融创新中再贴现只是金融机构众多弥补流动性的途径之一,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出售证券、贷款证券化、同业拆借、发行短期存单,包括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借款等多种万式满足其流动性需要。除了扩展多种借入途径外,金融创新还可以降低借入成本、提高借入便利度,其结果是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的依赖程度下降。这就削弱了中央银行再贴现窗口的重要性,调整再贴现率的作用因此被打了折扣。
(三)强化了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
金融创新所带来的证券化趋势和金融市场的高度发达,十分有利于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并扩大了这一工具的影响面,增强了其力度首先,创新为政府融资证券化铺平了道路,为政府债券市场注入了活力,不仅满足了政府投融资需要,而且为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大量可供买卖的工具,使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能力大增;同时,改变了过去直截了当的买卖方式,创造出回购协议等灵活有效的买卖方式,使中央银行能够在金融市场上,主动地按既定的时间和数量注入或收缩基础货币。
其次,金融创新引起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政府债券因兼备流动性、安全性、赢利性成为各金融机构举足轻重的二级准备,也是最主要的流动性资产。金融机构在补充流动性资产或进行资产组合调整中日益依赖公开市场,它们积极参与市场买卖不仅在客观上配合了中央银行的操作,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政策效架。
最后,金融市场创新和工具创新,使证券日益成为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重要资产形式,人们对各种经济信息、动态和金融市场行情十分关注,并据此作出预期,采取经济行动由于政府债券是最标准的债券,其收益率和价格在整个金融市场中起着基准性和“牵头羊”作用,其他证券的收益率和价格形成都以此为参照系并在动态中保持着相对距离。因此,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还可以通过变动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和价格,影响一般证券的收益率与价格,影响公众和金融机构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这就加强了公开市场业务的“告示效应”,扩大了影响范围,使这一政策工具不仅可以调控货币供应量,而且还可以调控信用总量,还可以通过操作发布明确的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地引导与微调。
四、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由于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金融工具从总体上将往往倾向于降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相对增强了货币支付功能,这必然会增加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中对货币层次划分标准及控制上的难度,使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的区别不那么明显,不易对货币供应量做出相对准确的测定和控制。
为了更好地研究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我们首先考察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大体分为三个层次: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中央银行为了达到最终目标,必须选择可跟踪的中期指标体系,并加以控制,以实现最终目标。中介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各国不同的金融市场情况而有所区别。它不仅要与最终目标具有高度相关性,而且要与中央银行所能运用的货币政策部门密切联系。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需要通过操作日标来实现,操作日标是指中央银行所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窗口、准备金制度、再贷款、利率管理、信贷规模控制等。在金融创新的条件下,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使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不断下降。
首先,金融创新使银行间资产的替代弹性大大提高。例如,当中央银行想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减少准备金供给以压缩货币供应量时,银行可以通过负债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资金,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通过减少贷款满足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所以,要达到增减某一货币量的目的,必须使利率经常波动,利率调控对宏观经济变量的作用相对缩小;其次,金融创新以后,银行越来越多地把资金转向纯粹信用中介以外的用途,非利息收入不断增加,利润总额对利差的变化反映灵敏度降低;另外,金融创新与金融国际化互为因果,跨国银行国外利润的比重不断上升,它对国内利率的变化反映越来越迟钝。
(二)金融创新影响到货币供给量的可测性。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货币供给量的可测性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不断有不包括在货币供给量范围内的金融资产出现,使准确统计货币供给量的难度越来越大。金融创新使没有被纳入货币统计范围内,但履行货币职能的金融资产越来越多,且规模不断变动。金融创新模糊了作为中介指标的货币供给量的定义或含义,使中央银行越来越难以对其进行统计、监测和分析。金融创新对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造成了很大影响,这就打乱了原有的货币定义中的界限,给界定不同层次货币的内涵造成困难。特别是金融创新的持续化使得货币的概念得以不断扩展,目前不仅现金是货币,银行账簿上的存款是货币,在计算机的存储器和磁卡上的电子信号也是货币。各国中央银行虽然试图严格界定货币供给量的定义,划分流动性不同的货币层次,但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往往使这种努力成为徒劳。
(三)金融创新影响到货币供给量的可控性。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等政策手段来控制基础货币,但对货币乘数的控制能力有限。中央银行虽然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货币乘数,但货币乘数还受到存款人持现行为、银行体系流动性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根据货币供给的外生性而设计的,即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够灵活调节货币供给量。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减少货币需求、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等作用改变货币供给量;另一方面通过扩大货币供给主体范围,增大货币乘数等对现实货币供给产生决定性影响,致使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央银行的控制,而更多地受制于经济主体等因素的支配。因此,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外生性减弱,而受金融机构、企业、居民行为等内生因素的支配性增强,即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这无疑给有关当局控制货币供给量增加了难度。
(四)金融创新影响到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政策的相关性。 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