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全球金融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资金的转换主要建立在金融业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之上,可以很容易地把一种金融资产转换为另一种金融资产,然后再进入电子货币账户进行支付与结算,导致货币资金账户和投资资金账户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缩小。这使得货币统计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都在降低,传统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物价变化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加不稳定。
五、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使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
金融市场的创新使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加大。例如,一国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国内金融机构却可以通过欧洲货币市场筹措资金,达到信用规模,这就抵消了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应;当一国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国内金融机构则可能将资金转移到欧洲货币市场,回避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
(二)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
以往的传导机制理论中,商业银行充当着至关重要的导体角色,中央银行的意图主要通过商业银行传达到经济社会,“三大法宝”也主要作用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降低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却异军突起,地位迅速上升。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被迫向“非中介化”方向发展,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转向多种业务并重,尤其加大了证券业务、表外业务以及服务性业务的比重。商业银行地位和业务活动的变化,削弱了它作为货币政策导体的重要性及其功能,特别是随着中央银行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进行货币政策操作,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传导中的中介角色日益明显。
(三)金融创新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分流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大幅度下降,这就使中央银行通过增减法定存款准备金数量来控制信贷规模的货币政策作用力降低,使运用存款准备金率的传导机制部分失效,货币政策的力度减弱。
(四)金融创新使货币创造的主体形成多元化,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能力减弱。
中央银行传统的控制货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但金融创新使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其经营业务的范围越来越广,大量的活期存款涌入这些机构,创造出了大量的派生存款,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降低。
(五)金融创新增大了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
传导时滞是指从采取货币政策实施到取得最终效果所需的时间过程。由于货币政策实施后中间要经过金融机构这个导体做出反应才能最终影响经济变量,其间有一个多环节的传导过程,每个环节又要受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传导时滞本身就有不确定性。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和迅速扩散,改变了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使货币需求和资产结构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从而加大了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使货币政策的传导在时间上难以把握,传导过程的易变性很高,为货币政策效果的判断带来较大困难。
六、针对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调整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由于金融创新的广泛开展,各领域金融市场主体的组织模式和功能价值发生改变,货币运行所依赖的经济金融环境也更趋多元化、复杂化。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由于失去了先前的经济条件和现实依据,其有效性必然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和制约。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又是多方面的,既有扩大货币政策效果的积极因素,也有弱化货币政策效果的消极因素。为使金融创新更积极地发挥其对货币政策的正面作用,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必须全面协调金融领域改革、发展和监管,积极应对金融创新带来的挑战。
(一)加快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改革,积极适应金融创新大潮。
首先,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可测性在大规模金融创新发展过程中可靠性变差,将其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意义已经不大,必须研究采用新的货币统计口径或者选择其他可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比如利率;其次,应当加快改造和完善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工具结构,积极探索金融广泛创新背景下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新思路;再次,加快货币政策各层面改革,逐步推动我国货币政策范式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转变。中央银行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通过把资产价格、市场预期、经济景气指数等信息变量纳入到货币政策操作规范中去,能够更全面监测经济总体运行状态,有利于实现对金融创新冲击的主动性防范。
(二)提升中央银行地位,确保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金融创新破坏了传统的货币供求机制,不管是货币需求还是供给都因此由确定变得不确定,货币政策的可控性大大降低,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同时,也加大了政策的操作风险,稍微的政策偏差可能将诱发严重的宏观经济震荡。因此,必须切实保证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权威性和决策的独立性,竭力避免在政策制定和操作过程中不应有的外在干扰。同时,适应货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的变动,必须进一步提升确保中央银行的权威性,以保证其对其它各类参与货币创造过程的经济主体的影响力。
(三)锁定单一的最终目标,灵活调整中间目标。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内生性的加强,货币政策多重目标间的矛盾必将变得相当突出。作为货币政策,首要而根本的目标应当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为切实实现这一目标,防止其他目标的干扰和冲击,必须实现最终目标的单一化。在锁定这一根本目标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的经济金融环境,根据“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等要求灵活选择中间目标。在传统既有的条件下,我们主要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然而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货币供求机制的变化,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逐渐减弱。为保证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应当及时调整,适当考虑选择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等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
(四)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提高政策操作市场化程度。
适应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必须突破传统模式,充分重视对社会公众市场反应的重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增加货币政策操作的市场化色彩。例如,面对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工具效力的减弱,提高公开市场操作这一政策工具的地位,规范政策操作,提高决策的透明性,更多重视货币政策操作对社会公众的导向性影响,通过调整社会公众的预期,在尽可能取得社会公众行为配合的情况下,实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参考文献:
[1]尹继志.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和货币政策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7,(29).
[2]刘涛,高碧野.金融创新环境下的货币供求研究[J].深圳金融,2007,(4).
[3]蒋放鸣.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J].上海金融,2005,(5).
[4]倪青.浅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7).
[5]刘永生.谈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金融时报,2004,(7).
[6]裴海莉.金融创新与货币需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4,(4)
[7]尹继志.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和影响[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1).
[8]许崇正.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9]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