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行公布的数据,部分不良剥离至AMC之后,到2001年9月末,我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为6.8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为1.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6.62%。其中,实际己形成的损失约占全部贷款的7%左右。通过不良资产的大规模一次性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剥离后的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平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向建立"好银行"的目标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随后,央行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金融监管的措施,建立了不良贷款监测系统,国有商业银行也进一步加强了对信贷风险的内控管理,健全了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责任制。由此,银行信贷资产的存量和增量风险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化解和抑制。2000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出现增幅下降,从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净下降。中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分行行长会议于2003年1月中旬结束,四大行先后公布了2002年度业绩报告,都取得不俗的业绩。中银拔得头筹,实际经营利润472亿元(人民币,下同),账面利润111亿元;工行实现拨备前利润443亿元,比2001年增加103亿元,其中实现账面利润62亿元,增长5.63%;农行在2001年整体扭亏为盈的基础上,去年实现账面利润29亿,实际利润(账面利润+消化历史包袱)112亿元,比2001年翻了两番多;建行共实现经营效益3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8亿元,增幅16.2%。各行的不良资产率也在如期下降。工行、中银、建行2002年底的不良资产率分别为25.52%、22.37%、15.36%,比2001年底下降4.26、5.14、3.99个百分点。即便是历史负担最重的农行也宣布不良资产下降4.72个百分点。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依然不容乐观,据统计截止2003年底,国有商业银行又积累了近2万亿元的不良贷款,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近几年产生的新增不良资产。而且如果剔除了政策性剥离因素,那么截至2005年二季度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不是下降了9033.3亿元,而是增加了1156.7亿元。国有银行即将面对国门开放,其任务之艰巨、之紧迫可想而知。所以,目前国有银行的中心工作仍然是资产管理,逐年降低不良。
(三)巨额不良资产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
1、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特别是在银根紧缩或出现存款滑坡的情况下,银行无法通过贷款收回来增加头寸,往往出现支付困难,影响银行的声誉。
2、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即使有抵押物可以变现,但也存在一定的资金损失。资产存量制约着资金周转,使银行资金无法运用到更大的项目上,这对银行资金来源也是一种损失。
3、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不良资产对银行财务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较多的贷款利息无法收回,银行要如实支付这部分资金的利息及其它相关费用。另一方面,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一定时间内无论利息是否实收,都要计入营业收入。因此,企业所欠利息越多,银行虚盈实亏现象就越严重。
4、制约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资金是生产要素的龙头,资金沉淀配置效益便无法发挥,这又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实现。
由此可见,巨额不良资产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步履艰难,阻碍了银行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参与国际竞争。因此,释解不良资产,并消除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已刻不容缓。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一)不良贷款问题的背景介绍
从上述估算可以看出中国的不良贷款问题是十分严重的。而中国不良贷款的形成与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历程是分不开的。渐进式的改革历程虽然使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从国内已有的关于不良资产问题研究的文献来看,人们习惯将银行不良资产按其最初形成时间的早晚分为三种类型,并以之为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三种不同成因。即:1、计划经济时期及改革早期形成的不良资产(其时尚未脱离计划经济色彩,包括80年代的大部分年代);2、第二种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一段经济过热时期形成的不良资产(那段时间大概持续了三年作用,主要为一些房地产贷款)。3、第三种则形成于1994年以后的“经济软着陆”时期,并一直延续至今。但随着近年来产权经济学的日益兴盛并渐入国内,人们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认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只有一个:中国缺少充分发挥经济效率潜力的、合适的产权结构安排。
在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看,金融自由化、政府主导金融、银行风险监督和防范体系薄弱是产生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企业倒闭、破产、兼并、重组,特别是国有的大中型企业亏损面加大,致使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连续攀升,贷款逾期率居高不下,信贷资产持续在红灯区运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清收不良资产刻不容缓,化解金融风险迫在眉睫。不断蜕变出的不良资产,实质上是传统银行管理体制和信贷经营方式所隐含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现行环境的集中暴露,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其清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不良贷款的成因
1、企业因素。企业是信贷资金运动的主体之一,也是形成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方面。借款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缺乏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经营方针的缺陷。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使其难以成为真正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没有偿还银行贷款的硬约束机制,故意拖延、抵赖逃债在所难免。
(1)国有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强化管理的动力和压力,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没有长期、稳定的制度保证,企业规模虽不断扩大,但经济效益却在下降,企业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偿债能力越来越弱。
(2)借款企业自有资本金严重不足,过度利用财务杠杆,实行高负债、高风险运营。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依靠银行信贷支持起来,企业自有资本很少,真正承担风险的是银行,而非企业自身。在产业结构提升的同时,银行不良资产亦随之上升。
(3)企业改制在操作上尚存不规范之处,大量银行债权被悬空。一些企业采取“死一块,活一块”的方式,甩掉债务包袱“轻装前进”,银行作为企业的最大债权人深受其害。
2、银行内部因素。商业银行市场化的经济行为与滞后的内控、监管机制,为不良资产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1)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存在认识错误。首先是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旧体制的惯性作用,难以在短期内树立起风险和效益意识,忽视科学决策,片面追求市场份额、规模效益;其次对已形成的不良资产重视不足,没有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使企业的亏损与债务变成了商业银行的现实不良资产。
(2)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方面,商业银行的管理制度中缺乏一套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约束机制,造成事前规范不足;另一方面,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体制不尽合理,资金与规模脱节,信贷人员素质低,贷款三查流于形式,造成一些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投资失误等,极大地损害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3、从外部原因来看
(1)国家政策调整和政府干预因素。政府部门违背经济规律,直接干预银行和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于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和积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加剧了银行放贷压力。种种行政干预使银行违背贷款原则向一些严重亏损或理应被淘汰的企业发放贷款等。
(3)银行大量不良资产也与整个社会信用制度缺失、财务制度松弛有关。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与银行同属国家所有,都没有自主经营权。企业的资金来源除了财政投入以外,就是向计划部门申请贷款规模,为日后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4)我国的法律体系存在缺陷,法律不能很好地保证经济合同的正式履约,增加了社会契约的缔结成本。
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难点及制约因素 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8(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