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井县立大学的学者唱新(2004)根据实证研究把进入中国的外资动因分为以下类型:出口加工型、市场开发型、市场期望型、追随型、政府邀请型、其它。其中,出口加工型是指以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主要从本国进口,产品返销本国或出口第三国;市场开发型是指以进入当地市场为目的,开发并争夺现实的市场;市场期待型是指尽管目前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市场,但从长远来看,市场规模会不断扩大,跨国公司为了占领未来的市场而进行投资;追随型是指不是处于企业自身的目的,而是跟随相关企业或在经济团体的劝导下到中国来投资的企业:政府邀请型是指在当地政府的积极邀请下来当地投资的。(注10)按上述分类归纳的各国和地区投资动机的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各国和地区在大陆投资的动机
国家 出口加工型 市场开发型 市场期待型 追随型 政府邀请型 其它
日本 36.9 13.8 15.4 23.1 7.7 4.6
台湾省 29.6 11.1 29.6 25.9 3.7 0.0
美国 21.4 21.4 57.1 0.0 0.0 0.0
欧洲 14.3 42.9 28.6 0.0 7.1 7.1
平均 29.6 18.5 24.7 18.5 3.7 0.0
唱新《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行为和经营效益比较》2004.2 (注11)
(二)我国的投资环境极大改善是吸引外资的主要诱因
投资环境是诱发投资动机的首要条件,跨国公司的资本总是向那些市场潜力巨大、成本低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和社会安定的国家和地区流动,以保障投资的安全性和获利的稳定性。近几年跨国公司之所以不断扩大在中国的投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市场潜力,以及不断完善的投资环境。
1、中国是具有13亿人口的现实巨大市场。中国在经历连续10多年经济增长后,10多亿人奔向小康的步伐会加快。10年后至少可以产生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阶层,他们的年收入可能达1万美元左右的新水平,购买力水平会逐浪增高,这样中国这个新市场将比美国的市场更为庞大。如此诱人的巨大市场潜力,自然成为跨国公司未来全球市场战略竞争中至关重要的命脉。
2、中国是跨国公司寻求低成本型投资、提高要素投入回报率的理想之地。目前美、日、欧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生产,主要看重中国劳动力的低工资和高效率的生产条件。发达国家的工人工资是中国的10~20倍,尤其是科技人员的工资差距更大。成本低而获利丰厚,跨国公司自然到中国投资,这是顺理成章之事。
3、中国在国际上比较中立,国内政局稳定。“9•11事件”后,中国作为世界上安全系数较高的投资优选地的地位更加突出。我国经济已连续10多年平均保持10%的增长水平,经济稳定令人刮目相看。即使在去年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仍然在逆境中飞扬,达到7.3%的增长水平,从而成为外资规避投资风险的“安全岛”。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任何一家有长远战略眼光的跨国公司都不会甘心坐失中国无尽的商机。
4、中国“十五”期间巨大的投资规模令跨国公司十分看好。它包括新建铁路、高速公路、地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奥运会新建场馆项目,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等。如此大批项目,至少有4000亿美元以上的投资在向外商招手,为眼光敏锐的跨国公司所珍视。
5、中国入世后意味着外商在华投资的环境更理想。中国承诺按WTO的要求开放市场,将拓宽外商的投资领域,增大外商投资选择的自由度;大幅度清理、修改、完善经济政策和法律体系,为外商创造一个稳定、透明和信誉至上的法律环境,有利于外商的公平竞争。所有这些,使外商更加看好投资中国市场的前景。
投资的动机主要是受到跨国公司自身的生产经营和竞争状况以及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其中,跨国公司自身的经营和竞争状况包括汇率的变化、市场景气的程度、产品差别化的程度、产品所处的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的经营特征和竞争优势;当地环境包括生产成本、需求条件、市场吸引力、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等。两大类因素相互交叉,共同决定了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机。
三、外商对华投资的面临的问题
很多跨国公司最初来到中国,都对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很高的期望。认为中国市场容量巨大,产品销售价格在发展中国家当中属于较高的,而人工成本和运作成本较低,跨国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将会很高。事实上在某些行业,一些跨国公司的确已经相当成功,取得了很好的业绩。但是同时实践证明,在中国进行投资和经营并不像许多跨国公司原先想象的那么容易。近几年的统计表明,超过50%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盈利情况低于或大大低于他们原来的估计。因此,我们认为,经过一段时期的投资和经营,跨国公司都需要吸取经验和教训,应再重新分析一下在中国的市场所面临的问题。
(一)跨国公司面临市场限制的挑战
中国有13亿人口,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市场潜力巨大,不少产品在中国的现有市场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在日用消费品、家电方面,中国的啤酒、香烟、移动电话、相机胶卷等产品的销量都名列世界前列。以啤酒为例,虽然人均消费量不到10公升,但由于人口多,总消费量有16亿公升,居全球第二位。在其他行业,如通讯设备行业,中国现在每年增加1000万条电话线,增长速度为27%,从规模和增长速度来看,都是世界最大的市场,而至今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极有发展潜力。(注12)
但是,从总体来看,中国人的消费水平仍普遍较低。据统计,中国家庭年收入在8000元(人民币,以下同)以下的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有200万人,沿海城市有300万人,所有城市有9100万人,农村有49800万人,总计有589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在1995年,超过99%的家庭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下,年收入3 万元以上的家庭人口数只有800万,只相当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和长岛两地的规模之和。据我们的经验,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家庭才能作为跨国公司的营销对象。例如,对于一家食品行业的跨国公司来说,中国的市场规模在1995年只相当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或欧洲的丹麦。即使到2000年,中国的市场规模也只相当于美国中西部地区加上北部的缅因州,或者只相当于德国。(注13)
对于许多其他行业,虽然中国是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但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例如中国的私人轿车市场,据我们的经验,家庭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 万元才能成为私人轿车的消费者。而我们预测,要到2010年,中国才能有1700万家庭可以拥有私人轿车。所以跨国公司必须耐心等待市场的起步。
因此,由于收入增长的限制,中国消费者购买力仍很低,市场规模不像想象的那么大。而且,由于在零售、批发、电信等领域的限制,市场规模难以扩大。因此,跨国公司面临市场限制的挑战。
(二)跨国公司棘手运营成本问题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