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结构问题,从MM 理论产生之日起就形成了多个理论假说,如信号传递、融资优序等等。但是,这一理论的前提是:成熟的资本市场使得企业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融资方式;有效的市场监督与治理机制,使得企业必须谨慎地选择融资方式。但是我国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几乎所有企业,都不能自由选择融资方式;且融资制度的成本与不确定性都很高。这样,资本结构的选择本身失去其信号传递的功能。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很多现象表明,单纯从方法上检验资本市场的资本结构问题,而忽视相应的制度环境,其结论将是令人怀疑甚至是误导的。现实中,我国公司的资本结构现状和资本市场形态实际上是一种不对称信息情况下各种信号的无序混杂,致使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呈现出对传统或现代的资本理论的某些偏差:净资产规模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时,资产负债率反而最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更多地体现的是财务杠杆的负效应。而实证结果另一方面又表明:房地产公司的息税前利润率与净资产规模呈正相关关系,相应的,这就为银行发放贷款时提供了某种实际的参考。银行可以根据贷款对象的盈利能力、净资产规模、信用状况实行不同的贷款利率,贷款尽可能地偏向净资产规模大的公司。此外,实证结果显示,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处于50~60 %时,其经营业绩处于最高水平,所以商业银行和房地产企业均可参照之考虑贷款比例。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上市公司也是根据所面对的经济与制度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资本结构。但因为我国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及企业控制制度上的一些缺陷,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与西方现代理论存在较大偏差。其资本结构和融资行为受国家政策法规的影响十分明显。上市公司内部财务指标、公司自身状况对企业做出资本结构优化选择的作用并不大。所以我们认为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优化和资本结构管理观念的形成与行为的强化在我国仍需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实现。
目前,我国企业的负债率水平相对过高,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率在80%以上,而且在股票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债券市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使得企业在用债务融资时,只能向银行借款,造成了债务来源单一,债务资金使用频率不当等问题,不利于优化资本结构.不合理的资本结构不仅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利息负担,加大了企业的财务困境成木,而且还造成了企业经营效率低下。所以,我国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降低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旗程度,为企业优化资本结构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另外,我国许多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上市以后,便把股票融资作为公司融资的首选途径,不但极力扩大发行额度,而且公司的分配方案也很少支付现金,而多以配股为主,把股票市场作为获取资金最主要的途径。甚至认为,发行股票可以永久占有这部分资本,不必向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那样到期还本付息,就可以增加利润,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但事实上,如果股权比例过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这是因为,债券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硬性约束。债务必须还本金和利息,企业由于支付了利息和本金,现金流量就会减少,可以减少企业的代理成本,若公司无法偿还本金和利息,将会发生破产.所以,债务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是一种约束,减少了浪费资源的机会。
近几年来,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可能是中国股市最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许多投资者而言,国有股减持问题就如同“达莫克利斯之剑”始终悬挂在人们的心头。“股权分割”也被人们认为是阻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不过,在我们看来,国有股减持问题可急可缓。我们认为,国有股问题只是一个“现象”,而不是本质,造成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的本质是中国股市功能定位的错误。从中国股市的草创一直到现在,在管理当局看来,股市只是为了服务于特定目标企业群的融资需求而已,至于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只是个点缀和摆设。只要中国股市的功能定位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国有股问题就会永远存在,即便今天的国有股被减持了,明天还会制造出更多的新的“待减持”国有股。资本市场如何改革,其实产品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一个被国内外经济学家所公认的事实是,中国产品市场改革最成功的地方是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和壮大,从而创造出一个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国有企业效率的提高并不是因为自身改革的成功,而是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现在大概很少有人怀疑,竞争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经过二十多年市场竞争的洗礼,“中国制造”已经在全球显示了巨大的竞争力。我们相信,只有竞争性的资本市场,才能够为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注入强劲的动力。我们必须要从根本上改革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从服务于特定目标企业群的融资,转变为优化资源的社会配置。我们应该放松对非国有企业上市的种种限制,在资本市场上给予非国有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所争取到的同样机会和权利。与这一改革目标相比,国有股减持问题微不足道。另外,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非常的不均衡,相对于股票市场的较为成熟,中国的债券市场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企业发债在目前仍然是件希罕的事情,银行系统依然是中国企业获取债务的主要或甚至是唯一的途径。结果,中国的企业不得不依赖银行贷款和贸易信贷(公司以应付帐款的形式拖欠其它公司),后者导致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所要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企业大部分资金由负债融资,另一个极端便是采用发行股票来融资。所以,我国企业必须要改善和优化资本结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比如公司规模的大小及所处的发展阶段、适用税率的高低、生产产品的独特性等,寻求负债和权益的一个最佳比例。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罗思.《 财务结构的决定》.贝尔经济学刊,1977 :371~388.
[2]梅耶斯.《资本结构之谜》.财务学刊,1984 :575~591.
[3]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张兆国,陈华东,唐丽.《试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效应》.会计研究,2001 ,(10) :18.
[5]Ross. 公司金融,机械工业出版社.
[6]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7]王庆成.王化成.西方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8]MBA必修核心课程编译组.理财:资金筹措与使用[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9]郑君君.现代企业筹资组合决策及最优资本结构的研究[D].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8.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