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思路。同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2006年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和国有银行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无疑是一个迫切而严肃的重要课题。众所周知,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是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国现代金融制度和良好金融秩序的建立,最后, 从微观层面分析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资产管理 产权治理 风险控制 金融创新
【正文】:
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2006年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和国有银行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客观地讲,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还停留在一种形式上或外延性改革的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虽已暴露但远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从产权安排、组织形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业务领域、经营方式等方面考察,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还相距甚远,面对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现实,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积极探索改革。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银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得到建立和完善。20多年来,银行存款和贷款保持了比较快速的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银行金融服务的品种逐渐丰富。在为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我国的银行体系还保持了稳定,没有发生过大的银行危机。中国加入WTO标志着银行业将正式对外资银行开放,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早在1993年,当时发生的严重信贷扩张就暴露了银行体系存在的问题。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引起了更多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关心。在融入全球经济、贸易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是否拥有一个健康和富有竞争力的银行体系对于中国而言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但当前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不良资产率高, 潜在金融风险较大。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从建立之初起就担负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 这些贷款大多贷给了经营低效的国有企业而成为难以收回的不良贷款,这是当前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参照里昂证券公司的经济报告,目前大陆所有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52,520亿元人民币,而不良贷款额达43,217亿元人民币,占资产比率29%。其中目前大陆4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94,860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额为23,720亿元人民币,占资产比例25%。大陆3家政策性银行总资产额为13,730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额为3,432亿元人民币,占资产比例25%。大陆其他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16,780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额为4,195亿元人民币,占资产比例25%。大陆城市合作社资产总额为16,780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额为8,390亿元人民币,占资产比例50%。大陆信托公司资产总额为6,100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额为3,050亿元人民币,占资产比例50%。大陆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4,270亿人民币,不良资产额为430亿元人民币,占资产比例10%。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仍然占据国内银行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巨额的不良资产比率,严重地影响着其经营效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统计报表反映,中国工、农、中、建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平均比例为25.37%,按五级分类口径的不良资产余额高达16000亿元左右,大大高于国际同业水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披露了其截至2002年底的不良比例:建设银行境内分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67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36%;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率25.52%;农业银行不良资产率为 38.23%;中国银行不良资产率22.37%。这些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国有工商企业,其份额占全部不良贷款的70%以上,而且随着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将被淘汰,所以,潜在的金融资产风险还在不断释放。
(二)资产管理不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贷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这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比较单一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
截至2001年9月末,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总额为6.8万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为1.8万亿元, 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6%,实际已经形成的损失约占全部贷款的7%左右。当然,这还并不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划转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1.3万亿元不良贷款。而从理论上说, 早在1994年国有商业银行就不再承担政策性贷款而由三家新成立的政策性银行代为承担了。因此,除了政策性负担,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这中间,大约有70%可以归于环境,环境包括产权结构、信用文化、执法力度等,剩下的30%才归于银行体系内部经营管理上的原因。
首先,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贷款“三查”制度真正落实,授信不统一。不少项目贷前调查流于形式,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发展趋势等主要因素预测不准,在方法上重定性轻定量,缺乏科学的分析;贷时审查不严格、不科学,在放贷时违反规定与操作程序,使“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现象时有发生;贷后检查不积极,流于形式,重贷轻营的现象较普遍。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今后贷款的回收。另外银行对不同企业贷款方式(主要有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选择不当也是造成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我国商业银行从1997年开始实行授信制度,但由于授信不统一,往往出现同一借款人授信总额度超过其最大风险承受力的现象,造成信贷资金风险。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探讨(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