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是将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持有的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其风险和收益进行重组,以原始资产为担保,创设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资产证券化是利用资本市场对资产的收益与风险进行分离与重组的过程,资产收益来源于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了获得收益,资产的所有者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最初产生在美国,美国银行一些房地产抵押贷款期限很长,占压了很多资金,不能流动,于是银行将一些贷款进行组合,以贷款为抵押或担保发行债券,创造出短期金融工具,以解决流动性不足问题。20世纪70年代,国际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动,给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银行面临风险日益增大,这些不稳定的经济条件造成了银行财务结构的脆弱,使银行业发生危机,尤其以美国的储蓄贷款协会发生的支付危机较为严重。针对这种危机,美国国会于1989年通过《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实施法案》,成立了重组信托公司,具体方式由重组信托公司将储蓄贷款协会帐面上的抵押贷款出售,构造成抵押贷款组合,以资产组合的现金流为支持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正是由于储蓄贷款协会发生了危机,才直接导致了资产证券化的产生。资产证券化引入了更多的参与方,它通过信用增级,提高资产的信用水平,使资产能够流动起来,降低不确定性,使风险得到分散和降低。
与传统的融资方式不同,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以项目收入为向导的结构性融资方式。它以资产为基础,通过提供两个层次的信用,即资产本身信用和衍生信用,由各个参与主体通过资产破产隔离、信用增级等技术,将资产转换成可以流动的证券,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从而满足了各方参与者的不同需要,带来了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使不流动的资产通过转化为证券的方式而得以流动;另一方面,它使优质的资产能够脱离开发行人自身的信用,而以较低的成本得到稀缺的资本资源,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支柱,2004年上半年国内非金融部门贷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的比重分别为82.7%、12.3%、0.4%和4.6%,银行在金融活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资产质量显著提高,盈利水平大大增强。但是,商业银行仍然面临一些问题的困扰,如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存在功能错位,使得金融体系风险过多汇集于商业银行;投资渠道比较狭窄,难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资产负债管理手段不够丰富,存在流动性压力;收益结构还比较单一,收入来源还不够广泛等。同时,我国银行良好的成长性与巨额不良资产形成强烈反差,各行普遍面临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比重高、流动性差、运作效率低等问题,通过金融创新,特别是借鉴诸如资产证券化等国际成功经验,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办法。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出现,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可以将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从而有效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资产证券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满足监管要求,化解和分散信用风险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缓解流动性压力。
国内商业银行的负债以短期存款为主,而贷款资产却呈现出长期化的倾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长期融资的功能主要由资本市场承担。在我国,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仅占5%左右,商业银行长期承担了本应由资本市场承担的功能,公路、电厂等大量基础设施项目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重逐年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加息周期的来临以及金融投资产品的蓬勃兴起,储蓄存款出现增势减缓的势头,贷款长期化与存款短期化、贷款流动性降低与存款流动性增强两对矛盾并存,银行资产负债期限明显错配,银行“短借长用”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凸显,导致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大。监管部门规定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不超过120%,据悉,不少银行已接近或超过这一监管上限。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出现,则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可以将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从而有效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
(二)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进行有效资本管理,改善资本充足率。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银行监管日益加强,解决商业银行风险,特别是风险资产与经济资本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和突出。如何在有限的资本条件下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靠不断扩充资本的外延增长模式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置疑。而靠不断降低资产风险度,大力发展低风险或无风险的中间业务这种内涵式的增长模式越来越受到推崇,这其中资产证券化业务不失为解决矛盾的较好方式之一。根据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在充分计提各项损失准备的基础之上计算资本充足率,2007年1月1日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近年来,随着金融资产的快速扩张,国内银行普遍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难题,浦发、招商、民生纷纷采用配股、可转债或发行次级债等方式充实资本金,这固然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大规模融资容易引发市场的极大反响,招致投资者的抵制;且发行次级债不能改变银行资产规模及风险权重,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根据《巴塞尔协议》对不同类风险资产的资本要求,银行能够主动灵活地调整银行的风险资产规模,通过对贷款进行证券化而非持有到期,来改善资本充足率的大小,以最小的成本增强流动性和提高资本充足率。
(三)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