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贷款和信用卡应收款是国外重要的证券化产品。尽管目前我国汽车贷款和信用卡应收款的绝对规模还较小,各种制约因素短时期内还得不到有效解决,但汽车贷款和信用卡应收款的风险也逐步凸现。从开展汽车贷款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入世后,关税税率下降,汽车价格大幅度下降,起初因为价格过高而被压抑的中国汽车消费购买力很可能会一下子被释放出来,产生爆发性需求。同时,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不断发展,可预测汽车贷款在近年内有较大发展,开展汽车贷款证券化的条件也会逐渐趋于成熟。
信用卡证券化也以其发行的证券信用级别和收益水平高、早偿风险低等优点受到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广泛欢迎,同时证券化也降低了发卡人的融资成本,为他们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虽然信用卡消费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但相对于企业/法人信贷来说,个人信用卡的良好记录和蓬勃发展的个人消费信贷两个方面的因素则意味着银行信用卡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纪念,信用卡业务必将成为银行业务和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信用卡应收款进行证券化也将成为银行融资时的备选手段之一。
四、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实质性的试点操作。
加快证券化试点工作的推进,确定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办法、试点机构。审定商业银行的证券化方案(包括证券化的资产类型、会计处理方案等),及时总结已有的证券化操作经验并进行扩大试点范围。
(二)解决特殊目的载体的法律地位。
尽管SPV不承担实际的管理工作,但它是资产证券化交易机构的中心,也是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中最典型的创新之处。可以允许试点银行设立专用于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公司(SPC),允许特殊目的公司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方面享有特殊性,保证同试点银行之间的破产隔离。在立法方面,可借鉴部分资产证券化市场成熟的国家或地区的做法,修改《公司法》或在专门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法》中对特殊目的公司的公司性质、设立、董事会与治理结构、经营活动、破产清算等作出专门规定;或者制定《特殊目的公司法》,保证特殊目的公司与发起人、受托人之间的破产隔离,赋予特殊目的公司发行证券的资格。
(三)明晰会计、税收方面的支持政策。
明确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会计、税务、报批程序等一系列政策问题。不论经济发展到哪个阶段,会计核算都需要进行规范,规范主要是针对信息的提供,但同时也就必然的涉及到了规范交易和事项的整个会计处理过程。证券化的主要动机是减少资本需求、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资金来源等,证券化会计就服务于这些动机。参照国际会计标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资产真实销售标准,制定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销售、融资的会计处理原则以及交易后资产负债与留存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税收政策直接决定了证券化融资成本的高低,决定了证券化融资结构是否有效。过重的税收负担会使资产证券化失去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的成本优势,过多征税环节会给资产证券化交易造成很大的麻烦。因此,政府有必要介入资产证券化过程,通过税收制度的创新来降低证券化的税收成本,推动证券化的发展。
(四)明确资产支持证券的性质并解决可交易性。
建议明确资产支持证券可以采用债券和信托凭证方式。对于债券性质的证券化产品,纳入《证券法》的管辖,建立资产支持证券的注册、审批及信息披露制度,明确和简化特殊目的公司发行证券的审批程序,规范资产支持证券私募和公募发行的条件、方式。对于信托性质的证券化产品,修改《信托法》,允许特殊目的信托发行资产支持信托证书,明确信托证书的证券性质,提高信托证书的流动性。条件成熟时允许特殊目的信托发行无纸化、可集中交易的信托权益。
(五)培育机构投资者并规范中介机构行为。
中介机构是证券化市场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协调行动,好比市场中的润滑剂、协调器和保险钮。因此有必要扩大投资基金、保险基金、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范围,使其成为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允许外国投资者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或将资产转移给国外特殊目的载体,明确外资投资和国际证券化有关的结售付汇问题。进一步规范资产评估和信用评级制度,着重培养几家在国内有权威性、在国际有影响力的资信评级机构,建立完善的资产评估标准体系。加快发展担保市场,规范中介机构的运作及其市场行为,加强对資产证券化市场的监督。
随着资产证券化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中国资产证券化之路的前景也越来越清晰,其对金融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正随着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从工商企业的应收账款,到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应收款;从一般的资产抵押证券,到用于改善资产负债表的证券化产品;从抵押证券到资产支持证券,资产证券化几乎涉及到全部金融领域。相信这一影响金融业发展格局的重要金融创新活动,应该也能够在我国得到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是缓解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但是无论是法律、制度建设还是市场体系完善都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立法部门、监管部门、商业银行、中介机构、学术机构等各方力量应共同努力和推动,需要政府、企业、投资者等各方面参与主体不断努力才能在使商业银行成功实施资产证券化,促进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使其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陈林龙、王勇:《现代西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 邓伟利:《资产证券化:国际经济与中国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3. 詹向阳:《中国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创新运营成功模式全集》,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4. 何小锋:《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5. 于凤坤:《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6. 李曜:《资产证券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7. 赵联盟、李志刚:《创新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金融时报》,2004年4.月第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研究(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