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采用了多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指针来评价竞争力。各种经济社会因素也的确和竞争力有关。似乎各种经济社会指针只要和竞争力有关,都可以用来评价竞争力,反过来一般的经济社会评价也可以作为冠以竞争力评价了。独立开展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和特色消解了。一般经济社会指标及这些指标的加权综合表达的是某一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静态的结果,竞争力确是动态的变化的能力,静态指标如何表达动态趋势?IMD体系没有解决。
(三)波特的国际竞争力“国家菱图”
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是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 波特教授提出的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National Diamond)理论,将该理论作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经济分析范式。“国家钻石”理论是指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要素创造”(Factor Creation)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禀赋;(2)需求条件,包括市场需求的量和质(需求结构、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等);(3)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4)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此外,政府和机遇也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迈克尔.波特认为,每个决定因素对产业国际竞争力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各因素可能单个发挥作用,也可能共同发挥作用,但是一个决定因素作用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其它因素的作用。因此,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因素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逐步演变的复杂系统。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在于视制度因素为给定的前提而没有予以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碚研究员研究指出,波特的分析范式尽管十分富于启发性,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对于不同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范式也未必一成不变。他还指出,由于我国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视野应集中于经济分析较易把握的领域以及因果性比较清晰的关系。首先可以从对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始,因为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是必须能生产出可以为市场接受的产品。 所以,从国产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状况及其直接和间接决定因素的分析入手,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产业发展具体情况并易于进行更深入的国际比较研究的经济分析范式,是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一条可行的道路。我国石材产业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竞争力领域还是空白,采用出口数据评价法更适合我国石材国际竞争力研究,而非“国家菱图”。
(四)出口数据评价法
根据有关文献,以进出口数据为基础来分析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指标是非常多的,但用的最多最广的是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除此以外还有净出口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优势指数、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等。
1、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是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这一指标反映一国出口的整体竞争力。该指标可以是一个国家出口总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之比,反映国家在世界出口市场的比重;也可以是一国特定产业或者产品的出口总额与世界特定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之比,反映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比例。出口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国、该国某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
采用此种指标最大的优点就是概念清楚且计算简单,被广泛应用于国际竞争力分析研究,但是它无法客观比较同一国家不同产品或不同国家相同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其分析与解释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2、贸易竞争力指数(TC)
贸易竞争力指数又称可比净出口指数(NTB),贸易竞争指数可以表明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从而反映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上供应的其他国家的该产品来讲,是处于生产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势的程度。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分析价值的国际竞争力测度指标,又称作相对出口绩效(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 REP)指数, 指一国某产品的出口在全世界该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与该国所有产品的出口在世界总出口中的份额的比率。
采用RCA指标可弥补市场占有率指标的缺点,将各国各产品全球出口市场占有率或在该国总出口的比例标准化,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优势,被广泛采用。
4、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
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是指某产品国内生产和消费之比,与该国所有产品的生产之和与消费之和的比。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大于1,说明不但满足了国内需求,而且有净出口,其相对竞争力较强。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小于1,说明该产品国内生产不能满足国内消费,其相对竞争力较弱。总体来看,该指标值越高,说明该产品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上的地位越重要。
5、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
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是指通过计算每件商品的出口价格的变化,来间接地反映出口商品的质量的变化。该指标值大于1表示出口价格反映产品质量上升,小于1表示产品质量下降。
综上所述,无论是波特还是IMD,他们的研究都属于一种基数比较方法,即每个个体的竞争力水平是可以量化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如果从序数比较的角度出发,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很好的研究工具,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基于比较的指数,或者说是一个终值——是对各国某一既定产业在最后消费领域竞争力的比较,忽略了其生产过程,也忽略了该产业在各国的要素禀赋情况(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一日千里的发展态势下,要素、资金的流动规模空前且因为科技的驱动流动成本日益下降,这种忽略是可以接受的)。换句话说,它们是种种因素作用之后对结果的一个观察指数。
在我国石材国际竞争力研究中,本文认为研究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基本反映我国石材出口国际竞争力状况。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实际条件, 下面试用这三项指数对近年来中国石材出口的竞争力进行量化分析。
三、我国石材出口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我国石材生产与石材贸易的国际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从刀头式金刚石工具引用到石材加工业之后,国际天然石材工业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世界石材工业增长率保持在4.5%左右,1981年世界只有意大利和西班牙两个国家石材开采量达到100万吨,1991年超过100万吨的国家增加到10个,1994年超过200万吨的国家有三个,即意大利、西班牙、中国。开采量分别达到750万吨、340万吨、250万吨。1998年意大利开采量依然领先,中国跃居第二位,开采量达到600万吨,占世界开采总量的12.9%。2004年中国开采量约18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4%,居世界第一。
从区域来看,1998年欧洲天然石材的开采量占世界总量的52%,亚洲占29%,美洲占5.5%。2003年欧洲所占比重大浮下降,只占世界总量的36.57%。1994年—1998年世界开采量大致为:1994年3680万吨,1995年4080万吨,1996年4290万吨,1997年4520万吨,1998年4740万吨。 提高我国某类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