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成份过高对金融发展存在阻碍作用。国有制是政府对金融业严格限制的政策之一,银行国有制扩大了存贷利差,限制了向私人部门信贷,妨碍金融业竞争,不利于股票市场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同时,银行国有制提高了金融部门发生危机的概率,不利于金融业的稳定,有数据表明,国有银行资产比例和银行危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17。
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吸收多种经济成份,可以为本身带来许多好处。金融机构参股商业银行,有利于先进机制和管理手段的相互渗透。工商企业参股商业银行,有利于协调银企关系,促进产融结合。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只是手段,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目的应当是形成良性的资本补充机制,改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所面临的问题
(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坏帐率高。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率相当高。据官方统计,截至2003年9月末,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9992.27亿元,不良贷款平均比率为21.38%,与国际标准相去甚远,远远达不到上市所要求的10%的标准。为了解决国有银行坏账率高的问题,国家于1999年相继成立信达、长城、东方和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负责收购和处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剥离出来的一部分不良资产,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卸下了1.4万亿元不良资产的沉重包袱,然而,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并不是能够百分之百的解决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问题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回购率购买不良贷款,一般来说回购率在30%左右,余下的这部分不良贷款就需要银行自己来消化,在不良资产剥离后,截至2003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仍高达2万亿元以上,而且随着业务的发展,坏账率仍有回升的趋势。
(二)股市是否能够满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吸纳资本金的需求。
我国国有银行的资产规模相当大,因此要将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1%,至少需要500亿。要使中国四大国有银行达到所需的资本充足率,至少需要几千亿元。近年来,上海、深圳股市每年筹集不过几千亿元资金,倘若国有银行上市,一下子吸收了如此巨额资金,股市是否能够承受的起。
三、对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政策建议。
(一) 产权结构中股份成分的占比。
产权结构中股份成分的占比直接影响到产权结构的效率。股份成分主要是国有性质股与社会股的比例关系。从产权的一般意义上分析,国家或政府所有和控股的企业,通常也称为公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相比具有固有的劣势,国有金融企业也是如此。清晰界定产权是保护财产和资源有效使用的前提。但是,如同有些私人产权被弱化一样,企业的国有产权实际上可能并未真正界定,虽然名义上国有股权属于国家和政府,但在实际上处于无人关怀或照顾不周的状态,国有股权及相关的国有企业类似于一种公共财产,存在“公地悲剧”现象,导致国有企业被过度“开垦”,甚至资产流失。产权经济学证明,如果产权界定不清,外部效应将导致资源不能获得最优配置。
从世界经验来看,如果银行产权结构中国有性质股占主导地位,那么银行的管理控制框架、内部业务部门的设置以及内部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带有政治官僚组织的色彩。公有金融企业一旦具有公共财产属性,与金融企业相关的缔约各方(产权经济学认为企业就是合约的集合),包括政府及其代理人、债权人、经营层、员工等会利用各自的信息优势最大程度地从金融企业攫取自己的利益,实现各自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从而金融企业发展的机制遭到破坏,金融资产浪费和流失极为严重。美国布兰蒂斯大学教授加利•H•杰佛生就从公地经济的角度解释转轨国家金融危机,杰佛生认为公地经济是一种由若干层次产权没有完全界定清楚的经济主体构成的制度,这种经济制度容易导致寻租行为,使经济在金融危机面前不堪一击;产权界定有不同的层次,产权首先在个人层面上界定,然后在企业层面上界定,最后在最高层面的经济组织如财政和金融体系上界定;在转轨经济国家,当底层经济机构的产权已经界定清楚时,上层经济机构产权尚未界定清楚,底层机构就会过度消耗上一层机构的金融资源,形成资源空洞化,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由于银行部门公共财产的存在,致使银行受到侵蚀,削弱了银行实力,这是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产权多元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包括降低原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产权比例,增加私人产权比例,体现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私有化过程。这种方式从内部改变国有银行的治理机制,有利于原来金融机构彻底转变经营行为。银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必须刺激和提高私人股权所有者对银行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的积极性。以下两个因素影响私人专用性资产投资的积极性,一是银行私人产权的完整性,如果政府对私人产权限制过多或私人产权缺乏安全性,银行私人产权就是不完整的。保护私人产权是私人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的前提,只有政府给予私人足够的产权保护的可信度,私人才不会出现短期化行为,否则私有化只会成为瓜分公共财产的形式。二是所有权结构,如果私人产权比例过低,私人将缺乏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的动力。所有权及相应的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关系着人们是否具有专用性资产投资的积极性,获得此权利的一方有动力进行专有资产的投资,而这种投资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益的提高。因此,银行私有化改革在加强产权保护的同时,应趋向大幅度降低国有股权比例,增大私人股权比例。
(二) 要建设与完善外部治理环境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外部治理也非常重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二是银行监管,三是法律环境,这些都还需要继续大力建设和完善。另外,加强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也都会积极促进银行的公司治理。 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