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而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面临着许多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随着2006年我国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面临的将是国际著名银行集团的激烈竞争,这些国际大银行集团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很高的效率,要想和这样的对手竞争就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现代银行制度,调整银行产权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国外大银行的成功经验表明,股份制改造以及上市是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的必由之路,因此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想达到改革的目的也必须进行股份制改造和整体上市,只有这样,做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才能够符合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才能够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以及在上市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率、治理环境、内控
【正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势在必行。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协议,至2006年我国将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可以预料,面对具有巨大市场的中国,国际上著名的银行集团必将纷纷涌入,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将是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而国内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加之未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体制,长期处于政企一体的经营模式,并未真正的经历过激烈的竞争,因此整个金融体系十分脆弱。中国商业银行要想使自己在与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就必须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进行产权结构、内控制度建设等全方位的改革。现就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及上市加以分析。
一、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的必要性
(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是补充自有资本金的必要手段。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商业银行实力强弱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2004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 11.20%。而资本金严重不足是长期困扰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一大难题,目前,我国大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没有达到8%,加权风险资产总量过大,缺乏正常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根据英国《银行家》的报告,世界上资本充足率最低的25家银行中,中国有9家银行入选,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扩张能力。从国外大银行的经验来看,商业银行上市是补充资本金的有效手段。因此,要通过股份制改造,吸纳新的资本,建立一条正常的、稳定的、有效的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方式和渠道,从根本上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政企合一,承担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
在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一直是国家财政,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为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成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重任。从1979年恢复成立中国农业银行到1994年组建3家政策性银行期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一直承担着为国有企业发放政策性贷款的任务。据统计,改革以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每年贷款额的80%以上流向了国有企业。1996年底,国有企业占用的国有银行贷款余额47434.7亿元。没有银行的金融支持,国有企业的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金融支持却使国有银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僵化,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使得连年亏损,银行贷款自然也是无力偿还,因此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大量贷款变成了不良贷款。即便如此,国有银行还是继续向国有企业发放贷款,其中有不少贷款银行在放贷时就知道将会成为不良贷款。这是因为,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同属于国家资产,它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因此国有银行在提供贷款给国有企业时并不是完全从银行本身的利益出发来考虑是否应该放贷,而是根据国家的行政指令来决定是否放贷,而国家出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往往要求国有银行向一些经营效益不好,甚至濒临破产边缘的国企贷款,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经营体制的弊端,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不能获得效益,向国企贷款成了一个无底洞,有去无回,国有银行虽然为国企改革作出了很大得贡献,但是银行为此而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惨重的。这种政企一体的经营体制必定带来不良贷款大幅上升的后果。
要根本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国有银行产权结构改革入手,将政府完全控制国有银行逐步转变为多种投资者共同治理的模式,这样就使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不完全由政府垄断,所有者各方共同对银行的经营进行监督。而在这个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就必须采取股份制改造以及上市的方式来吸收各种投资者。
(三)上市是国有商业银行改善资本结构和管理结构的强有力促进
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 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清晰银行的产权,合理设计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单一股东绝对控股,将难以形成股东之间良性的决策机制和制衡机制。
根据拉普塔等人的研究,1995年在其考察的92个国家中,平均每个国家前10大银行的42%的股权属于国家所有。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审慎监管调查表明,全世界4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银行业的国有制在许多国家仍然流行,国家所有或控制的银行资产份额仍然很高(见图1)。而且越是贫穷的国家,银行国有化色彩越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银行国有制趋于下降,但高收入国家下降较快,发展中国家下降幅度较小,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还有30多个发展中国家国有控股银行占银行体系总资产的比例超过50%。 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