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但这种手段不宜用得过多,以免干扰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运行秩序。
在上述的内容当中,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也是金融市场化的核心内容。这是因为价格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普通商业的价格机制影响的只是一个市场的局部均衡,而金融市场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其价格机制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从微观层面看,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定价权是其基本的权利。没有定价权的企业,其经营成效是其自身所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改善经营也就无从谈起;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就成为无本之木,更重要的是,计划利率将始终是国有银行缺乏效率的客观理由。而从金融调控的角度看,随着经济周期由计划周期向市场周期转变,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最重要主体之一,其行为具有越来越强的不可控性,只有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间接金融调控,才能增强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调控的敏感度,对基准利率的敏感度,从而改善宏观金融调控效果。利率市场化,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让商业银行享有利率自主权。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体系建设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
银行机构的结构不合理,竞争性市场尚未形成。我国虽然目前已建立拥有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合作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等多元化银行体系,然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规模仍处于垄断地位,再加上政府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政策上的倾斜和对其他银行的种种限制和干预,使整个银行体系并没有真正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这与利率市场化要求的公平竞争环境还有一定距离。
银行管理者的观念落后。目前,许多中资银行管理者还缺乏市场观念和能动性。在利率市场化下,各种风险必然加剧,若银行管理者的观念不更新,还以追求速度和规模为首要目标,那么规模越大,发展速度越快,风险也将越大,由此引起的损失也将越惨重。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央行将面临新问题新挑战
人民银行如何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制定适时适度的基准利率,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影响市场利率,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显得不够成熟,缺乏一定的经验,最主要的是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对基准利率水平、结构的变化范围和程度进行深入地研究、计算和分析。
由于受到市场竞争、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未来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市场利率的频繁变动和利率在地域上的不一致。人民银行如何加强对商业银行的指导和监管;如何维护利率秩序,防止新形式的高利吸储;如何监测分析开放利率后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并对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利率风险如何做出及时有效的防范,就目前看,其手段较少,方式单一。
(三)利率市场化在一定时期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出现效率下降
利率管制条件下,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利率风险,如今多变的利率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贬值,资金成本增大,单靠增加规模已不能使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另外,利率市场化后,各商业银行可能会采取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等措施,扩大市场规模,增加资金实力,争取和稳定最佳客户群体。但这样一来,银行利差空间缩小,相应利润就会减少,商业银行可以回旋的余地缩小。如果面临一定的市场冲击,如外资银行不惜成本强占市场,各商业银行的抵御能力就会下降,使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四)国有企业相关行为对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阻碍
在我国,国有企业是银行业等金融中介机构服务的主要对象,因而国有企业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秩序和效率,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效果。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中约80%来自于银行,相比之下,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内源融资率一般在50%一80%之间,而且外源融资的50%左右来自于证券市场。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理性,只求投资规模,不讲投资效益和风险,导致银行形成大量坏帐,成为金融安全的最大隐患。若国有企业的经济行为没有较大改善,无疑会影响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实现。
利率市场化蕴藏的风险改革孕育着机遇,也蕴藏着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可能产生多方面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对以下方面,我们一定要有备而行。
1、利率水平升高蕴藏的风险。
从一般规律看,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为资金短缺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结果通常是利率水平的持续升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很难例外。利率水平升高蕴藏的风险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筹资成本增加,导致投资规模减少。二是超高利率吸引外汇过度流入,造成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
2、价格制定权蕴藏着金融腐败的风险。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只有贷款与不贷款的权利;但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银行有了两个权利,即贷与不贷的权利和贷款价格制定的权利;这时在金融机构中有可能出现“人情利率”和“关系利率”或借机提高贷款利率的政策性漏洞,而不是真正根据风险加权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施合理定价。这蕴藏着金融腐败的风险。
3、企业高利率借款蕴藏着债务风险。 论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