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的目的之一就是让银行根据风险加权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施合理定价。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贷款需求之所以得不到满足,主要原因是银行觉得风险太大。而高风险就应当有相应的收益与之匹配。这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很难做到。一旦利率放开,银行就有可能冒着高风险以获得高收益,而国有企业和部分其他企业本着借了款不想还的思想势必会利用银行赚取高收益的心理以高利率争取贷款。这一过程本身可能会导致不良信贷资产的增加。
4、银行过度竞争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
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银行有了利率自主权,可能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这样利差缩小,银行的利润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利率风险却增大,经营不善的银行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如美国在1986年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后的几年内,平均每年有约200家银行倒闭。银行的倒闭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引发银行危机,这种状况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建设。
5、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蕴藏的经济泡沫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投入股市、房市的信贷资金失去管制,股市和房市的高额回报有可能不断吸引大量信贷资金通过种种途径流入;这可能会引起股价和房价的飚升和“泡沫经济”的出现。
五、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
利率市场化不是想什么时候市场化就什么时候市场化,它需要一定的条件,可以说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条件的过程。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利率市场化要顺利实现,必须尽快完善以下五方面的条件。
1、中央银行的有效监管是确保改革有序进行的前提。
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实现利率市场化二个重要的基本条件。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对利率的监管方式是间接调控,这种间接调控依赖于监管机制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不是说不需要金融监管,相反,还应强化监管。拉美三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典型的激进模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放开了对利率的管制。其本意是要促进金融业的竞争,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以此来稳定宏观金融形势。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实施后,金融机构正常的竞争因素未发挥主要作用,相反银行却被一些大集团所拥有,成为它们的资金供应商,加上监管不力,导致贷款质量下降,坏账增加。巨大的劣质金融资产说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是低下的,从这个角度看,改革是失败的。而法国对利率监管方式的有效性体现在完善的监管法规、健全的监管机构和先进的监管手段的结合上,这点尤其体现了制度安排的决定性作用。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如何呢?一方面,金融监管出现了喜人的变化。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警示及国内经济形势的压力,使我国在近年大大改善了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但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又存在多方困境,如何尽快使金融监管摆脱困境,为利率市场化的根本推进创造条件更显迫切。
2、宏观经济环境是引起利率水平异常波动的最重要因素。
宏观经济环境对利率水平的影响是通过银行和企业来进行的。当宏观经济稳定时,有助于银行和企业间维持稳定的关系,降低了信息不完全对双方行为的约束。稳定的银企关系,有利于保持市场利率的平稳,降低波动幅度,这显然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了重要条件。当宏观经济不稳定时,利率一旦放开,在无完善监管机制时,银行就会出现道德风险,为追求高收益而提高利率,容易引发借款人的冒险行为,而且宏观经济不稳定会使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加,还会引起企业对短期信贷的过度需求,易导致短期利率骤升,对利率市场化极为不利。
3、利率市场化以商业银行真正市场化经营为前提条件。
从我国看,利率市场化的构造重点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和一般企业的真正企业化,由于目前未实现完全的银企企业化,利率市场化就缺乏相应的基础。利率市场化,银行有利率自主权,同时也必须对这种自主权承担责任。这就要求银行能够根据风险与收益的权衡来确定存贷款的利率水平,也就是要建立起相应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润激励机制。使得商业银行不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而过度参与高风险项目,也不会因逃避风险而一味缩小贷款规模。要使银行在信贷决策过程中,不受来自外界的干扰,不会因竞争而过度抬高或降低利率水平。
商业银行要建立起风险约束机制和利润激励机制,必须产权明晰、责权明确,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运作。我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制必须加快进展。真正的商业银行应该是追求利润的企业。
4、利率市场化同时要求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金融部门的稳定和发展不可能没有稳定和健康的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取决于企业的状况和该国的产业结构。利率市场化将使利率上升,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因此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很大。企业的经营机制又是制约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具有责、权、利相制约的经营机制,那么它对利率的变动就具有相当的灵敏度,就能根据利率变化采取灵活的融资方式和投资策略。反之,企业就无法主动防范和化解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顺利推进。
我国利率机制不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作为利率调整的对象,预算约束软化,行为不规范,从而使其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因此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尽快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的利益驱动和风险约束机制,增强对利率的灵敏度。
5、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 论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