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merge)与收购(acquisition)简称并购,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活跃的国际间企业产权变动的交易方式,是指一家企业付出一定的代价,取得其它企业资产和收益的支配与处分权。这种途径可以通过直接购买另一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整体性资产)实现,也可以通过购买另一企业的股票达到控制程度,从而间接地实现对其资产的支配权,还可以通过两个企业合并成一个新的企业而实现。而跨国合并则指原属两个不同国家企业的资产和经营被结合成一个新的法人实体;跨国收购则是指企业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从当地企业转移到外国公司,前者成为后者的子公司。
目前,跨国并购主要特点有:
(一)“合纵连横”、“强强联合”是跨国并购的主要形式
所谓“合纵”是指依托优势部门或所谓“核心事业”,通过收购、兼并和结盟,向上游或下游产业纵向扩张;“连横”是指从非优势部门撤退,将“非核心事业”转让或横向地与竞争对手对换,集中力量于“核心事业”,使企业由弱变强或由强变为更强,由国内跨向国外或由洲内跨向洲外。在合纵连横中,“以大制胜”是时尚的跨国竞争发展战略,以追求“全球化公司”为目标,通过大型企业间的结合来扩大市场份额,它可以优势互补,达到技术、资金、信息和市场共享,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过度竞争,维护相对的垄断地位,以求更大的发展。近年来,强强并购的涉案金额大多以10亿美元计,百亿以上的并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同业之间的强强并购在外资并购中担当主要角色,其介入点往往是与其处于同一产业或产业链中的领先企业,具有一定品牌优势或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里的龙头企业,他们都拥有较完善的本土营销网络,容易成为外资青睐的目标。法国达能就通过合资的方式,实际控制了中国饮用水市场的两大领先者:娃哈哈和乐百氏,成为中国市场最大的饮用水供应商。
(二) 换股方式在跨国并购中较为盛行
大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一般涉及金额较大,全部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很难成功,采取换股方式则能减少现金支付困难,大大促进了跨国并购的成功。尤其是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介入,更多地是走“迂回路线”,换股就是经常被采用的形式,其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协议收购,格林柯尔通过协议受让科龙电器原第一大股东科龙(容声)集团所持有的20.6%的股权而顺利入主;直接收购流通股权,皮尔金顿国际控股公司通过在二级市场上不断增持耀皮玻璃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第一例通过收购流通股取得控股权的“食螃蟹者”;收购母公司股权,阿尔卡特通过增持上海贝尔的股份进而成为上海贝岭的间接第二大股东;定向增发,海南航空的第一大股东American Aviation LDC通过定向增发取得相对控股地位;与母公司合资从而借壳上市,轮胎橡胶与米其林合资成立亚洲第一、中国最大的上海米其林回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三) 跨国并购由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移
全球跨国并购在银行、保险和其它金融服务业、电信设备和服务、公用企业、制药等企业的比例逐年上升,趋势明显,最近几年都在50%以上。各行业与信息技术产业之间的互涉业已成为并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20世纪90年代国际保险业的并购首先发生在保险业发达的地区和国家,据资料显示,1996年,全球有382家保险公司完成了兼并和收购工作,总金额达到410亿美元,1997年至2001年的5年间,全球保险业的并购达5114宗,涉及金融达1100亿美元。2004年下半年以来,两起跨国并购案,把两家中国上市公司推向了风口浪尖。 7月29日,TCL集团并购汤姆逊后,组建TCL-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并购后的TTE成为一家资产净值超过4亿欧元,产能世界第一,业务范围横跨全球的“日不落”彩电帝国。 12月8号,联想集团吞吃IBM个人电脑全球业务,此次并购之后,联想将成为世界第三大PC厂商,跨入世界500强。
(四) 各种规模企业之间协作在跨国并购组合中有了进一步发展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生产社会化的今天,跨国企业为发挥其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优势,都在力求利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适应性强、灵活性大和成本低的长处,同他们合作,使之成为其附属,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利用的跨国协作网络。近日,西门子手机事业部在过去4季总计亏损达5.1亿欧元的情况下,以净值无负担的条件,将资产完全移转给明基,包括现金、研发、相关智慧财产权、制造工厂、设备及人员,并承诺未来提供明基2.5亿欧元的现金及服务。对明基来说最大的并购资本,就是获取了西门子的核心竞争力——品牌资源与知识产权。
(五) 中国企业外资并购全面开花
目前,全球500 强企业已有400 家在中国投资。中国入世,为本已放缓的世界经济送上了一个巨型蛋糕,这些企业都希望在日趋活跃的中国市场的新一轮并购投资热潮中,抢占先机。美国波士顿公司2002年估测,中国的公司并购额在过去5年里,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在亚太区不断增长的购并交易数量以及交易额方面居领先地位,选择以收购合并作为套现渠道的风险资金大幅增加,成为亚洲第三大并购市场。随着我国一系列有利于外资并购的方案出台,外资并购,潮水涌来,呈现出新的特色。仅2002年,“新桥”控股深发展、汇丰集团入股平安保险、“三林”间接控股中远发展、通用收购上汽五菱34%股权、e Bay 收购易趣网股权、亚信科技收购邦讯公司、香港汇丰银行参股上海银行等外资跨国并购事件风起云涌,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中的一个亮点。
二、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总体而言,企业跨国并购既是企业谋取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迫于竞争压力的需要。具体来说,企业跨国并购动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逐渐开放统一的世界市场,一方面使企业面临更为广大的市场容量,使它们有必要展开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以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也使企业面临全球范围的激烈竞争,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高价格和低成本,尽可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强强联合和并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经。
(二) 是国际竞争中获取先进技术的一种手段
企业通过兼并或收购他国具有先进科技水平的同类企业,提高本企业的产品档次,这是争夺关键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一家法国计算机公司通过兼并美国齐尼思电子公司所属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计算机生产部门,使得本公司生产的计算机的技术水平达到了美国的先进技术水平。
(三) 是实施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国家企业兼并与本企业生产毫无关联的他国企业的情况,形成了许多跨国混合联合公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变更原有经营方向,经营部门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各国企业为了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特长,也要通过跨国兼并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 是出于提升企业效率的考虑
跨国并购取得的利益来源于实际经济效率的提高,创造协同效应。包括:管理资源的综合利用;利用彼此的营销和分销网络来增加收入;采购协同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导致成本下降;避免重复进行生产、研发或其他活动,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并购也使企业有条件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前提下,集中在一个工厂进行单一品种生产,提高专业化水平,节省交易费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知识和中间产品等市场价值的实现需要支付高昂的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通过跨国并购使外部市场内部化,不但达到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还能确保企业获取核心要素。另外,企业的商标、商誉作为无形资产,通过跨国并购将商标使用者内部化,可以避免因降低产品质量而对跨国公司商誉所造成的重大损失。 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战略选择(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