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一般都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即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大多数外向型企业还不具备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也缺乏全球性发展战略,没有融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还不能站在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战略需要的高度支规划自己的海外投资行为。这就造成一些企业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我国某矿产集团在美国的子公司为了短期盈利,在没有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从事期货交易等高风险业务,结果6000万美元的损失。 此外,目前立法、管理、信息服务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成功开拓国外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这类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立法严重滞后、工作机制尚未理顺、政策导向作用差、信息服务严重滞后、外汇管理和银行信贷限制过严、企业微观经营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等。目前,境外直接投资企业海外发展需要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以此为基本保障来引导外向型企业进行海外经营,积极参与协调解决本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只有进一步改善了这些制约因素,才能为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给与强有力的后方支持。
四、我国外向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尽管我国外向型企业都加大了海外投资力度,努力贯彻了国家“走出去”的政策,并希望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企业的实力,但是这条路还很漫长。我们只有正视所面临的问题,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外向型企业国外直接投资的成败,并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投资战略,才能使我国外向型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一)我国外向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选择战略
影响地区选择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是非制度因素。包括当地的政局稳定性、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状况、技术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高低、产品销售的现有市场以及潜在市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的亲近性等。二是制度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制度安排、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企业运行的便利性等。其中,国际经济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东道国参与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签署的双边投资保护条约、贸易壁垒以及对外资的态度;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东道国的金融外汇制度、经济自由度等;法律制度包括东道国私有财产的保护程度、法律完善程度等;企业运行的便利性主要包括企业运行障碍、政府清廉程度、税收制度等。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和对外资持欢迎态度在所有制度因素中最为重要。
1、维持并发展对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潜力较大,金融市场发达,外资法律健全,企业在这样的区域投资成功后可以获得较高的效益,同时可以吸收先进技术,有效地绕开各种贸易壁垒。 当然,与此同时,作为投资主体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下述几个问题:第一,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非制度因素;第二,我国的产业结构与这些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不具有比较优势;第三,美国和欧盟的对华政策仍具有较大的歧视性,以产品标准、质量、知识产权等为由加大了对我国企业和产品的监督和检测力度。
以海尔为例,海尔国际化运作取得的成功,吸引了不少企业家,特别是海尔在美国建厂更是让业界把海尔看成是民族英雄。而海尔作为一个企业本身此举的考虑仅仅是为了以后的发展做铺垫。如果我们的企业不顾自身实力,盲目效仿我国第一品牌,是不可取的。事实上,海尔在美国市场的定位是市场空隙定位,以小冰箱、小洗衣机占领市场空白。所以,海尔在美国建厂并不意味着海尔已在美国大规模盈利了。而海尔在伊朗、约旦、突尼斯、尼日利亚等国设厂,都是以主流的产品成为当地的第一品牌。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扩大对美国、欧盟待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应该将我国的“边际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那种把投资方向、重点及趋势只定位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有欠考虑的。
2、巩固并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
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89%分布于东南亚、非洲、拉美和东欧等地区。之所以出现如此战略选择,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具有其特定的区位特点与比较优势。未来的投资区位战略选择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东盟十国。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首先考虑东盟国家,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东盟十国与我国存在一定产业梯度,应成为我国转移“边际产业”的重要场所;第二,东盟十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投资;第三,它们的投资环境好,实施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这些国家的经济与我国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地缘上的邻近性及文化背景方面的类似性,构成了东盟国家的区位比较优势,可以减少投资的进入障碍。以越南为例,越南政府为了吸引外资采取了一系列的扩大外资的优惠措施,包括大幅减免税收、降低土地使用费等。目前,我国很多产业,如摩托车、小型货车和家用电器在东南亚国家都非常受欢迎。“我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的研究报告积极评价了我国和东盟经济关系的发展现状,认为双边贸易投资关系仍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初期的区位选择遵循“就近原则”和“地区渐进原则”。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渐进性对外投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独联体及波罗的海国家。这些国家产业结构畸形,轻工业发展水平仍十分落后,但是消费市场容量巨大,且其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人才资源丰富。我国的轻工业产品在这里拥有绝对的竞争力,2001年我国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额就已达100多亿美元。近年来,其与我国的高层往来和外经贸部领导接触频繁,对加深相互间了解,其政局、社会治安以及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会逐渐减少。所以,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也是我国对外投资又一重要地区。
(3)非洲地区。与非洲诸国的关系一直很好,非洲大部分国家产业结构的层次较低,产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我国的很多产业在许多非洲国家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另外,我国的农业技术在非洲也具有比较优势且市场巨大,我国在非洲的农业中也有成功的直接投资经验。
(4)拉美地区。拉美国家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而近10年来,拉美经历了包括2001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在内的3次经济衰退,所以有外资流入的迫切需求。我国与巴西、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古巴和乌拉圭等国家的高层互访保持强劲势头,经贸合作不断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对这些地区的直接投资。
(5)西亚地区。西亚地区的国家对外界的商品依赖性很大,进入的限制更少;近年来,西亚国家正在积极实施经济多元化政策,鼓励国外企业进入,投资建设工业项目。我国企业也已开始尝试以设备、技术到西亚国家投资,举办加工装配项目。但是,西亚13国地处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政局不稳定是不利因素。所以,我国在西亚地区的直接投资,挑战与机遇并存。但长远来看,更符合双方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且双方目前合作的势头良好,如充分发掘各自的潜力,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
(二)我国外向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选择战略
从理论的角度看,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就是“边际产业”。对我国现阶段来说,我们的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应当有如下一些考虑:对外投资最重要的产业应该是曾经在国内有长期高速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在现阶段已经或者是即将陷入增长停滞期的产业。因此,我国外向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行业应该主要为:
1、加工组装型制造业
我国的家用电器、摩托车、金属制品、家用机械类产品都有较大的规模。这些产业都经过长时间高速增长,已达到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阶段,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平均利润。但是,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稳定,在国外市场很有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对这些产业的需求也较大。所以,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尤其是家电产业应该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首选。
2、传统产业 关于我国外向型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战略的探讨(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