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将控制市场利率。
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有寡头垄断地位,利率市场化后,大银行之间很容易达成共谋,控制市场利率,为了造成巨大利差,获得高额利润,将存款利率压得很低,而将贷款利率提高,形成垄断性的高利率,导致利率水平呈上升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不但不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而且会由于利率的高水平导致市场资金的供需极不平衡。
(二)资产负债结构及期限不匹配。
举例来说,假如一家银行通过吸收储蓄存款和其他传统的可靠存款资源获得了25%的资金,另外 75%的资金来自于公司短期存款。根据期限匹配策略,银行应当尽量做出具有类似期限特征的贷款和投资,因此,它的资产中应当有 25%的长期贷款以及其他短期贷款与投资,其余的部分则应主要有短期国库券和短期的变动利率贷款组成。这样,如果公司短期存款到期,银行就可以通过出售部分短期国库券来缓解资金的紧张。但事实上,我国银行业在期限匹配上考虑的主要是资产负债的构成,如资产要求增加项目贷款,负债要求增加活期和公存,增加低成本存款,而没有真正要求相互之间期限的匹配。当利率市场化后,一些银行可能会由于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的不匹配等问题,引发流动性风险。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单一,除存款准备金与备付金外,绝大部分为贷款资产。在负债总量中,资金来源的95%依靠吸收各种存款。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缺口较大,搭配极不合理,银行净利差波动较大,主要表现在: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市场利率下调时,净收益将减少,反之利率上调时,净收益将增加;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市场利率上升时,净收益将减少,反之利率下调时,净收益将增加。
(三)业务与收入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仍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较大;二是中间业务品种少,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从以下数字看出,2003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均占比仅为 9.5%。2004年,建设银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 51.6亿元,占总收入的14.3%;工商银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61亿元,约占总收入的 6.1%。虽然 2004年中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有所增长,但和国际银行业务相比还是低得多。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中,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七成左右,基层一、二级分行占比更高,不少达90%以上。即使在占比低的中间业务中,业务品种也非常单一。主要表现为一些筹资功能较强,操作简单的代理类业务以及跟单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等与贸易相关的业务,而那些以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并从中收取手续费为主的业务相对较少,不少基层行甚至还未介入。
(四)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不合理。
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利率水平处于低点,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政府采取低利率政策,目的是维持宽松货币环境以促进经济增长,但适得其反,不但个人储蓄没有大量流失,相反个人储蓄在去年以近18%的速度增长;利率管制导致银行利差缩小,尽管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40%~50%,但利差也仅五个百分点左右,这不仅抑制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冲动,而且还使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受到较大影响。二是利率结构扭曲。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近年来虽由2.07%下调至 1.89%,但依然与一年期存款利率持平,金融机构放贷惰性较强;国债利率有时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极易引发套利行为。三是优惠利率较多,政策倾向性强。如规定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最低下浮均不超过 10%,对指定的 512家国有企业贷款利率不上浮。这些做法不符合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资信等级、风险状况和自身经营策略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原则。四是贷款利率档次少,利率上下浮动幅度小,贷款余额各档次分布不均。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贷款基准利率一般按上浮20%、15%、10%、5%、下浮10%等档次发放贷款。虽然在实际执行中,大多数优质客户由于多家银行竞争,利率均实行基准或下浮档次,上浮的空间很小。但这种利率分布格局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挑战,尤其是对营销跨国公司和优质大客户,不但现有的上浮空间几乎等于零,而且现有的利率水平和结构将随之解体。利率市场化直逼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只有靠低成本、高效率的优质服务才能取胜。
(五)利率浮动与利率传导存在问题。
1、利率浮动权限受到严格管制,利率运用缺乏机动性和灵活性。
当前,利率管理与贷款营销不适应,利率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一级分行,贷款营销的任务主要依靠二级分行及支行完成。当二级分行或支行营销到优质客户且需要对利率作相应调整时,则要经过严格的层层审批程序,不但增加了工作量,耽搁了放贷时间,而且企业急需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企业生产,最终赶走客户。而且,个别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不管中小企业及农户信用程度如何,贷款利率往往一浮到顶,没有体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导致地区间、产业间、行业间、客户间差别利率得不到体现,利率难以成为引导资金流通的信号。
2、利率传导机制受阻,传导效应不明显。
一是由于利率决定权高度集中,利率水平往往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利率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不明显;二是由于存贷款利率受到严格管制,使货币市场利率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之间出现脱节,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 货币市场—— 商业银行—— 企业上的传导路径受阻;三是由于利息仍作为企业商品成本的一部分,利率的变化对企业无关紧要,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利率的杠杆作用缺乏有力的支撑点和吸纳机制;四是利率政策与其他信贷政策配合作用不明显,如2001年人民银行总行出台的《关于做好当前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农户种植业贷款利率原则上要少浮动或不浮动。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对策研究(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