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面广、涉及面大,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在遵循一定原则和创造适当的环境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本文拟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论证当前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正当性,讨论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一般影响,接着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困难,最后对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重点讨论了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及如何适应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更加激烈的竞争。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资产负债, 利率结构,利率风险,风险管理
正文:
一、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分析与借鉴
从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历程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在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与已实现利率市场化国家改革相同或类似的情形。为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顺利实现由管制利率向市场利率过渡,有必要了解一些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以获取有益的经验。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案例
鉴于发达国家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缺乏可比性,下面选择在基础条件、经济改革战略等方面有共同点的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三个发展中国家作为参照,详细研究一下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情况,见下表。
国家 改革背影 改革措施 改革成果
韩国(第一次) 1986~1988 年韩国经济快速增长, 资金需求旺盛; 1989 年宏观经济形势恶化,市场利率急剧上升。 1981 年放开商业票据贴现利率;1986 年大额存单利率和金融负债利率自由化;1988 年放开除一些政策性贷款外的所有贷款利率和两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 1989 年市场利率大幅上升,利率被重新管制,第一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
韩国(第二次) 1991 年经济增长下降,资金需求缓和,市场利率与管制利率差距缩小。 采取渐进方式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较早地、一次性地放开了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和债券利率大致遵循从长期到短期、从大额到小额的顺序。 1997 年存贷款利率大幅上升,发生金融危机。
印度尼西亚 宏观经济极不稳定;银行呈现垄断格局。 1983年一次性放开所有存贷款利率限制。 实际贷款利率长期高达10 %~ 15 % ,道德风险导致银行坏账增多,1990~1991 年银行出现支付危机。
印度 宏观经济形势稳定,资本账户尚未开放。 1988 年将贷款利率上限改为下限;1992~1995 年为定期存款设置上限并不断调整上限值;1994 年放开20 万元以上的贷款利率;1995~1997 年从长期存款开始,逐渐取消了定期存款利率上限;仍受管制的利率包括邮政储蓄利率和20 万元以下的贷款利率。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利率在1991、1992 年后稳步下降。
资料来源:根据“新浪网”有关资料整理。
(二)经验与教训
从以上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后果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经验与教训:
1、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对策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