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具有不可避免性。不良贷款是银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综合体现。产生不良贷款最主要集中以下五个方面。
(一) 经济环境因素变化
1、经济环境: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熊比特的技术创新周期理论,受技术进步周期性的影响,任何一个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都会呈现周期性,在经济繁荣、经济萧条之间循环波动。在经济萧条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下降,预期的收入往往不能实现,现金流量减少,容易出现财务困难。
2、约束:企业追求自身的利益目标,在某些特定地区或者特定阶段往往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发生冲突,例如企业很少考虑自身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不会考虑自身的低价竞销对市场秩序,为了消除不良的外部效应,政府常常对一些企业进行限制,强制其关停并转。
3、灾害:地震、火灾、水灾、暴风雪等等自然现象往往会破坏甚至毁灭借款人的偿债能力。
4、过时:当今世界是科技为主导的世界,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贡献占到50-80%,通讯与网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打破了技术传播的壁垒,技术进步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传播,加速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非常严重,企业不得不加速折旧,否则就会因产品定价过高而损失市场份额,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
(二) 借款人经营管理不善
1、财务结构安排不恰当。有的借款人财务管理能力比较弱,例如将短期资金来源进行长期运用;债务更新时间不衔接;扩张业务时故意留缺口,希望以拖欠来解决问题等等。
2、市场和行业变化缺乏适应性。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市场与行业的变化非常迅速,例如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时间已经缩短到3-5年,有的行业产品淘汰的速度更快。今天被看好的产品,今天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如果没有盯住市场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丧失市场份额和偿债能力。
3、管理薄弱。由于缺少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存在经营方针的缺陷,经营者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公司盈利的最大化以及投资者能得到最大的回报。借款人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可能发生为了短期利益侵害企业长期利益、为了股东利益而侵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
(三) 银行决策及操作失误
1、决策错误。尽管商业银行建立了严格的审贷分离制度,对贷款进行层层把关,力图挑选优质客户和有清偿力的项目,但是信贷管理者不可能对宏观经济环境、行业以及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准确的预测,发生分析失误在所难免,银行总会做出一些错误的贷款决策。
2、对信贷需求失察。由于借款人与贷款人中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借款人往往对银行隐瞒其真实的信贷需求,特别是借款人出现长期资金需求或者风险较高的需求时,这一现象尤其严重。例如借款人需要借款来发工资,需要借新还旧或者借钱来投资股票,此时借款人常常提出其他一些冠冕堂皇的借款理由。一旦银行相信借款人,没有对其贷款理由进行仔细的考察,发放的贷款实际上一开始就丧失了100%的偿还保障。
3、贷款结构设计不合理。贷款结构是确定贷款价格、借款人偿还期限以及偿还方式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称。不同行业的借款人,其现金流量产生的结构有很大的差异,例如百货公司与旅游公司的收入表现出鲜明的季节性差异,如果银行没有按照借款人的行业、经营、现金流量特征来设计贷款结构,对二者采用同一贷款结构,由于旅游公司的收入季节性较强,在某一特定时期就可能入不敷出问题,从而导致不良贷款。
4、违规操作。信贷人员往往迫于外界压力或者利益诱惑,对银行制定的信贷政策阳奉阴违,与客户共谋骗取贷款,或者故意发放高风险贷款。
(四) 金融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化制度还没建立起来,自身内控机制缺乏,经营机制不健全,重放贷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同业间盲目竞争,帐外经营,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约束与激励机制,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的对不良贷款产生、防范、管理、转化的管理与防范体系。
(五) 信用制度尚未建立起来
由于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借贷人逃废银行债务比较严重。银行和企业在信息沟通、信息共享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不能杜绝部分借款人在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时,蓄意隐瞒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向银行提供过分乐观甚至虚假的财务信息,制造假象来蒙骗银行的贷款。再加上目前失信企业的行为没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惩罚,造成很多企业形成“贷款拖欠不拖白拖,借款本息不欠白不欠”的想法,给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三.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
(一)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弥补制度性缺陷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就是对当前金融体制中残留的、也是最难攻克的计划经济体制核心部分进行最后攻坚。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对既有不合理利益格局进行的根本调整,是对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的行政方式进行的彻底改革。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2(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