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资金体制变革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年代里,银行发放的贷款主要是工商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80年代初,由于财政连续几年赤字,企业的定额流动资金,财政未曾拨足。自1983年7月1日起,财政不再增拨国企自有流动资金,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全压在银行肩上,由于流动资金的补充来源和有关措施没有落实,流动资金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变成了统包。几个月后,国务院作出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1月起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其各项存(含储蓄)、贷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划归新设置的中国工商银行办理。 由于国企得不到国拨资金的补充,以致企业亏损等财政性支出,往往被挤入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因此造成企业资金捉襟见肘,周转失灵,这对国企最终无力偿付贷款本息是有相当影响的,形成一定量的不良贷款。
3、 投融资体制约束了银行自主经营
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80年代以前主要是财政投资拨款,银行贷款被视为禁区。80年代开始,从轻纺工业发放中短期设备贷款试点,以后逐步扩大到固定资产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随着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银行贷款逐步扩大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是我国的投资体制,缺乏责任制的约束,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政府立项、计委审批、财政与银行买单(拨款和贷款)”。由于投资项目的确立, 由有关部门包揽决定,银行只作为一个现成的贷款人。遇到决策失误、立项不当,或经济环境变化,往往发生项目建成无法投产,或因重复建设,投产后产品积压,以及产销不对路、效益低下等。结果使贷款到期无力归还,造成逾期和呆滞。但对项目有决策权的部门不承担经济责任,而银行被动提供贷款资金,却承担了项目投资的全部经济责任。
4、 商业银行业务与政策性银行业务仍有混同不清
1994年3月至11月,我国先后建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的建立,是为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促进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需要。这从体制上解决专业银行“一身两任”的问题,为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创造了重要的条件。但在实际执行中,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中仍包含着部分具有政策性的银行业务,如农民贷款、各类扶贫助学贷款等。
5、 企业转轨成本
经济转制、结构变化,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带来贷款风险。国有企业长期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运作,转向市场经济一时难以适应,加以竞争激烈,跟不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造成产品积压滞销,应收账款增加,货款回笼缓慢,影响资金周转。 另方面,因自有资金不足,追加借入资金,使企业负债成本增高,效益下降,从而增大银行贷款风险,影响贷款本息的偿付能力。国企贷款在80年代前,基本上都是信用贷款,因此缺乏还款保证;以后为了控制呆账的不断发生,贷款发放要求物质保证。多数单位以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作抵押,由于缺乏经验,一旦发生呆滞贷款,要以抵押物变卖抵债问题很多,有些抵押物债权不清,不易分割;抵押比率偏低,由于市场变化,一时难以脱手变现;有的抵押物经变卖处理,不足抵偿贷款本息。这些抵押贷款,名曰物质担保,仍有不少风险,影响贷款还清。 因此,中国国有银行系统充当了20多年来渐进改革成本的主要支付者,这是银行不能不并且不得不扮演的角色。期间银行经历了拨改贷,经历了指令性贷款,经历了安定团结贷款,经历了种种配套资金,这些几乎不是银行能够自主的,也是平稳推进改革所必须支付的,迄今银行业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充当着“社会减震器”的角色。
(二)社会信用因素
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表现为企业恶意逃废债。国企流动资金长期来由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统管解决,助长了企业吃“大锅饭”思想。在财政停拨流动资金,固定资产也由银行贷款支持后,信贷资金财政化更为凸现,使企业往往把国家银行的贷款视为国家资金,甚至认为大家都是“公对公”,国家银行的资金是国家的,贷款偿不偿还都无所谓,以致有些国企一旦得到银行贷款后,就不想归还。而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制度欠完善,缺乏对债权的有力保护,使金融活动事实上存在一个制度真空,对债权债务关系的保护不明确;无形中加大了信用风险。与此同时,从已建立的市场经济制度来看,也存在着实施机制软化的问题。有关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并不严格依法处置,银行与企业打官司,赢了官司输了钱,往往是银行即使赢了也常常是难以执行。由于实施机制低效率,企业的违约成本很低,许多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却根本没有受到相应的法律和经济制裁。于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发生作用,从一定程度上“鼓励”一些企业肆意逃废银行债务。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0年末,在四行开户的企业中,逃废债务的企业有32140户,悬空银行贷款本息高达1851亿元。银行缺乏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不对称,存款人缺乏知情权。广大存款人和社会公众对自己的存款金融机构缺乏知情权,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尤其是不良资产均被视作机密。正是因为信息披露不透明,一些大案要案隐藏了多年,一些风险隐患得不到及时发现,一些错误决策不能够及时修正,使不良贷款越积越多。
(三)银行内部因素
1、 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上存在弊端 浅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