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Frankel(1999)所阐述的,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会适应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任何时期。对于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取决于一国要达到的经济目标。中国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过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它体现了中国在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1994年中国外汇体制改革,建立了强制性的结售汇制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开始并轨。但由于国家一直担心放松汇率管制会引发汇率风险,严重冲击国内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乃至引发宏观的金融风险,因此对人民币汇率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即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上下波动范围为1%。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为中国限制人民币汇率波动找到最好的托辞。所以1998年以来,国际经济一变再变,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了高度的“稳定”,IMF不得不将人民币归入钉住汇率。
这种钉住汇率制和人民币兑换管制,对中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稳定亚洲金融局势的确发挥过极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汇率形成机制随着我国经济格局的变化开始出现了弊端,表现在:
1、基础汇率的确定缺乏准确的依据。在中国,由于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下的严格管制,所以外汇市场上外汇的供求主要决定于贸易项目。因此从理论上讲(实际上亦然),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理论模型应当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众所周知,购买力平价的成立是由“一价定律”的成立而推导来的,而“一价定律”在开放的经济中成立的前提是:
(1)对比国家都实行了同等程度的货币自由兑换,货币、商品、劳务和资本流通是完全自由的(2)信息是完全的
(3)交易成本为零
(4)关税为零。
而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最为发达国家的美国之间由于:
(1)两国的货币、商品、劳务和资本国际性流通程度差异性很大,绝非以自由交易为基础,相反存在着较高的关税和各种形式的交易壁垒,关税不为零、交易成本也不可能为零
(2)在中美贸易品市场交易中,由于东西方消费偏好的差异、不完全市场竞争所带来的高的搜寻成本、政府行为对市场的影响等等,其信息不可能完全对称。
所以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几乎完全不能满足。由此确定的人民币基础汇率显然缺乏准确、客观的依据。
2、实际运行中的汇率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现行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基础即银行结售汇制及对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的外汇银行实行的额度管理,这使得市场参与者,特别是中资企业和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必须在市场上结汇,不能根据自己未来的需求和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期选择适当的出售外汇时机和数量,另一方面就银行售汇而言,要么存在一定的条件约束,要么存在严格管制。因此我国的外汇市场是一个供求关系不对称的市场,即是一定制度约束下的充分外汇供给和部分外汇需求相作用的外汇市场,中央银行在这个市场上实际上处于“强买”、“弱卖”的地位,显然由此形成的汇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
3、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具有波动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应。实行强制结售汇制,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而外汇储备是一信心指标,具有向下刚性,一旦外汇储备减少,市场贬值预期骤增,会迫使央行干预市场,以确保储备增长。
4、汇率变化缺乏弹性,由于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不可避免,因此人民币汇率水平不纯粹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波动幅度很小,增加了无风险的套利机会,目前虽然有资本流入会在一定时期促进经济增长,但也会引起过度借贷,而且由于银行监管不充分,贷款激增的后果可能是巨额的贷款损失、银行资产负债的恶化以及可能的金融危机。
5、汇率的形成机制不健全。强制结售汇管制不能根据自己未来的需求和对未来汇率趋势的预测自主选择出售时机和出售数量,这种制度上形成的汇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由此形成的市场货币供求不能确实反映市场的需要,而且使汇率机制失去了其在外汇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降低了外汇资源的配置效率。
6、形成汇率的外汇市场不完善。目前我国外汇市场存在交易过于集中,交易工具单一的问题。银行之间市场主体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批准的外资金融机构、少量信誉较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央行操作室构成,主体构成单一,交易相对集中。
7、单一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和中国不断多元化的贸易和投资结构,不利于汇率的稳定,并可能进一步造成贸易顺差的波动。在中国目前的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特定的交易格局下,贸易顺差影响到央行的外汇占款的波动。单一盯住美元汇率安排等于把主要外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引入到中国的货币供给中来,不利于实现稳定的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考虑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形势,放松金融管制,实现金融自由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而资本项目放开与汇率制度改革有很大关系。随着资本项目的放开,如果一国试图维持固定或爬行盯住汇率则很难保证在不发生资本流动的情况下使国内利率水平独立于国外利率。因此笔者提出近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应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措施
Kawai和Takagi(2001)指出,对于很多东南亚经济体来说,汇率制度选择时目标是多重的,它包括保持国内宏观经济稳定,稳定国内物价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和投资以及保持区域内汇率水平相对稳定等,而不仅仅是像“两极论”那样过分强调汇率制度预防货币或金融危机的职能。中国的情况与此相类似。汇率制度选择的多重目标决定了中国经济在转轨时期宜采取相对灵活的中间汇率制度,而且汇率制度的改革最终还需要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以及放开资本项目下的各种交易作准备,一方面做到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另一方面保持货币当局具有对汇率水平及时调整的能力。鉴于前文对单一盯住美元汇率制缺陷的分析,笔者建议中国的汇率制度应采取从单一盯住美元转为爬行钉住一揽子货币目标区制(BBC)的措施。
1、通过盯住一揽子货币可以稳定汇率,当世界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发生波动时,盯住一揽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会根据所盯住的不同货币的权数做出调整,而不是像盯住美元那样完全根据美元的单边变动而变动,从而更有利于稳定外部收支和中国的宏观经济。
2、通过爬行盯住一揽子货币使得货币当局可以根据国内外通货膨胀的变化及时调整汇率水平,最终达到稳定实际有效汇率的目的。爬行盯住可以后向预期,也可以前向预期。后向预期的主要目的在于抵消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前项预期是根据一个下降的预期通货膨胀率逐渐调整通货膨胀水平。在目前国际游资为投机人民币升值而大量流入国内,导致央行被迫增加国内货币供应,出现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采取爬行盯住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