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构更加严峻。2001年底,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中,呆滞和呆账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收回和盘活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以工商银行公布的贷款分类来看,无论是按照五级分类法还是“一逾两呆”法,不良资产的风险程度在恶化。按五级分类法,该行的不良贷款中,可疑类贷款比重最高,2000年2001年分别高达18.56%、16.91%,与损失类贷款合计分别高达24.56%、23.42%。按“一逾两呆”法标准,呆滞和呆账贷款合计在2000年和2001年分别高达23.68%、24.03%。(注2)
3、表现形式更加复杂,表外业务风险不断暴露。目前,银行信贷风险不但表现在表内业务的长短期贷款上,而且银行授信的表外如银行承兑汇票、担保、信用证垫款等业务所表现和蕴含的风险在明显增加,一些商业银行的外币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等等。
4、股份制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急剧增加。20世纪90年代,为引进竞争机制,银行体系出现了许多产权结构可谓清晰、治理结构相对科学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但近来这些新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不容乐观。据央行等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999年底,各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达到34.30%,最高的吉林省竟然达到72.71%,低于国际公认的10%警戒线的仅上海一家。
5、国有商业银行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1994年底,国资局对2万户国有企业资产核资的结果显示,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9%,如果扣除企业资产净损失和挂账,则高达83%,换句话说,几乎所有企业资产都是银行借贷。1995年第3次全国工业企业普查表明,国有企业亏损面达33.75%,而且还在扩大,这使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仍呈现上升之势,情况十分严峻。
(三)不良贷款的危害
不良贷款比率过高,会影响银行体系的正常运作,处于困难中银行必然会出现一些非市场化运作机制,从而导致社会资源分配的无效率和扭曲,约束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
1、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危机的根源。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多数国家曾经陷入过金融困境和银行危机之中,或是银行倒闭,或是由银行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直至经济危机。尽管各国的银行问题表现千差万别,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无不反映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不良资产惹的祸。20世纪80年代席卷南美大部分国家的金融危机,其根源就是由于大量的不良贷款引发的。阿根廷1980年不良贷款率为9%,1985年上升到30%,其后果是造成168家金融机构关闭,给银行体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2、不良贷款对实质经济部门的损害。由于银行特有的中介功能,不但可以把闲置的储蓄资源动员起来,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同时,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利率的作用,把有限的社会资源配置到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和行业中去,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然而,如果银行大量不良贷款危及了银行的安全,这些功能都会沦为虚空。银行出现不良贷款本身是实体经济的某个部分或部分实体经济存在痼疾而扩散到银行体系;反过来,因不良贷款而累及银行时,问题银行体系就会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部门,使其活动和效率进一步下降,整个国民经济都会处于高风险状态,于是,银行问题与实体经济问题交织一起,形成恶性循环。当不良资产成为银行发展的掣肘时,银行会用存款来弥补它的运营费用,扭曲了其中介机构作用,降低了净值。当银行不良资产累积到一定程度时,银行“道德风险”会更严重。因为银行管理者知道,银行的资本已被完全侵蚀,更大的损失将由存款人或公共部门来承担,于是,银行会孤注一掷地把资金投向高风险项目,导致错误地选择贷款人和贷款项目,从而进一步增加实际利率,阻碍信贷资源的有效分配,造成中介成本高,生产低于应有的水平。
3、不良贷款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掣肘。不良贷款导致银行的非稳定健康运行会给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实施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会使宏观经济决策者们进退维谷。一是不良贷款使货币政策实施难度变大。银行是货币政策补入的主要传导中介,央行资产负债的变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体系来实现的。因此,银行不良资产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工具与最终目标的实现,影响货币当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二是不良贷款使财政负担加重。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会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影响一个国家的财政平衡。收入方面,不良贷款增加,借款损失数量会上升,使商业银行可被征收的税基减少,对财政的贡献随之减少;存在高比例不良贷款的银行在经营中的非市场化行为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进而引致实体经济活动萎缩和产量下降,最终使得实体经济部门对税收的贡献下降。支出方面,不良贷款的增加,会导致政府的债务和支出增加。因银行的特殊性,政府最终将承担大部分用于解决不良贷款的费用,为不良贷款“买单”,导致财政支出增加。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又有商业银行内部体制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而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不合理。
(一)外部原因
1、国有企业的严重亏损向国有商业银行转移。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固有的产权残缺,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改革使得国有企业不能依靠价格的“剪刀差”和生产要素的低定价来维系企业的低成本运作,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出现亏损,而且亏损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详见表1)。据统计,1997年至1999年国有企业的盈利面分别为34.1%、31.3%和46.5%。而在1992年以前,国有企业的亏损缺口全部由财政补贴填补。由于分配领域的改革,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财政收支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政府无力再承担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补贴。
表1(注3)国有企业亏损和财政补贴单位:亿元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亏损额 80 180 349 367 369 453 483 541 690 791 213 1145
补贴额 446 599 579 510 445 411 366 290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