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良贷款增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就会始终成为制约金融乃至经济的发展的重大不利因素。因此,必须在消化存量不良贷款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不良贷款增量问题。
1、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完善产权治理结构,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银行体制。
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是指通过股份化方式筹集银行资本并以股份公司形式进行管理,这是现代商业银行典型组织形式。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必须进行良好的设计,既遵循国际惯例又符合国情,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以防范风险和降低改革成本。第一步是要改变国家独资股东的一元化格局,适度分散股权,实现股权的多元化,由国家独资转化为几个大股东控制,但必须保证国家对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控股以保持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第二步是完全取消股权主体资格限制,只要出资就可以成为银行的股东,且各主体可以自由转让股权。同时建立信息公开披露机制,银行经营状况完全公开透明,以利于股东和社会对银行的监督。条件成熟时分批上市。
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关于银行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关系的一套制度安排,通常是指通过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在所有者和高级经理人员之间建立有效的制衡制度。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要推进其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结构,分散股权,建立法人持股制度;要设立专门从事国有银行资产经营管理职能的机构,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承认银行对其资产拥有法人财产权以完善法人财产制度;将银行内部经营权人格化并从法人财产权中分离出来,让经理阶层成为相对独立的权利主体。其次要建立并完善商业银行董事会,借鉴外国经验,科学设计国有商业银行董事的构成比例以及人员组成,使银行的决策更富有理性。再者要科学设计国有银行内部激励机制,推行年薪制,将收入与其经营业绩挂钩,按银行利润水平提取一定比例的报酬,以此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2、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首先,要完善岗位责任制,不同岗位的职责必须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成本,同时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明确谁贷款、谁负责的风险承担机制。其次,要建立贷款风险管理制度。要依据风险度高低决定贷款审批权限、金额大小、利率高低和期限长短。要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分散贷款风险,同时在借款经营管理中,要合理确定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的比例,适当降低贷款风险权重,加强风险防范。再次,要建立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建立防范、规避风险对策和措施基础上,明确章法,落实奖惩,严格执行对贷款的合规性、手续的合法性、风险程度预测的准确性、资金运行的合理性等方面的监控,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对信贷人员,要建立奖励机制,对贷款开发、管理好的人员适当进行奖励;对已经形成风险的贷款,做到权责对称。最后,要科学认定不良贷款增量。要严格按照贷款5级分类的标准和要求,对新发放贷款进行客观分析、多方求证、科学认定,防止趁机逃废银行债务和道德风险,为下一步责任的划分和采取有效处置措施打好基础。据新华社消息,银监会2004年一年查出违规资金多达5800亿,特别是2005年1月份以来各大媒体披露的几起重大金融案件,如发生在广东省佛山市的冯明昌74亿骗贷案、发生在中国银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的《蒸发巨款超过10亿》和农发行9.2亿元租赁黑洞等惊天大案带给人们的教训,从不同的侧面昭示银行业建立和完美严格的内控机制和约束机制刻不容缓。
3、建立科学的呆账核销制度。按照财政部现行的呆账准备金提取和核销呆账制度,各商业银行提取的呆账准备金与贷款呆账相差甚远,仅核销已有的呆账就需要几十年时间,且呆账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计提速度。如果按人民银行颁发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规定的准备金计提比例计提损失准备金,各国有商业银行应计提的损失准备金则较为充分,但同时又引发另外一个问题,即银行的财务承受能力不足问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比较艰难,如果按上述比例计提准备金将大幅分流银行利润,无疑会使本已陷入危机的银行财务状况雪上加霜。因此,呆账准备金制度的制定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同时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做到切实可行,形成合理地定期核销呆账制度。
4、政府转变职能,为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创造条件,保驾护航。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严格遵循政企分开的原则,对市场的参加者进行综合协调、监督、调控和服务。只有政府不再直接干预经济生活,银行的贷款才能摆脱长官意志,银行才会有真正的经营自主权,才能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才能真正地实现。如果政府职能不改变,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就理不顺,银行就无法继续朝商业化方向推进。就转变政府职能而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不能干预银行的贷款,让银行根据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原则自主地发放贷款。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分离政府的所有者与管理经济职能,使其集中精力于制度和法规的建设,以及监督和保障这些制度和法规的贯彻实施。并合法获取其作为所有者的权益,而不是直接干预和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同时要大力整顿社会信用环境,依法保护银行债权,严厉打击逃、废、赖、骗银行债务的行为,真正做到为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创造条件,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引文注释:
(注1)资料来源:2004年9月1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
(注2)资料来源:2002年4月26日《金融时报》。
(注3)李扬、刘华、余维彬:《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和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293页。
(注4)胡平西:《金融改革发展热点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14页。
(注5)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注6)高伟:《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的总体评估》,2005年1月11日《金融时报》。
(注7)徐绍峰:《金融改革需要股市发挥重要作用》,2003年5月13日《金融时报》。
(注8)曾康霖:1998年。
(注9)白效峰、司发军:《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完善》。
(注10)王卫平:《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6700多亿元》,2005年1月13日《新华网》。
参考文献:
1、李扬、刘华、余维彬:《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和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2、江其务、周好文:《银行信贷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3、胡每鸥:《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4、胡平西:《金融改革发展热点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5、鲁毅:《商业银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案例研究》,海天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6、何秉孟、刘溶沧、刘树成:《亚洲金融危机:最新分析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7、谢平、陈荣:《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的理论综述》,网上人大>经济频道 >经济时空> 经济研究 >2004年第1期。
8、姚志阳:《浅析金融不良资产的成因与对策》,法制图书馆>法制^论文资料库。
9、易宪容:《国内银行不良贷款原因解析》,《新京报》,2004年5月16日。
10、张开宇:《银行不良贷款之痛》,2004年8月9日《金时网》>法制专栏。
11、余丰慧:《对于1.68万亿不良贷款 我们需要一个说法》,2004年10月13日《新华报业网》。
12、萧竹:《信用概念的制度分析》,《新华网》>福建频道 2004年06月8日。
13、高伟:《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的总体评估》,2005年1月11日《金融时报》。
14、《冯明昌74亿骗贷案》,2005年1月17日《钱江晚报》A2版。
15、《中行惊天大案案发地追踪――蒸发巨款超过10亿》,2005年2月1日《钱江晚报》A16版。
16、《两任副行长落马――农发行与9.2亿元租赁黑洞》,2005年2月1日《今日早报》12版。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