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行政化风险分类影响因素
这种因素的影响在国有商业银行尤为突出。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是多层次委托—代理经营制,即国家向国有商业银行总行授权,总行又向分行授权,分行再向其分支机构转授权,如此形成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按照市场经济产权关系的要求,委托—代理之间应是不同法人主体的平等关系,而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制,这样真正维系隶属于同一法人主体的委托—代理双方之间关系的只能是行政手段,如此,必然导致内部产权关系行政化。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者的经营目标,虽然也讲利润最大化,但实际上是以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为目的的。换一个角度来讲,上边需要多少的不良贷款,下边就可以是多少,尤其在核呆核损或绩效考核时,这种“行政化”的威力更为突出。
3、企业自身的问题
贷款是联系银企之间的纽带,二者对不良贷款的形成都应负有一定的责任。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经营不善而导致的不良贷款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银行贷款的发放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本身就具有风险性。但也有一部分不良贷款是由于企业恶意逃废债所形成,主要方式为:以不规范破产认定抵押权无效;或完全不符合破产条件而强行破产逃债;或高值低估,压价出售;或隐匿资产、资金;或在事先不提示债权人的情况下提前处理抵押资产等。逃废债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社会信用文化的缺失。
我国信用文化的缺失,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首先,我国是基于血缘和亲情的传统信用观。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是一种“差序结构”:以“己”为中心,以血缘和姻缘关系为纽带,逐步外推形成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相应的信用程度。这种基于血缘、亲情的传统信用观念阻碍了信用活动的拓展和发展。其次,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淡化了人们的信用意识。在那个年代下,由于几乎没有信用活动,人们自然不会也没有必要有强烈的信用意识。再次,政府的失信现象对“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造成冲击。随着权利的下放,一些政府官员为了政绩的需要,不考虑当地的财政承受能力,向银行贷款、向百姓集资,大搞政绩工程。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政府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而且极大冲击了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
种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现实生活的影响,使部分人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潜在意识:银行的钱是国家的,不贷也给别人用了,不拿白不拿。从这一点上就能很好地解释企业恶意逃废债的动机了。
4、地方政府的干预
地方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干预更为突出。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来实现的。由于委托者国家缺位,所以只能由政府部门代表国家进行委托,而政府部门在委托经营权的过程中,常常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给予不正常的干预,使国有商业银行蜕变为政府部门的下属单位,导致严重的政企不分。尽管政府部门作为国家的代表,享有出资人的一切权利,可以凭借出资人的身份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一定的干预,但问题是政府部门为了追求政绩,不仅会滥用出资人的权利,而且往往动用自己拥有的行政管理权,对国有商业银行“发号施令”,此时,银行不得已而为之,从而,地方政府严重侵犯了银行的经营自主权,使国家资产以另一种渠道流失了。
四、化解和防范不良贷款的对策
指出问题的原因并不等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若只是以“问题导向”的逻辑来解决问题,效果不会很好。因此,化解和防范不良贷款不应只停留在目标之上,应有切实的方法和措施。
(一)内部措施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先进的信贷文化
“科学的发展观”是政府的执政理念之一,它所关注的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银行要发展,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一家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是其获得利润的主要业务。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首要的一条便是建立先进的信贷文化,这样才能从内部增强生存竞争能力,从根本上摆脱不良贷款的困扰。要实现上述目标,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以德治行,育人为先。任何内控制度都不能面面俱到,银行管理者应思考如何逐渐在银行内部形成道德约束力。信贷文化的内涵很大程度上是信贷人员、中高级管理人员道德的回归。“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身”,银行管理者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这种精神是健康信贷文化的培养土壤,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用。
(2)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随着社会法制的健全,市场的规范运行,经济的波动性将会更具有预测性,因而对信贷风险的早期预测是可以逐步做到的。然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贷前认真调查,不放过任何疑点和风险点;贷后及时跟踪,敏锐发觉客户经营质态变化的基础上。所以,没有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无法从主观上解决人为的,或者是工作不到位而形成的银行损失。责任追究关键在于落实,在于执行力度,这是防止贷款前清后欠,边清边欠现象发生的有效措施。
(3)全面推行“五级分类法”。在“一逾两呆”贷款分类法的引导下,许多银行忽略了对虽未到期但却已经产生内在风险的贷款管理;引导了银行过分强调抵押和保证的作用,关注次要还款来源而忽视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这是一种扭曲的信贷文化,作为一家长期经营运行的企业,真正的价值在于它的现金流。银行在贷款的审查时,要真正按照五级分类的相关要求,重点考虑借款人的长期现金流状况,而不是抵押物、厂房、设备等,这才应是现代银行最重要的信贷准则。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