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造的定位: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
产权结构的单一及国有产权的固有弊端,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摆脱困境的根本症结所在。这一症结的根除,只有借助体制与制度的创新。从国外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造的实践来看,如法国对里昂信贷银行的改造,它可谓是由于产权结构不合理而产生严重经营问题的最好例子了。法国里昂信贷银行曾是欧洲头等银行,但由于其产权结构不合理,政府控股达到90%。在这种绝对控股情况下,是无法摆脱政府对银行的干涉与扶持的,所以在一度辉煌后产生了巨额亏空。法国政府痛定思痛,1999年,里昂信贷银行的私营化正式开始,政府控股从90%降到10%,银行才走上了“利润最大化”的轨道。(赵晓菊 张霖 傅丽华《金融与保险》)
所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造的根本出路也应是银行体制与制度的创新。制度创新的根本点在于通过股份制改造,在银行的产权体系中引入民营化的股权,使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得到真正的完善。在我国,存在种种阻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化改造的力量,但如果过于迁就这些阻碍力量,则势必延误改造的时机,加剧改造的成本。就金融业的改革而言,局部范围内的主动改革成本与风险要比处于危机阶段的系统性被动改造的成本与风险大。
(二)股份制改造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不明晰,承担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国有产权形式内在的决定了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政企合一的制度特征。在原有体制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渠道是财政,但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为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推动国企发展成为国有银行的历史重任。进入80年代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取代了财政成为国有企业最重要的资金供给者。据统计,改革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每年贷款额的80%以上流向了国有企业。1996年底,国有企业占用的国有银行贷款余额47434.7亿元。没有银行的金融支持,国有企业的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金融支持却使国有银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99年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接收了国有银行在1995年前产生的1.3万亿的呆坏帐。据官方估计,这还只能使国有银行的呆坏帐率下降到20%以内。只有明确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关系,建立现代金融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只有剥离政策性业务,才能真正搞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所以在目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状态下,借鉴法国里昂信贷等国外商业银行改造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我认为是比较切合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的。实行股份制比国有独资制的优越之处在于以下三点:
1、股份制可以改造国有银行的产权结构,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在转型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决定了银行产权结构吸收民间资本,从而由单一国有向多元化所有转变的必要性;股份制产权制度适应商业化经营的要求。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银行和政府之间不再有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一种资本关系,达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的。只有按照出资多少决定投资者在公司重要决策中的地位,才能保证法人产权的独立和完整。要避免政府的直接干预,实现商业银行企业化、商业化,就必须改变其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实践证明,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尽管它们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也都是由地方政府或国有金融机构、国有大型企业持有,但由于采取股份制形式,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产权关系清晰,具有明确的、独立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它们可以打破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其经营活动也较少受到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行政干预。
2、股份制改造可以为银行补充资本金找到一条政府拨补以外的市场化途径,开辟资本金来源渠道,提高资本充足比率,分散经营风险。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国有独资形式,可以开辟新的资本来源渠道,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有利于恰当调整银行、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3、有利于形成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机制。股份制企业形式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资本组织形式,还在于可以形成一整套有激励、有约束、高效率的企业经营机制。产权的多元化比产权的单一化更有利于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更有利于建立起经营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即使是在国家控股的条件下,由于其他股东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中对企业经营影响的存在,特别是有权转让股份,这对企业的控股者(国家)也是一种制约。
总之,在四大银行存在巨额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等银行安全性指标十分脆弱,各项制度与产权制度不健全,外资银行又准备大举进入的情况下,2005年后一旦发生风吹草动,或因出现其他现在不可测的因素,就有可能出现一家银行大面积存款搬家,引发对某一家甚至几家银行的挤兑,最终造成金融恐慌。从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的情况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所以在近3年内,我们争取拿出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有效措施,我们绝对没有任何理由高枕无忧,盲目乐观,绝不能拿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赌注。因此,加快我国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对于防范和化解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核心问题。
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思路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思路:一是要尽快解决已存在的巨大的金融风险,解决历史包袱;二是要尽快实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即理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管理关系;三是按国际一流银行要求全面构建国有商业银行的各项制度;四是通过各项股份制改造顺序和方式,努力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办成能与国际一流银行竞争的金融企业,最终实现股份制改造。
(一)解决历史包袱的思路
1、首先要认真按照巴塞尔协议审慎性监管要求的实质,而不是简单套用巴塞尔协议的有关公式,对四大银行的资产损失有个正确的、比较彻底的计算,这是寻求解决历史包袱的最基本前提。计算银行的资产损失,应该包括信贷损失和非信贷损失,境内损失和境外损失,表内损失和表外损失,损失准备金拨备缺口的汇总计算。再也不能简单地把虚有的账面资本仍作为资本进行计算,必须考虑已形成的大量未核销的不良贷款预期损失额和非信贷资产损失额。在计算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时,应从账面资本中扣除信贷、非信贷资产损失额大于已拨备损失准备金的余数。当然,相应从风险资产中扣除与准备金缺口相当的资产。按此要求计算,目前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状况肯定比已对外公布的情况要差,但这才真正体现了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国际监管经验和国际一流银行稳健经营的要求。
2、应明确确定化解四大银行风险的总体思路。经过监管部门近几年的努力工作,四大银行的风险底数及发展趋势已基本清楚,境外银行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限也屈指可数。我们既不能低估风险,但也不能失去信心。
总体思路应该是:运筹帷幄、统筹安排;信息透明、稳住信心;区别情况、分类处置;多方筹资、合力解决。
运筹帷幄、统筹安排:四大银行的风险化解问题要统筹考虑,不能分割研究,不能决策前一个时不谋后一个。在专致于化解四大银行风险时,要统筹考虑还有其他100多家股份制银行,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已存在风险化解的政府负担。在专致于大银行上市时,要统筹考虑整体的民族金融业,要考虑政府手中应仍能牢牢握有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能影响、左右金融大局的骨干商业银行,这是稳定今后中国金融体系的需要。
信息透明、稳住信心:鉴于海内外舆论已充斥对四大银行的不利言论,因此我们的解决方案宜早不宜迟,越迟越易引起境内外各方对四大银行不良贷款底数的过度猜疑。解决的方案应越透明越好,越不透明越易在海内外媒体舆论引导下,几年后引起居民对银行的不信任。这似同处理“非典”灾难的情形,前期信息的不透明往往会造成后期工作的被动局面。
区别情况、个类处理:四大银行总体上不良资产情况较严重,但其中有些银行并不是如有些人想象、猜测的那么糟,因此解决的方案,宜一个银行一个银行分别制定,不应捆在一起算总账,不应仅提出静态的原则性口号和笼统的方案。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问题探讨(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