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筹资、合力解决:化解风险肯定是要有人买单的。既然四大银行的风险程度和自身挖掘潜力的能力不一,因此,应适合不同的情况,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市场条件,做到政府出一点,股市筹一点,发债集一点,外国战略投资者投一点,以及银行本身再挖掘一点的办法,多方筹资,尽可能减轻政府财力负担。
一句话概括,四大银行的改造能上市的则上市,需分拆的则分拆,该注资的则注资,通过对现有数据的仔细测算,对四大银行分别提出具体的又是经过统筹考虑的操作性方案,在2005年底前将不良贷款风险基本得到化解。
3、考虑到有的银行经重组后准备上市的情况,当前应抓紧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和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交易所认可和接受。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是一个企业到全球资本市场融资的重要条件。准备上市的银行应适当提前聘请国际知名的会计事务所进驻,按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调整、评估银行的各项财务数据。
总之,要彻底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必须彻底根除产生不良贷款的土壤。而我国不良贷款的形成是有体制基础的,彻底铲除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源,需要推行一系列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以及加强市场监控和市场约束机制为中心的改革,关键是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机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以及结构的合理调整机制。再者,对于国有银行因为历史形成的资产包袱、遗留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特定转轨时期承担的改革成本,在国有银行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很难消化的情况下,必须由政府以不同的注资形式进行处理。
(二)理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管理关系的要点和建议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最根本的制度差异,是产权制度差异,而产权制度构成了组织制度的核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进行改革,构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的现代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进而实行股份制改造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诞生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产权制度建设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由股东出资组成,通过董事会行使职权,聘任经理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受聘于董事会,他们也必须对董事会负责、对股东负责,并在保证其资本完整的基础上实现增值。同时,相对于国有银行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能较好地处理国家与银行、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国家不再直接调配商业银行资金,企业也不再把商业银行作为转嫁风险、套取资金的场所。社会各方面也都能较好地尊重银行的自主权。所以,国有银行应借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验,进行产权制度与其他方面的改革,最终实现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最终实现“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的目标。(谢丽娟 杨充《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进行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明晰的金融产权结构,也就是理顺国有银行的产权管理关系,有三个要点:一是分离政府职能。在政府诸多管理职能中,把国家对国有银行的所有权管理职能分设出来,使之与国家的公共管理和宏观调控及制定政策等职能相分离;二是建立国有银行所有权管理职能部门。从政府诸多管理机构中分设一个专业的国有信贷资本(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职能机构,令其专门行使国家对国有银行(也可包括全部国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本(或金融资本)的所有权管理。这个专业的独立的所有权管理机构的职责是单一的,即仅对国有信贷资本(或金融资本)的保值增值负责。同时,切断政府及其所辖其他部门与国有银行间的直接对话,国家对国有银行实施单一的所有权管理;三是国有银行经营目标单一化。在政府分离职能实行单一所有权管理条件下,对国有银行实行“国有信贷资本保值增值”单一目标约束,使国有银行不再承担公共管理和宏观调控等政府职能,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实现经营目标单一化和经营机制市场化。
对于以上问题,笔者的建议是:在国务院现有部门之外设立一个专业的国有银行管理机构(具体名称还可商榷),由其代表中央政府国有信贷资本实施所有权管理,其仅对国有信贷资本的保值增值负责。这个专业所有权管理机构直属国务院,由其任命或推举国有独资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人选。目前,国家正在酝酿组建中央地方两级的国有资产管理的专业机构,这意味着政府分设独立的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职能的改革已经开始了。金融业要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尽快实现政府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所有权管理职能的分立和管理的专业化,为国有银行改革创造前提。在国家组建国有资产专业管理机构的过程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即银行及其所经营的国有信贷资本具有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和产业资本的特殊运动方式和规律,不宜将国有信贷资本的所有权管理与一般国有资产管理混在一起,应当单设国有信贷资本管理机构,从组织体系上将其与一般国有资产管理区别开来,这样才能实现“国有信贷资本保值增值”的单一经营目标。(詹向阳 《中国经济时报》)
(三)按国际一流银行要求全面构建银行的各项制度
银行综合改革的内容很多,概括而言,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二是组织管理方面,三是业务经营方面。对我国目前的银行来说,上述三方面内容与国际一流银行相比,哪一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都存在进一步改善的必要,都存在需要进一步重建制度的必要。下面,浅谈一下如何重建制度。
1、努力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目标是要明确出资人与经营管理者的关系,设计一套对管理者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从制度上保证彻底打破管理者“官本位”的观点。目前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可在考虑中国目前国情的基础上,除对四大银行的一把手或若干副职仍保持行政级别外,对其余的人,政府应发文明确取消各级银行分支机构管理者的行政级别,一律改为聘用制。要让分级管理者明确,其是企业家、银行家,而不是官,明确其第一目标是为出资人赚钱、赚钱、再赚钱。而且,一定要形成这样的机制,管理者失职出现巨大资金损失,要追究管理者责任,银行赚不了钱,管理者同样也要下台。
除改造、重组为股份公司的按《公司法》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之外,只要仍保留政府出资的独资公司形式的法人单位,必须建立董事会或监事会的组织,负责行使所有者权力,实施对银行最终的实质性控制。包括制定银行发展战略;聘任和解聘银行高级管理人员,考核其经营业绩,决定其薪酬,指导和监督其确保所有者经营目标的实现;指导和监督管理者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改善内部管理环境,有效控制风险;审批银行的重大经营计划和决策;审核经营者的报告,指导和检查内部审计和稽核部门的工作等等。董事会或监事会成员的选择,除了有代表国家利益的部门代表参加外,要考虑吸收有专业知识、实际管理经验、职业道德操守好、在市场上被公认的优秀职业人士参加。为保证董事会或监事会不被内部人控制并且能真正有效发挥作用,第一,管理者不许兼任董事会或监事会成员;第二,至少一半以上的董事会或监事会成员为外部优秀职业人士,并予以高薪聘任;第三,董事会或监事会有权向国务院提议免去或推荐银行第一管理者的义务;第四,董事会或监事会有义务直接向国务院报告国有独资银行的重大经营事项。
笔者认为国外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有一些很好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借鉴的。以德国商业银行为例,1996年底,该行股东为22.5万个,如按股本所占比例划分,其中51%的股份为机构投资者;其余49%的股份为个人持有:其中27%为该行职工和退休职工;12%为其他私人投资者;10%为独立投资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全部股份中,国外投资者持股占40%。德国商业银行的持股结构,集中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德国的金融业和企业关系密切,因为股份的一半多(51%)为企业投资者持有;第二,该行的业绩及股市行情与该行的职工利益休戚相关,49%的股份中有 27%是该行职工持有;第三,该行的业务是国际性的,因为有40%的股份是由外国投资者持有;第四,独立投资者占10%,表明了个人资产的垄断程度较高。
从德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到以下经验:
第一,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能发挥主导作用。第二,建立良好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制度,可以使激励机制得到很好的发挥,代理人代表着最广大股东的根本利益。第三,增强透明度。透明度对公司治理至关重要,美国一些公司接二连三的信用危机,都是源于它们财务上的透明度不高。第四,银企互助。在欧洲大陆,银行和企业相互融和、相互参股,体现了银企之间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殊关系。因此,它在公司治理方面:不但代表着整个股东的利益,也代表着机构投资者的利益,而机构投资者背后又是广大的股民。第五,国际化、跨国化。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业务经营进一步向综合化发展。(张红梅《现代商业银行》)
2、努力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
(1)按照市场与效率原则,在原已精简机构的基础上,根据效益原则和经营战略设置分支机构。
由于历史的原因,四大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是以行政区划设置的,这既不符合效益原则,也为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创造了条件。目前,虽然实行了垂直管理,独立经营,也撤并了一些机构,但与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还需要从根本上树立经营观念,根据本行经营战略、按照效益原则对分支机构进行精减、撤并、设立。
(2)以“买断”的办法解决存量冗员的退出,大量培养复合型人才。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员构成来说,大约只有20%左右的人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50%左右的人需要“充电”,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30%左右的人需要进行更新。复合型人才偏少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人才“瓶颈”。长期以来,由于专业分工过于细化,中资商业银行的单一人才过多,而复合型人才稀少。复合型人才是指既精通金融专业知识,又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因此,提升我国银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买断”的办法解决存量冗员的退出,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3)全面建立对各层次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有效的激励制度,是使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与银行的经营成果紧密结合、确保落实银行经营目标的有效保障。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建立起董事、经理与一般人员的薪酬与公司绩效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激励机制,以鼓励董事勤勉尽责,保持经理人员的稳定,调动一般人员的积极性,并且保证报酬办法与银行的战略目标、管理环境和企业文化的一致性。
(4)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培训,做人才国际化的先导。
商业银行的生命力在于管理、营销、产品研发,而体现和壮大生命力的是人。所以,国内商业银行要不断创造条件,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真正抢占银行业竞争的制高点。第一,要优化现有人力资源配置,切实推行末位淘汰、竞争上岗,对用工制度、干部制度、薪酬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第二,大胆引进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营销、财务管理、产品研发、保险、基金等各类人才。第三,广泛系统地培训员工,促使人力资本增值。通过行内培训和行外培训,使全体员工富有市场的意识,开放的心态,学习的热情,具有较高的业务技能。第四,鼓励员工到境外学习。制订相关的鼓励政策,给予境外留学的员工一定资助。第五,加大与外资银行互派人员的力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人才,通过内部化的外部人员随时诊断国内银行的业务及管理。
3、按照国际一流银行的标准,全面改善信贷、会计、产品开发、成本财务、内部审计等规范的业务操作程序。这包括结合各银行经认真研究入世后新形势确定的发展战略,重新整合原有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构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和分部门的内部成本、利润核算体系,以及相应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体制与机制,这不仅包括信用风险,同时应包括过去不被人注意的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推进审慎性会计原则建设,真正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水平。在此基础上,按照巴塞尔委员会要求,及时、正确地披露相关信息,增强银行的透明度。
(四)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的顺序和方式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问题探讨(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