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能够克服固定汇率制度的不足,一方面,它能够灵活的反映外汇供求关系,使汇率更具有市场性,能够自动调节外汇的供求;另一方面,浮动汇率不存在“蒙代尔三角”的困扰,能够使货币政策更具有自主性、独立性。但是,浮动汇率制度不利于投资者形成稳定的盈利预期,不利于外资的引进;同时,浮动汇率容易引起波动,给抑制通货膨胀造成困难。
(二) 汇率制度选择的条件:
选择固定汇率制度或浮动汇率制度时,一般应考虑以下因素:国家的大小和经济实力的强弱;该国经济基本面的健康情况;资本流动性和通货膨胀率。大国、强国经济实力强,防范和抵抗金融风险能力强,适宜实行浮动汇率制。一国经济基本面健康,外汇储备充分,国际竞争力强,宜实行浮动汇率。另外资本是否自由流动和通货膨胀率高低都影响一国的选择。
当然,这些条件都不能单独决定采取何种汇率制度,而应看一定时期的条件组合。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是固定不变的,汇制的选择要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四.浮动汇率制度是发展的方向
(一)浮动汇率制度将是未来必然的选择
我们看到,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显现了一些缺陷。特别在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的今天,在我国国内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的时代,在已经加入了WTO的形势下,人民币汇率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新选择的问题。笔者认为,汇率制度趋于灵活是国际汇率制度的必然,而汇率制度趋于灵活在国际汇率制度中表现为浮动汇率制度的特点。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其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融入全球经济的速度和我国的制度与政策适应国际规范的速度不相称。因此,从长期看,最好的选择是建立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实施良好的经济政策,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中国未来采用浮动汇率制度的理由有:
1.中国的贸易伙伴国均采用了灵活的汇率制度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浮动汇率制度。在中国前20名的贸易伙伴中,除了香港和马来西亚外,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坚持了灵活的汇率制度。
2.“蒙代尔三角”理论
根据“蒙代尔三角”理论,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和固定汇率不可能同时满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最适合中国情况的只有选择浮动汇率制度。
3.中国加入WTO 的需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的资本账户也将逐步开放。这样,我国也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如何将资本账户开放的代价降到最低的问题。而减少资本账户开放的代价和开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动荡,保持富有弹性的汇率安排无疑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二) 我国实施完全浮动汇率的条件尚不成熟
根据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比照我国的实际,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目前乃至未来一定时期还不宜采取完全的浮动汇率制。这是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监管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不完备,市场不规范,一旦汇率完全放开,国际游资的冲击有可能导致金融体系的全面崩溃,引发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将可能重演。
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较为一致的看法也是目前暂不宜采取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多次表示: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是一个涉及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应与银行和国企改革等配套进行,现阶段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海闻主任更是明确地指出,人民币至少在五年内不宜采取完全浮动汇率。
另外,从别国的汇率制度变更的经验教训来看,在制度的变革上不能够操之过急。20年前,澳大利亚汇率改革时,由于在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上没有做好充分准备,面对制度的变革,澳大利亚银行不知所措,导致汇率几经大起大落。泰国因为过度的资本自由化,资本流入没有任何限制,致使国际游资对泰铢大肆攻击,泰国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汇率制度改革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智利的汇率制度变更。智利从70年代就开始着手制度的变革,在政策上采用“渐进式”的过渡,直至1999年9月宣布放弃爬行钉住汇率制度,开始实行浮动汇率。这一转变在平静中完成,汇率起伏不大,企业和居民反映平淡,经济运行未受影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的汇率稳定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我们的汇率制度改革更应该走“渐进式”的道路。应该以时间换空间,在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到位,转轨的较好时机到来之时,再进行转轨。
(三)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的步骤
我国已经在着手实施一些措施和办法,拟在逐步过渡到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是正在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管理,如允许外国投资者买卖境内B股、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买卖A股等。这些措施是一块制度改革路途上的探路石,也是政府的一种舆论导向。事实证明,这些措施的推出,得到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一致好评,正在发挥着预期的作用。
今后的较长的一段时间,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采取措施向浮动汇率制度最终过渡。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试论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汇率政策(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