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是新入者高效的开拓市场方式和打破垄断、实现企业生存和扩张的重要手段。
1995年香港报业价格战是新入者高效开拓市场的最好例证,1995年的香港,变革前夕的报业,《东方日报》一统江山,君临天下,而《星岛晚报》、《快报》、《联合报》、《新报》、《成报》等报纸偏安一隅,各家报纸恪守香港报业公会于1994年10月制订的行业自律价——每份5港币,相安无事。
此时,《苹果日报》创刊,弃香港报业的自律价如敝履,主动跳水至每份2元,并推出了买一份报送一个苹果的促销招数。尘封已久的香港市民的读报心理被陡然打破,《苹果日报》一时间一纸风行,发行量一路飙升,攻城掠地,如履平川。在短暂的时间内,便坐拥40万的发行量。《苹果日报》以价格战闯入密不透风的香港报业市场后,迅速改变策略,将价格调整到每份报纸4元。这是个攻守两得的策略:一方面提价以填补成本,另一方面仍低于行规1元,保持相对价格优势。
同年底,老大《东方日报》开始反攻倒算,主动跳水降价为2元,拉开降价序幕。紧接着,《苹果日报》和《成报》跟风降到2元,一场更大规模的价格战打响。另外几家观望的报纸,如《天天日报》和《星岛晚报》等,坚持了一阵,最终受不了冲击,还是被拉下水,全部卷入混战。期间,《新报》更是火上加油,将报纸价格降到每份1元。 大战硝烟弥漫,延至1996年7月,正式停息。各家报纸坐在一起,恢复了大战前的售价,每份5港币。 在这一场割喉战的风云激荡之中,《快报》、《联合报》、《星岛晚报》、《电视日报》、《东快讯》、《华南经济新闻》等6家报纸在枪林弹雨中灰飞烟灭。
5、“价格战”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对于任何一种产品,其必然经历从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几个不同特征的发展规律。投入期产品的市场规模较小,成本较高,收益相对小,企业风险较大,竞争者较少或没有;成长期的产品市场销售规模快速放大,利润高速增长,企业获得较高经济收益,竞争者逐步出现,但其规模较小,不构成对市场的威胁。在成熟期,产品需求量逐渐达到饱和,销售量达到最高点,同时利润也达到最高点,但销售增长量正趋于零,此时的市场竞争也达到最激烈的程度。衰退期,产品供给远大于需求,新产品开始进入市场,并替代老产品,市场销售量日益下降,价格竞争在此阶段尤显突出。
竞争的压力使企业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价格战”缩短产品生命周期,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录象机的生命周期有几十年,VCD生命周期仅有几年即将被DVD所取代;20世纪90年代“彩电大战”迅速淘汰黑白电视,同时也加速大荧屏彩电和等离子彩电的研发和推出市场。
(二)、“价格战”之弊
1、使企业难以维持一定的盈利水平,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并导致全行业收益水平下降,削弱行业整体竞争实力。
以美国电信业为例,由于过度竞争,美国电信运营业困难重重,大批电信公司不是破产拆分就是裁员。自2001年以来,美国至少有7家公开上市公司宣告破产,未上市的电信公司的倒闭数量则多达几十家。近两年来美国电信业已累计裁员11万,相当于全美企业裁员总数的20%,成为美国裁员最严重的产业。由于电信业关联度高,所波及的不只是电信服务业和设备供应商,还波及到金融和房地产等其他领域。
自1997年以来, 国内啤酒业各企业莫不是以不断追求扩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为奋斗目标,希望在市场上做老大, 甚至梦想独占市场。 然而, 几年来价格战下来, 生产厂虽有所减少, 但竞争的态势反而更加激烈, 产大于求的局面越来越严重。从而引发的更频繁的价格战, 给企业、国家财政带来的了一系列的危害:影响发展后劲;使国家税收持续减少;破坏品牌形象;有损消费者利益等。这其中有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问题,也有企业兼并合作带来的问题,那就是该从市场上消失的企业至今还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2、导致了大量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政府监管、社会管理成本的上升。
目前美国已有6200万公里的光纤,足够绕地球1566圈,仅在最近4年就为此花费了1000多亿美元。根据美林公司的估计,这个光纤网络真正的使用率仅为2.6%,其余的有可能永远都无法开通。
从出口方面看,我国从矿业(钨矿)、农业(禽肉)、制造业(鞋)、机电业(摩托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企业片面追求“以价取胜”,导致“反倾销诉讼”在全球接连不断,截至去年底,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576起涉及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影响了我国近200亿美元的出口贸易。其中2003年中国企业出口就遭遇反倾销案件47起,涉案金额达18.75亿美元,比上年剧增了315%(注2)。,政府监管部门、有关商会不是忙于国内协调、国外应诉就是忙于制定有关规定。
3、“价格战”实际是部分企业的一种惰性,使企业不愿或者忽视技术开发和创新,忽视管理和服务创新,削弱企业的品牌形象。
价格战会使企业产生浮躁和非理性的竞争思想,使企业忽视技术开发与创新、忽视管理与服务创新。一方面,相对于时间周期长、投入大、难度高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而言,价格竞争要简易得多,短期内销售量的增加往往使企业只考虑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投资。另一方面,长期的价格战又使企业对技术开发与创新投入感到力不从心,难以依托新产品的持续推进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间产品业务雷同更加导致恶性价格战的长期持续。
摩托罗拉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摩托罗拉曾是模拟手机领域的技术领头羊,也正因如此,她没有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集中为国内外客户创造新的价值,相反仍然在亚洲新兴手机市场销售模拟机;而当时的爱立信和诺基亚则成了数字机的先行者,并且进一步分食了摩托罗拉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出于财务上的考虑而牺牲了最基本的营销法则,这是摩托罗拉的失误,它不是投资于新技术,而是在现存的模拟机市场上寻求最大化的短期回报。
与国外飞利浦、索尼、先锋等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在VCD市场占有优势的时候,他们在开发DVD产品上的进展非常缓慢,国外企业抓住时机,设定产品标准、开发出核心技术,后发制人。
三、符合“可竞争市场理论”的行业“价格战”存在合理空间。
可竞争市场理论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淀成本为分析框架,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产业组织基本态势及其内生过程。考察某行业是否具备可竞争市场特征,可从以下三方面:
1、 进入与退出是否自由。
2、 价格变动是否按边际成本定价及沉淀成本是否为零。 关于产品“价格战”利弊之分析(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