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各厂商是否提供同质产品。
符合上述三市场特征,则该行业适合进行“价格战”。
四、企业应认清形势,知己知彼,慎用价格手段,注重非价格竞争
价格竞争是行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各企业有权进行价格竞争,但价格战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打,要科学地、艺术地打。首先要选定总成本领先战略并持之以恒地坚持,通过扩大产销规模、提高装备档次与管理水平、降低费用和负债率、杜绝采购回扣、加强自我配套能力等方式切实地使成本领先于一般对手,只有成本低于竞争者才有资格打价格战,企业也必须明白一旦发起“价格战”,则是行业洗牌的开始,非发起者和个别企业所能控制,所以企业应认清形势,知己知彼,慎用价格手段,注重非价格竞争。
(一)、优化产品结构、靠技术差异化走出价格竞争。
1993年格兰仕刚开始生产微波炉时,只能生产两种型号的产品。现在,格兰仕仅微波炉一项就有九大系列八十多个品种,技术开发上投资每年约达1亿元,开发出许多掌握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例如数码光控微波炉、带湿度控制的“数码光控”空调等,基本走出“价格战”
(二)、产品概念创新走出价格竞争。
1999年底,美的空调进行品牌延伸,开始进攻微波炉市场。当年格兰仕微波炉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5%,其产品线很长,每40元上下的差价就有产品,形成价格带上的“金钟罩”。价格竞争行不通,于是美的微波炉将主要精力放在新的价值附加于产品之上,以价值的较量代替价格竞争。经调查,有72%的消费者对食物营养的流失感到担忧。针对这个需求,美的于2000年8月推出了将食物中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的保有量增加25%的产品,第一次提出了营养保存概念。营养价值的附加使产品一上市就受到了各界的好评,2000年9月到当年底,提货量达到350万台
(三)、以消费者需要为导向,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避开价格竞争。
进行市场研究和建设营销信息系统,及时发现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弱者也能战胜强者。诺基亚在这一点上做得很聪明,它将精力花在大量的消费者调查上。诺基亚生产的手机可以换机壳,别小看这一点变化,这就是创新。诺基亚为什么这样做?就是因为他们通过科学详尽的市场调查后知道消费者需要这样的“小”功能。再如瑞士的斯沃浪(SWATCH),多数手表制造商认为一人就需要一块表,但斯沃琪却认为根据不同心情,不同服装搭配,一人需要20块表。所以,斯沃琪的产品就不同于其他制造商推出的豪华表和时装表,是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时尚表。这也是斯沃琪以消费者角度为导向带来的必然结果,现在没有一家手表制造商可以忽视斯沃琪品牌。
五、“价格战”有利有弊,政府及行业组织应有所作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从本文的分析可知,过度竞争的根本原因有五,我认为政府及行业组织应在重复建设和退出障碍两方面有所作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中央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科学调动地方积极性,科学衡量地方官员政绩,通过全国性行业组织,提高重点行业进入门槛,防止重复建设再度泛滥,达到调控增量的目的。
中国特有的一个情况是,在1978年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企业的进入都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决定的,不存在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的问题,而企业不论绩效如何都能够生存下去,也不存在退出的问题。从1979年起,市场机制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长期人为压抑的市场需求逐步释放出来,市场供给表现为明显的短缺。同时税制改革和中央政府的权力下放也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地方政府争项目、上企业的积极性,各地的新建企业以惊人的速度膨胀,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重复建设、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过度竞争等问题。所以,政府可支持成立全国性各行业商会,通过商会提高重点行业技术和资金门槛,制订游戏规则,政府只审批商会制订规则是否合法,是否有利于行业发展,监管商会是否按规操作,而不直接面对企业。对重点行业,做到“一品一商会(或分会)”,商会内部完善法制监督、会员监督、舆论监督。
(二)、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资本市场体系,降低体制性退出壁垒。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当某一产业中的企业数量过多(进入过多)时,市场竞争这只“无形的手”和过低的利润率会迫使部分企业退出,从而使该产业的整体利润率恢复到社会平均水平。“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既保证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和企业的活力,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空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市场化程度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企业退出机制仍不完善。
市场退出壁垒包括市场退出的技术壁垒与市场退出的体制壁垒。一般情况下,在西方较为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的退出壁垒主要是技术性的;而在我国国有企业的退出壁垒中,除了技术性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体制性的。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性退出壁垒则是由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等种种特殊原因产生的。比如市场退出的决策主体的错位、资本市场发育滞后、变动成本(如人员工资等)的凝固化、政府援助政策的错位等,人为加大了市场退出成本,使得不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可以退出的企业却在体制性障碍面前而无法退出。所以,政府应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降低体制性退出壁垒:
1、明晰国有产权,重构多元产权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任何重大决策都要受到终极产权的约束,资本转移与市场退出主要应以资本收益最大化为标准。然而国有企业产权虚拟、模糊,必然造成企业的退出决策主体的错位,不受产权约束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经营者,受到自身利益的驱动,往往成为企业退出的阻力。只有明晰国有产权,重构多元产权主体,才能解决国有企业的市场退出动力。
2、搞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地方政府(国企市场退出的决策主体)从政治动机上考虑,为了维护地方的安定团结,摆脱失业安置与失业救济等种种负担与压力,总是倾向于企业维持生产。而企业职工则耽心企业退出后,下岗失业,担心改变工种,干脏活、累活,担心受到社会歧视等,因此也对企业的退出持抵制的态度。所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解除各方面的后顾之忧,降低企业退出市场阻力。
3、培育、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促使市场退出行为市场化。 企业的市场退出实际上是企业资产与产权的交易与转让过程。这种转换必须通过产权市场、兼并市场和资本市场完成。因此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体系,是企业的市场退出并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它不仅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减少拟退出资源的滞留时间,降低市场退出成本与退出障碍,而且为市场退出的规范化、市场化提供必要条件。
总之,“价格战”是市场经济、部分行业发展过程、部分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一部分,政府、企业都应该正确分析,正确对待,正确应对。
注1:资料来源为《格兰仕营销策略分析:从价格战到核心竞争力》。《世界经理人》2002年8月。
注2:资料来源为《南方日报》经济信息。2004年5月17日。
参考文献:
1、夏大尉:《产业组织:竞争与规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杨蕙馨:《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版。
3、王文潭:《现代产业组织与竞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4、曹建海:《过度竞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5、翁向:《价格战是低层次的吗?》。南风窗。
关于产品“价格战”利弊之分析(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