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速完善与网络银行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强化对网络银行的监管和内控
在交易过程中,由于网络本身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的纠纷是不可避免的,但其认证、仲裁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可循。随着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制定电子商务、网上银行、金融结算电子交易、电子监管、电子合同等相关法律,显得尤为迫切。我国在法制建设上仍然比较落后,这种落后不仅仅表现在法律体系不完善上,还表现在法律的制定常常跟不上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上,从而由保护变成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了。如1995年制定的《票据法》就出现了明显不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内容:它规定票据出票人或持票人必须按照法定条件在票据上签章,票据方具有法律效力。这一规定事实上否定了经过数字签章认证的非纸质的电子票据的支付和结算方式,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因此立法机构要密切关注网络银行的最新发展和科技创新,及其对金融业和监管造成的影响,集中力量研究、制定与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比如数字签名法、加密法、电子票据法等。要明确定义电子交易各方(消费者、商家、银行、CA中心等)的权利与义务,明确法律判决的依据,把采用安全措施和实施安全管理的原则规范化,并强制执行。同时,我国应加强与国际刑警组织以及世界各国金融司法部门的联系与磋商,制定共同打击网络金融犯罪和调控网络金融业风险责任承担的国际条约,来确保网络金融业的顺利发展。
随着银行的网络化进程,商业银行的发展将逐步趋向国际化、虚拟化和混业经营的模式。针对这种情况,金融监管机构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应将网络银行业务正式列入金融机构管理序列,建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制度。对从事网络业务的金融机构,在办理网上业务前,必须到金融监管办理网络银行业务登记,并提供有关的网络材料。对从事网络业务的金融机构,实行按网络业务能力和银行资信能力进行分级的制度。同时,金融监管机关也应做好从事网上业务的金融机构的登记工作,通过与税务机关、财政机关等专门机构的密切配合,深入了解金融机构的网上业务活动,确保金融机构在批准的网络业务范围内从事网络业务活动。
第二、完善现行法律,补充对网络银行业务适用的法律条文。游离于现行法律管理之外的网络金融业务不仅可能使金融机构得以规避本国法律的干预,也使金融监管当局对它的管理陷入了一个无法可依无据可循的尴尬境地。必须尽快完善和补充有关网络金融业务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金融业务的监管权力,确定网络银行业务的管理办法,以使金融监管当局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明确化、规范化。
第三、结合网络银行业务的特点,完善现行金融监管办法。必须在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指导下,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办法,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金融交易方式。金融监管机构应根据我国网络银行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上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方法,尽快摸索出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行之有效的网络银行监管办法。
第四、加强国际间的网络银行监管合作。网上资金的高流动性、高隐匿性削弱了金融监管当局获取交易信息的能力,也使金融监管当局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反应不及。同时,网络银行业务超越一国领域范围也容易引起诸多涉及金融监管的国际问题。由于网络银行资金日趋庞大和资金流动速度加快,对各国监管当局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金融管理机构同外国金融监管当局频繁开展情况交流,切磋网上监管措施,深入了解网络银行资金流动情况。
第五、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的计算机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计算机管理水平。当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很大一块风险是缺乏大量的专业人员和大量的技术管理支持而产生的过程风险。金融监管机构计算机专业人员缺乏是一个突出问题。在信息社会,金融监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以适应新时期金融监管工作的需要。
3、完善现有网络银行业务,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培育网络银行品牌
金融创新既包括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工具创新,也包括思想观念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创新是网络银行生命力的源泉,保持创新才能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网络银行业务产品的同时,国内银行业应当以客户为导向,创新出具有个性的网络银行产品,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这是网络银行服务成败的关键。由于技术上的便利,网络银行是混业经营机制良好的试验田,最能体现个性化服务,国内银行业应该进行有益的尝试。利用网络银行,从事网上理财、网上贸易融资、网上按揭、网上存贷款、网上国际结算等全能服务;借助网络银行业务强化品牌形象,通过鲜明的主业设计和与众不同的服务来获得客户对其独特品牌的认同。目前,美洲银行、花旗银行、新英格兰银行以及加拿大银行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与设计。不论是国内银行还是国外银行,以客户为导向,设计出附加值高、特色强的创新产品与形象品牌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4、加强国内银行之间的技术合作,强化网络银行业务的安全管理
网络银行需要先进的技术作为后盾。在硬件方面,需要有功能强大的服务器;在软件方面,需要网络安全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众多软件系统集成。此外,由于各国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不同,采用的网络接入标准不同,使得国际间的网络银行活动遇到网络接入标准问题。采用不同信息技术的用户间进行网上服务活动,还要建立不同技术间的网络接入标准。
因此,在国内网络银行全面发展之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战略思想,有专门的机构如人民银行进行牵头组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开发规则。如果各家银行各自为政,都形成了自己的交易网络体系,彼此不能借用,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设备和资金的浪费,还可能造成整个银行界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被动局面;另外,对于自身技术力量较薄弱的商业银行,其网络银行的开发可以采取外包的形式,由社会上实力比较强大,技术水平高,有丰富的网络技术开发经验并拥有成熟网络技术的网络公司或者银行技术部门来完成自己的网络银行开发工作,这些公司的产品标准化比较强,容易与其他银行系统实现兼容。统一的标准和开发规则不仅节省银行和社会的成本,还有利于有关部门的监管。我国应当在建立本国网上认证中心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适用国情、规范合理、有序的网络银行安全监管体系。
5、加快银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信息基础设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国内银行目前仍存在着相当部分的非电子化网点以及众多独立分散的数据处理中心,内部网络的整体架构难以支持网络银行业务的顺利发展。因此,应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快金融信息化的步伐,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一方面,加快诸如硬件设备、网络通讯及银行前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网络技术平台;另一方面,将现有分散的数据处理中心合并为集中、统一的信息中心,实现信息集中、实时处理,完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数据中心的目的,是把银行的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进行有效地集成和分析,供银行决策者和管理者利用,实现网络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资源共享,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增加效益的目的。
网络银行业务以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经济活动的媒介载体,因此,网络银行业务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支撑。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我国网络银行快速健康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6、重视培养具有网络知识和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网络银行离不开一支具有金融知识和IT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网络银行业务的顺利运作,不仅需要完备的金融知识,更需要具备丰富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在网络银行网站的建设和维护、网页和新产品开发主面都离不开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应该从战略角度来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国内各行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国内各行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造条件增加人员交流和培训的机会,在岗位设置和部门分工上要有利于人员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只有增强技术和业务的互动性,使二者保持动态组合,才能有力地推进银行业务发展,做到既培养人才又留住人才。
五、结束语
与传统的银行服务相比,网络银行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限制,能提供随时随地的接入和服务;能提供大量准确的信息和高效及时的服务;能通过各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和人性化的金融服务,使银行经营方式更趋向于科学和集约,给银行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透过无边界限制的网络,打破金融同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经营界限,在它们之间建立深层次和更广泛的合作关系。尽管我国网络银行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网络银行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面对入世后开放经济带来的冲击和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我国的银行业应大胆改革,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业务创新,使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一个新的、更大的飞跃。
引文注释:
(注4)摘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参考文献:
1、韩冀东 成栋:《电子商务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2、黄京华:《电子商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3、黄健英 李成岳:《解密中国电子商务》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4、刘春红 宋炜:“中外网络银行业务发展之比较”,《浙江金融》,2003年第6期。
5、李浩:“中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困境与出路”,《中国金融电脑》,2002年第6期
6、狄卫平 梁洪泽:“网络金融研究”,《金融研究》,2000年第11期
7、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国研网—专题荟萃。.
8、张林中 李志秀:“中国网络银行的发展”,《金融与保险》,2003年第8期
9、张伟 冯丽:“网络网络银行发展探讨”,《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月第1期。
10、顾国峰:“网络银行:金融监管新领域”,国研网。
11、马蔚华:“我国网络银行的现状与发展”,《广西金融研究》,2001年8月第8期。
12、赵承:《中国网络银行发展研究》,硕士^论文,2002年。
13、雷军:《网络银行发展策略与风险防范》,硕士^论文,2002年。
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