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外汇指定银行持有的结算周转头寸超过其最高限额部分,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而降低到最低限额时,则要及时从银行间外汇市场购入补足。
3、实行强制结售汇制,人民币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实行管制
取消外汇留成,境内企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所得外汇收入必须出售给外汇指定银行,需要用汇时,凭合法单据到指定银行购买外汇。我国于1996年12月1日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即在经常项目下,我国居民的贸易用汇通过外汇银行的售汇来满足,但在经常项目中的非贸易项目用汇则受到较严格的外汇审批控制。并且凡是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均需调回境内,境内机构(包括外商企业)的资本项目下外汇收入均应在银行开立外汇专用帐户,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后才能兑换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购汇和对外支付,也需经外汇管理部门的批准方可在指定外汇银行办理购汇业务。
(二)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汇率政策的主要贡献
自1994年汇率并轨,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平稳,甚至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也没有贬值。这不仅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稳定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声望。实践证明,当前的汇率制度及汇率政策安排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起到了促进作用。
表1 中国1994年至2001年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 单位(% 亿美元)
宏 观 经 济 指 标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GDP增长率(%) 12.6 10.5 9.6 8.8 7.8 7.1 8.0 7.5 8.0
消费价格指数(%) 124.1 117.1 108.3 102.8 99.2 98.6 100.4 100.7 99.2
进出口贸易总额 2366.2 2808.6 2898.8 3251.6 3239.5 3606.3 4742.9 5097.6 6207.7
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 337.7 375.2 417.3 452.6 454.6 403.2 407.1 468.8 527.4
外汇储备 516.2 736.0 1050.5 1398.9 1449.6 1546.8 1655.7 2121.7 2864.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gov.cn
(三)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汇率政策的弊端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优劣性一样,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汇率政策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汇市场不完善
一方面,我国外汇市场存在着交易主体范围小、交易品种、方式单一的问题。在交易主体上,由于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外汇银行,实行的是会员制,会员资格的获取需经中央银行的审批,具有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在交易品种上,只有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元,且其成交量主要以美元为主。在交易方式上,几乎不存在期货交易,业务种类不健全。这种封闭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显然不符合加入WTO后对外贸易的需要。
另一方面,外汇市场与其它金融市场的隔离。即外汇市场的运作基本上只受到国内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国内短期货币市场欠发达、利率市场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从而形成了外汇市场与国内货币市场的隔离。而一个外汇市场若没有国内货币市场和国外金融市场的支持,只依靠严格的管制来维持,在此市场上形成的汇率,其科学有效性也就无从保证。总之,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仍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
2、汇率形成机制不合理
由于现行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基础,即强制结售汇制和对外汇指定银行结算周转头寸的限额管理,因此我国的外汇市场是一个供求关系不对称的市场,即是在一定制度约束下的、充分外汇供给和部分外汇需求相作用的外汇市场,显然由此形成的汇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
3、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由于中央银行需经常进入外汇市场干预以维持本币汇率的稳定,势必经常改变基础货币投放量,使本来既定的货币政策难以为继,于是中央银行在达到对外均衡目标的同时,却部分地牺牲了经济的对内均衡,使货币政策丧失了独立性。例如,在1994——1995年我国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国家本来实行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是由于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失控,从而影响了当时对通货膨胀的治理。
4、外汇风险意识降低,外汇储备成本加大
由于汇率的稳定,使外汇交易主体和企业的风险意识大大降低,因而一些为规避风险而设立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在我国难以推广,这就大大影响了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而丰富多样的金融工具是一国外汇市场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为了维护汇率稳定,致使中央银行被动入市大量收购外汇,形成巨额的国家外汇储备,使中央银行持有的以美元为主的储备资产,将面临重大的汇率风险。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汇率政策的取向问题
(一)汇率制度及汇率政策选择的理论依据和标准原则
有关汇率制度及汇率政策选择的理论依据,早期主要集中在对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优劣的争论上。50年代出现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简称OCA理论,不再讨论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孰优孰劣,而是创造性的提出一套标准,来衡量哪些国家适宜何种汇率制度及汇率政策安排。60年代出现了Mundel-Fleming模型,把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分析汇率制度选择的宏观经济效应的基础性工具。70年代自国际金本位制度解体之后,在汇率制度及汇率政策的选择上,更是没有一个完美的方案供各国使用,每一种制度及政策的选择都有其利弊。判断某种选择优劣的标准,仍是其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程度,选择适合本国的汇率制度及汇率政策安排才是最适宜的。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多数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其基本假设前提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开放经济下的转型期,较为适宜的理论依据只有Mundel-Fleming模型的一个推理——蒙代尔三角,又称“三元悖论”即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三个目标中,一国只能同时实现两个目标而不得不放弃第三者。这样就出现了三种组合,第一种是选择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这是香港、南美及欧元国家的选择模式;第二种是选择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放弃资本自由流动,我国目前就属于这种情况;第三种是选择资本自由流动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放弃汇率稳定,这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发展中国家的选择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情,从蒙代尔三角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我国是主权独立的政治大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绝对不能放弃的,我国以后的最佳选择模式,只能是从第二种组合模式向第三种组合模式过渡,目前的汇率制度及汇率政策也相应过渡到浮动的汇率制度及汇率政策。而在当前的过渡期内,我们应追求最优的汇率政策安排和最低的变革成本,这就要求汇率政策要遵循“本土原则”和“短期原则”,即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和集中有限资源解决最紧迫的经济问题。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我们有理由证明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及汇率政策的最佳取向是——保持现有的汇率制度和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二)保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及汇率政策的必要性
1、当前人民币汇率不宜大幅贬值
人民币贬值的呼声由来已久,然而将近十年过去了,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其中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贬值会对国内总需求带来紧缩性影响
货币贬值会通过收入再分配效应、赋税效应、实质余额效应、投机效应等各种途径对产出和就业产生紧缩性影响。这与我国当前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目标背道而驰,因而贬值的紧缩效应不容忽视。
第二,贬值对促进出口作用有限
依据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一国货币贬值能否促进出口,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影响,即“马歇尔-勒纳条件”和“J曲线效应”。所谓“马歇尔-勒纳条件”,是指一国是贸易小国,在经济中市场的作用是主要的,以Di和Dx分别代表进出口需求的相对价格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 则贬值能促进出口,抑制进口。(注1)所谓“J曲线效应”,是指在货币贬值后初期,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会立即提高,但以本币表示的出口价格却提高较慢,同时出口量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增加,而进口量也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减少,因此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促进出口,抑制进口。(注2)既使我国目前的状况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而且经过“J曲线效应”以后,大幅贬值或许可以带来刺激出口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利于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高,对于经济结构的改善和体制的调整作用不大。因此,除了价格的相对优势之外,贬值不仅无助于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且容易产生贸易摩擦,受到对方反倾销的报复。况且这些非价格的竞争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贬值已不是赢得出口的唯一筹码,不能建立一国长期出口战略的根本竞争优势。
第三,容易引起资本外逃,加大外债还本付息负担,对国际收支产生严重压力 浅析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及汇率政策的取向问题和改革建议(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